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写书评     
我国出版界历来提倡和鼓励编辑写出评,把它看作是训练编辑素质、提高图书质量、扩大图书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的确,编辑写书评有其优势,可以其独有的视角向读者与社会展示图书精华,扩大图书的社会效果,又有助于自身,很值得倡导。 一、编辑写书评的优势和作用 顾名思义,所谓编辑写书评,是指编辑对自己责编的图书写评论文章。它有别于贵编写编辑报告,又不同于社会上各界人士的书评。编辑写书评具有如下的优势和作用。 首先,从编辑报告与书评  相似文献   

2.
李庚同志向我们推荐王扶同志的这篇文章(发表在《安徽文学》一九八○年第三期),并且为它写了《书后》。的确,这是一篇情深意厚,十分感人的好文章。肖也牧,这位老编辑老作家在“四人帮”肆虐时期,惨遭迫害,含恨而死,已经多年了。但他那种为了培养青年编辑,不辞劳苦费尽心血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的。本文作者在怀念她的第一个带路人的时候,表示要“在编辑工作岗位上坚持作一名勤勤恳恳的小兵”,这种精神境界也令人感动。希望所有编辑同志都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大凡做编辑的人多多少少要写些书评之类的文字,尤其自己策划和编辑加工过的书更是如此。常常是做编辑的时间有多久,写书评的历史就有多久。回忆起自己写过的书评常常是心存遗憾,记忆中很少有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几乎是写过之后就很少再想起它。最近一位文  相似文献   

4.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邹恩润,江西宗江人。是我国杰出的政论家、新闻记者、出版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家。他的编辑实践和有关编辑工作的论述,是一份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优秀遗产。韬奋于1944年写《患难余生记》时说,他“差不多出了学校就踏上编辑之路”。1937年9月20日,他为上海的《立报》写的一篇《同道相知》的文章中也说:“时光过得真快,我这后生小子,不自觉地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这是韬奋对自己的编辑生涯最简明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一部作者已经完成的作品,在它没有正式出版之前,其实并没有完型,要使它在潜在美转化为现实美的意义上最终完型定型,必须经由编辑之手进行加工处理.这所谓的加工处理,就是对作品进行编辑意义上的再创作.所以,创造性永远是编辑艺术的生命.编辑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编辑要善于"发现角度".  相似文献   

6.
大凡做编辑的人多多少少要写些书评之类的文字,尤其自己策划和编辑加工过的书更是如此。常常是做编辑的时间有多久,写书评的历史就有多久。回忆起自己写过的书评常常是心存遗憾,记忆中很少有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几乎是写过之后就很少再想起它。最近一位文友寄给我一本刘海燕的《理智之年的叙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随便翻起竞再未放下而一口气读完。合上书本,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文学作品反映知识分子的不少,改变了这方面题材的长期稀缺。不过,写编辑的作品,迄今还很少见。最熟悉编辑生活,深知此中甘苦的,自然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可是,不知为什么,也许为避嫌罢,兼搞创作的编辑,很少写这方面题材的作品。有的作家,写了关于报社革新的小说,颇为切中时弊,也有些生动之处,但毕竟因这方面生活基础不足,总的说来不够真切。而且,它不是写普通编辑的。因此,中篇小说《绿叶》(《新苑》)1984年第2期)的出现,就很引人注意。编辑工作是很重要的。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的出版和发表,都离不开编辑的劳  相似文献   

8.
不应该当"太平"记者、"太平"编辑,要多为自己的新闻生涯写几个感叹号,要教于掀介"浪头",起个"浪花",每过-段时间就让自己的新闻事业来次激情爆发. 选择了新闻道路,就注定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永远也不会成熟.  相似文献   

9.
编辑写书评,众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依我所见,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于作者于编辑都大有裨益。借胡绳先生的话来说:“从出版社的编辑里面可以产生书评家”。编辑写书评之于读者的裨益是显而易见的。编辑最了解自己所编的书的出版过程。从选题的确定、同类书的比较、出版写作意图到反复修改、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成册,编辑皆参与其中。成书中有许多轶  相似文献   

10.
林丽 《新闻传播》2012,(5):104-105
电影录音剪辑里的解说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它不是文学作品,若离开电影录音素材,它就谈不上欣赏价值。解说词是编辑根据电影录音素材,根据自己对电影的感受,根据听觉艺术的规律写出来的。编辑以形象感、画面感出之,听众则"需要想象,推测和‘虚  相似文献   

11.
[简评]审读报告,是编辑工作中常用的、最见编辑功力的应用文。要写好它,首先取决于编辑人员鉴赏水平的高低。而且,不仅需要有较高的学识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文字水平和写作能力,还要熟悉编辑业务。这里选载的是一篇关于编选性质书稿的审读报告。虽然不能说已经达到了完美无缺的高度,但它基本符合这类书稿审读报告的写作要求,可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张安塞)  相似文献   

