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高雅文化代表的唐诗,韵味醇厚,耐品耐嚼。唐诗的表现形式高度精炼,字里行间充满着各种意象,蕴含的内容无限丰富,使英译唐诗成为人所共知的难题,翻译家许渊冲多年来孜孜不倦,以其天才的翻译艺术将其转换成了英文诗,为全世界创造了翻译文学最灿烂,最宝贵的艺术财富。分析总结许渊冲的英译唐诗,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更能指导我们以后的唐诗翻译工作,使我们的译诗更加完美精准,也能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本文肯定了唐诗的可译性,分析了许渊冲唐诗英译的翻译策略,并从许渊冲"三美论"的角度分别分析总结许渊冲唐诗英译的艺术成就,旨在对翻译实践与教学带来指导意义,同时亦是对"中国人的诗还是由中国人译为佳"论点的支持及对许议唐诗艺术风格的高度赞赏。  相似文献   

2.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而诗歌翻译一直被公认为是翻译中最难的文学体裁之一,令广大翻译学习者和工作者望而却步。诗歌翻译泰斗许渊冲先生主张的"三美论"恰恰在英译唐诗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唐诗为例,通过原文与译文对比,旨在使广大译者领会许渊冲先生如何将其"三美论"应用于唐诗英译之中,以为诗歌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的文学瑰宝,唐诗的翻译非常困难。许渊冲提出的"三美"论为唐诗外译提供了新标准。笔者欲从文体学角度出发,赏析许渊冲英译唐诗中的"三美"。  相似文献   

4.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多有离别伤感之句,甚至用某些特定意象来传达离别之情,体现作者的离愁别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离别文化,然而如何译出这些意象以及准确传达出作者当时的情感,译者就需要进行诸多考量。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古唐诗英译版本多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选取许渊冲的部分英译唐诗为例,从美学视角剖析唐诗的英译过程中离别文化的传达。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78):64-65
本文在许渊冲三美原则的理论基础下,通过对李清照《声声慢》叠词部分三种译文,即许渊冲、林语堂、刘若愚译本的分析,总结出叠词英译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崔颢所做的《黄鹤楼》集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于一体,被誉为唐诗七律之首。为了能保留原诗中的美学意蕴,在《黄鹤楼》的英译过程中,许渊冲将"三美"论应用其中,使译作充分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这一翻译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不谋而合,为古诗词翻译提供了新视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叠词是汉语古诗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其在翻译成英语时是个难点.本文通过使用许渊冲的"三美"论赏析汪榕培翻译的陶渊明的诗,进而总结出汉诗中叠词的荚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为翻译家所广泛接受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其中也包括一些经典古诗的翻译。中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及实践家许渊冲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造诣深厚。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杜甫经典诗歌为例,运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其英译本目的语在意义、风格、文化上是如何与源语形成对等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中国古诗翻译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诗词深刻的内涵、特殊的形式、丰富的意境,使得中诗英译成为文学翻译中的难点。本文以许渊冲和杜争鸣的作品为例,探讨增译法对实现诗歌翻译的"三美"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璀璨明珠。为加深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多年来许多学者和翻译家致力于唐诗的翻译。其中诗名的翻译又是重中之重,它犹如一个"名片",具有传递信息、构筑画面、创造意境、基垫情感等功能。许渊冲是一位灵活游走于汉英的翻译家。本文选取他的作品《唐诗三百首》,并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分析并解读唐诗诗名的英译。  相似文献   

11.
以许渊冲等英译的《唐诗三百首》为蓝本,从汉语颜色词起源、构成及文化意义的角度对颜色词翻译的一般规律和翻译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叠词能够通过韵律和音调的美感表达出语言所描绘的意境,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但叠词翻译是古诗英译一大难点,如何既传达诗意又保留音韵是十分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以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为基础,从音形意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叠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诗译英法领风骚———访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本刊记者王国祥早就想采访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不久前,一位朋友给了我一份许先生的著译表。表上列出了许先生已出版的42本著作的书名,其中3本为翻译论著,一本为回忆录,38本是译著(中译英22本,中译法4本,英译中4本...  相似文献   

14.
在某些程度上,针对不同唐诗具体的文本功能,采用符合原诗语言功能要求的翻译策略,不失为许渊冲唐诗英译的妙处之一。许渊冲唐诗英译的美学策略体现了纽马克文本功能理论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为唐诗英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使唐诗英译过程中的语言表达问题得到相对合理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唐诗节奏感强、韵律优美。对于绝大多数唐诗,许渊冲提出在荚译中完全展现原文的“音美”难度是非常大的,只能通过押韵、抑扬等方式来最大限度的传达“音美”。本文即以《回乡偶书》《游子吟》以及《江边柳》为例来分析一下“音关”在许渊冲英译唐诗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以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原则为理论指导,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对许渊冲和著名汉学家Bynner所译《春望》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三美”原则作为标准,许渊冲对唐诗傅望》的翻译略胜于Bynner的翻译;就诗歌的翻译而言,许渊冲的“三美”理论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解最红 《考试周刊》2014,(81):23-24
翻译对于传播国学经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其英译方面仍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译者主体性成为近年来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庞德和许渊冲对李白《长干行》两种译本的分析,指出在古代经典的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译者应该强化文化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缺省干扰了跨文化信息传递,这是翻译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许多译论家从文化角度入手进行翻译研究,并提出了翻译中的文化补偿思想,采取了适当的策略对缺省信息进行文化补偿,从而再现原文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本文以许渊冲的《以创补失论》及其英译《峨眉山月歌》为例,初步探讨许渊冲的文化补偿思想.  相似文献   

19.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唐诗翻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比杨氏夫妇和许渊冲的译文,具体阐述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在唐诗中的实践,并探讨其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许渊冲《诗经》叠拟声词英译的探讨,认为许渊冲采用对译法翻译《诗经》中意境简单、文字简洁、格式工整的诗句中的叠拟声词,以达到音美效果;根据意境采用增补译法,即在直译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阐释,译出原作隐含的声音之美,并起到补充句子结构,完善诗词节奏美的作用;在保证译诗“意美”的情况下,为了达到“音美”和“形美”的效果,采用创造译法提高译诗的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