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哲学,从我国先秦的天道观、人道观、名实现、古今观、知识论,秦汉时期的天人合一观、元气论、形神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无论,宋元明清时期的理学,民国时期的唯生论、力行哲学,解放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以及西方古希腊的本原论、本体论、原子论、理念论,中世纪时期的神学、唯名论与实在论,文艺复兴时期的经验论、白板说、人性论、难理论、单子论,18世纪欧洲哲学的感觉论、先验论、理念论、人本论,近代与现代西方的唯意志论、实证论、生命哲学、经验批判主义、人格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新实在论、批判实在论、自然主义、分…  相似文献   

2.
以文化哲学的性质为根据,可以把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为若干学派。而关于现代新儒家是否属于中体西用派,历来聚诉纷纭,莫衷一是。试图透过对现代新儒家之文化哲学的梳理与廓清,从道统论、中体优于西体、精神高于物质、西学中源说四个方面来阐述其中体西用思想。  相似文献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文科教材第三版的第一、二章讲的是物质论、意识论。它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和世界观部分。其核心是揭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二章是20世纪哲学发展中争论最多的部分。结合现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讲好这二章,对于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基础作用。一、物质论、意识论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立足于对世界(自然界、社会、思维)本质的唯物主义解释的基础之上。因此,物质论与意识论是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论可分为哲学取向与科学取向两个范畴,它们各有长处和短处。这两观种的取争向论的。教在学中论国的,随争着论新在课20改世实纪施9和0年对代课美改国成表效现的为反建思构,类主似义的教争学论观也与在科进学行取中向。教学将有效教学置于两种取向的教学理论中考察可发现,相对科学取向的教学观而言,属于哲学取向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较少关心教学效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本是科学取向教学论这根藤上结出的果。如今,在研究有效教学时,却期待不关心教学效率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这棵树结出有效教学的果来。  相似文献   

5.
宪法价值哲学的历史纬度——对西方宪法人性基础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价值哲学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性之于宪法的基础作用:自然人性观通过“法治优先论”孕育了古代宪法的萌芽;理性人性观以“有限政府论”促成了近代宪法的形成;社会人性观则以“社群主义论”激发了现代宪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欧洲中世纪并不只是“信仰的时代”,同时也是“理性的时代”。中世纪精神的理性方面集中体现在基督教神学在其神学论辩中对理性方法、自然事物和感觉经验的依赖与利用 ,以及由此确立起来的可认识的自然秩序观。中世纪基督教及其神学没有扼杀哲学反而促进了哲学发展 ,最终促成近代自然哲学和作为近代科学根基的科学理念 ,由此为中世纪开辟了通向近代的道路。神本论而非人本论在根本上更契合科学精神 ,科学与基督教有极大程度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库恩科学哲学观因其范式论而闻名,把库恩科学哲学与唯物辩证法联系起来,笔者发现.库恩科学观的核心思想——范式论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观点,而且范式理论与观察事实的关系、范式的转换也都分别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关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及质量互变规律,最后,库恩的科学观还体现了事物是永恒运动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根据社会实践的要求,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包括古代希腊哲学和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在内欧洲辩证思维史的优秀成果,创立了科学的辩证法.它从实践观、历史观、自然观、思维观和矛盾观等方面实现了革命的变革.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提供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哲学自然观认为,当今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应归咎于现代性,是机械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恶果。通过批判现代哲学的自然观,他们提出了自己的自然观,其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物是具有内在价值的有机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构成论、生命价值高于岩石价值的整体论。后现代哲学自然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但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矛盾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伦理学史的分期不应依据政治标准,而应依据文化标准,应依据文化标准中的哲学标准而非科学标准、艺术标准或其他标准。依据哲学标准,西方伦理学史可以被分为远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其远古与中古的界线是4世纪晚期5世纪早期基督教神学伦理学的形成,其中古与近代的界线是17世纪前期英国经验主义伦理学和欧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兴起,而其近代与现代的界线是20世纪早期英国分析伦理学派(直觉主义支派)和德国现象学价值论伦理学派的出场。历史的连续性在西方伦理学史的每两个时期之间插入了一个过渡阶段:远古与中古之间的早期基督教阶段,中古与近代之间的文艺复兴阶段,近代与现代之间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初兴阶段。  相似文献   

