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现存权利救济体系薄弱导致农民上访无序,信访机构权责错位现象严重,农民信访消耗成本高且效率低等种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民在维权的道路上步履维艰。本文阐述了农民信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即农民传统维权思想根深蒂固、农民信访制度体系存在缺陷、农民寻求司法救济成本压力重。为解决农民信访问题应当构建科学且规范的农民信访体系作为制度保障,建立统一的信访管理机构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发展与完善信访代理制度来有效保障农民的信访权利,同时对农民进行理性信访的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来解决农民信访存在的问题,使得农民信访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2.
信访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意见表达方式,尤其是建议性、批评性的信访,有效地充当着政府与民众进行沟通的桥梁。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它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救济性信访案件的处理,现行的信访制度还存在机构设置混乱、规范化程度低、人治色彩浓厚等弊端,这就造成了救济性的上访案件增多和复访率居高不下的后果,也使“信访”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应该从建设政治文明的高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资源,建构一个更加科学的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3.
各地经济发展的加速,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社会矛盾也不断加剧,各地上访案件越来越多。当前信访制度已经不断强化上访人的权利和接访人的职责,但上访潮依然居高。因此,要坚守信访法治原则,加强信访管理创新,狠抓信访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理和高难度信访案件处置,以便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信访制度还不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在信访制度中如果不依法办事,导致法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公民不可能从中接受法律教育。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应将信访制度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制定一部信访法,确立司法救济的终极性,并建立政府行政裁决机制。  相似文献   

5.
信访条例施行后,关于信访制度各种问题的讨论并未停止,强化信访与取消信访的声音皆有之。信访制度面临一定的挑战,而摆脱困境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将信访机构还原为一个下情上达的信息传递机构,并在借鉴国外相关制度经验的基础上规范其制度使之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
信访问题能够反映不同时期、不同治理状态下的政府行为对相对人的影响,信访问题呈现的新特点能凸显公民的利益诉求方向,解决信访问题的有效性对策正是要解决根源性问题,加强源头治理,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各级政府社会管理的主体意识、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健全信访制度体系,推进建立信访预警研判机制。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尤其复杂、棘手,当代中国信访制度改革及由此引发的不休争论便是明证:作为信访问题具体的疑难杂症之一,越级上访本身包含着诸多悖论。厘清悖论,方能在微观中透视问题症结,寻求上访乃至信访问题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8.
面对第五次"信访洪峰"所带来的中国信访制度新困境,"取消论"、"强化论"、"整合论"等解决方案应运而生。然而,这些方案或忽视了当前中国信访实情而幻想健全的"法治"能一招奏效,或迷信于构建"大信访格局"的强化扩权思路而僭越了现有政府的职权,或崇尚制度的创新却对信访根本问题置若罔闻。究中国信访制度的本质,其政治意义超越了法律意义:信访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基本权利,但却因政治因素而成为了当今中国的纠纷解决机制中举足轻重的权利救济途径。中国信访制度既应定位为"宪政体制下的辅助政制",则其变革思路在于:明确并回归其辅助政制的本位——完善政治表达功能、逐渐削减并最终取消权利救济功能,从而巩固核心政制在国家宪政体系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我国"信访不信法"的现象相当普遍。有效遏制甚至杜绝这种"信访不信法"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首先必须厘清"信访不信法"的根源。"信访不信法"的根源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统儒家法律思想和人民群众法律信仰的缺失是"信访不信法"的思想根源;违法执法是"信访不信法"的社会根源;信访的收益与成本之比率高于诉讼的收益与成本之比率是"信访不信法"的经济根源;上级政府对下级的"信访一票否决"是"信访不信法"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10.
群众“上访”是老大难问题。近几年,上访案件逐年增多,让不少地方领导感到焦虑又手无良策。为了转变这一被动的处境,许多地方采取了领导“下访”的行动。这一做法的出发点是很明确的,就是要将问题解决在基层,体现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真切关心百姓的工作思路,并对存有“上访难”这一传统的信访制度进行了有意的补充。作为领导,能纡尊降贵,到基层现场办公,体察民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