11.
在中世纪西欧,修道院不仅是修道士修行的场所,也是最早、最有影响的学校。它承接了古典文明,使古代世界与文艺复兴乃至近现代西方世界相沟通;它发展了包容古典文化的教会教育;它在书籍收藏抄录,希腊、阿拉伯科学文化译介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为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可能。修道院与人文主义相关联,还在于二者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剧烈碰撞,正是修道院对人性的禁锢和压抑才最终催化了人文主义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提出中学历史教师应注意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虽然“学科”一词本身就具有“课程”的含义,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源头,本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正式成立后和课程又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研究却忽略了课程这一重要环节。现当代文学课程在目前又遭遇到边缘化、相对滞后于学术研究、人文性质不足等许多问题,因此亟待学界加以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主义譬如一面旗子"的思想观点,既具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它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五四运动前,其逻辑起点已经产生;此后,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革命实践的发展,这一思想观点不断丰富,最后在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正式形成.其所含有的哲学意义和选择何种"主义"的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首先,这一思想观点的逻辑起点即哲学、伦理学"如大纛"的判断,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是毛泽东在以"改造国民性"为宗旨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推动之下,在探讨"本源"、"宇宙之真理"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其次,由于这一思想观点本身就内涵着"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因此选取何种"主义"就显得既紧迫又艰巨,既因为救亡图存的现实要求,又因为分辨一种"主义"是不是真理极为困难.  相似文献   

15.
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西方近代哲学因从知识论的立场出发来解决这一问题而陷入困境.冯契立足于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一方面以实践为基础,通过人在实践活动中对象的实在感来论证物质第一性原理;另一方面,冯契又借用西方哲学中内在性与外在性概念以及中国哲学中"体用不二"的原理论述了人的认识是可以把握对象的,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为自己的智慧说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一个开放、远离平衡的化学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发地组织成时间和空间的有序结构,呈现出类似于生命特征的自组织现象。从自组织现象出发而建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丁西林是一位由科学步人文学的戏剧艺术家。他所创作的独幕喜剧,既具有达观雅量、追求和谐的美学特征,又渗透着科学理性思维的色彩,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喜剧的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一生精于辨析史书体例,自信"创例发凡,多为后世开山"。他勇于开拓、革新的力量源泉,乃在于哲学上有极高的造诣。《文史通义》中《原道》诸篇,是其哲学探索之结晶。其精髓,是他认识到:作为社会生活根本法则性的"道",是来源于社会实践,"渐形渐著",不断演进发展的;应当摒除"道"是"天纵之圣"头脑中所固有、"六经"是万古不变的教条一类陈旧观念,而确立"道"是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正确观念,勇于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开发出新的"道"。因此,他正确总结了两千年史学的演变,中肯地批判"正史"末流墨守成规造成的严重积弊,提出"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作为改革历史编纂的方向。其主张,对于20世纪历史编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这四位春秋霸主作传的过程中,对《左传》的材料作了有意识的取舍与改造,因此也就形成了与《左传》不尽相同的霸主形象。其中蕴涵了司马迁对他们的总的评价,也表现了司马迁对历史和现实政治的态度,完成了自己内心情感的宣泄。  相似文献   

20.
冯契哲学是以智慧说为主脉的,但在对智慧问题解决过程中,其倡导的广义认识论学说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正由于广义认识论体系的建构,从而使冯契对智慧问题作了全新的理解与界说,建立了一个颇具特色的智慧说哲学体系。从广义认识论理论体系的建构、广义认识论在性与天道智慧学说中的贯彻等方面,对冯契思想作一点梳理,有助于深入把握其哲学体系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