12.
过去,虽然自己也曾想过或听别人作过经验介绍:写稿不要光站在自己这一方面去想去写,还要多站在编辑的那一方面去想想,这稿该如何去写更好?这样才能提高“命中率”。但是,长期以来,对此话的奥妙我仍然是一知半解。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还是最近兼任了《申城晚报》的编辑之后。这里结合自己当了几个月编辑的亲身感受,谈谈如何“站到编辑的那一方面去多想一想”的问题。编辑喜欢什么样的稿件呢?就一般而言,离不开“鲜、活、新、短、实”几个字。这  相似文献   

13.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些编辑一辈子“为他人作嫁衣”,这当然是很可敬的。但编辑也不妨坐坐花轿,当当新娘,让人家来为他作嫁衣。当过新娘的人,做起嫁衣来,一定会更称职。称编辑为“杂家”,一般是指编辑有广博的知识,但也可包括编辑善于在文字上打杂。有的人,既是编辑家,又是作家,或理论家,或专门家,能写大作品、大论著,好得很!一般的编辑,至少应该会写图书的内容提要,会写序跋,会写书评,会写广告,而且写得很出色。既看稿又写稿,既当编者又当作者,好  相似文献   

14.
编辑的摇篮     
1983年,领导上要我们一拨中青年人,把学术兴趣转向编辑理论研究,恰适中国版协第一届出版研究年会征集论文。拙作《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入选交流,次年《编创之友》第2期全文刊载。不曾想到,那时起,天公撮合,我与《编辑之友》联谊笃厚,几乎岁岁相伴。既读它刊载的文章,又为它写稿。交往中,它却为我铺开了一条不曾想象过的学术活动道路,由最初的编辑理论研究,走向了探讨编辑学,以至深入到编辑史和编辑思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第三讲编后活动(上) 一、关于刊物的宣传和广告一期刊物稿件送工厂发排,编辑工作告一段落,但整个编辑工作并没有结束。期刊的编辑工作是一期接一期,只要刊物没有停刊,编辑工作就要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是期刊编辑工作的特点,做为期刊编辑,永远是紧紧张张,没完没了,永远轻松不得。若没有比较强烈的事业心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是难以持之以恒,难以长久干下去的。期刊稿件发排之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极其重要的是对刊物的宣传和广告。  相似文献   

16.
6月2日,著名作家秦牧对广州日报记者谈了他对报纸编辑工作的看法。秦牧说,报纸的编辑,主要是做好编辑工作,但也应该参加一些采访活动,动笔写一些文章。不用多,“一些”就行了。这样可以把主要精力用在编辑工作上,又能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审稿和写作水平等)。既编且写,在完成编辑工作的基础上多少写一些,不要走极端,要么只顾埋头写东西,工作应付了事(现在有个别编辑就是这样,只顾自己写东西,对编辑工作不负责任);要么只是埋头于编辑工作,没有写作的要求和实践。作为编辑,要认真负责,从难从严对待工作,防止出差错。现在报纸上出差错太多了。有一家报纸,把“佼佼者”写成“皎皎者”,起码连过四关——作者、编辑、值班编委和校  相似文献   

17.
老鸣 《出版科学》2001,(4):79-80
1998年9月,我在台北诚品书店购得美国资深编辑格罗斯主编的《编辑人的世界》,这本由37位编辑写的论集,一下子吸引了我,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了。2000年9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中简体字译本,译还是齐若兰,内容完全一样,只是开篇为刘杲所写的中译本序《美国编辑怎样看待编辑工作》,代替了原繁体字版吴程远写的编辑笔记。2001年6月,北京的编辑同行为《编辑人的世界》举行了座谈会,有关报刊发表了消息和章.我从中受到很大启发,并产生了重读这本书的兴趣,读后觉得有些话还要说一说。  相似文献   

18.
要说我的工作经验,我把它概括为一二三,也就是一个一,二个二,三个三。 一个思考的大脑 一个一,是说一个思考的大脑,也就是一个编辑工作的思想原则。我把它叫做“新编辑观的追求”,我写过一篇同题的文章,也把它拿来做了我的编辑工作论文集的书名。 这个思想原则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大约从80年  相似文献   

19.
编辑改稿子,有人俏皮地描述为画红气球。怎么会是画红气球呢?原来,编辑每天的工作多数是在一篇篇稿子上找毛病,找到毛病,就把它用红笔圈起来,随后扯出一条线,把线拉到空白处,将纠正的内容写在气球里面。这便是编辑的红气球了。不过,这比喻如今有点过时了。现在,编辑往往直  相似文献   

20.
编辑的甘苦     
苦中有乐,乐在其中。这是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编辑工作更是如此。 就我的本意而言,并不愿意长期坐在编辑部里当编辑。从考进大学新闻系那时起,就想当一名象样的记者。我向往终生工作在记者的岗位上,永远生活在人民群众的海洋里。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不能如愿。30年的新闻生涯,虽然断断续续写了一些新闻,但数量不多,如果说是记者,只能算半个记者。现实强迫我不得不用多数的时间去从事编辑和组织报道的工作。如果说我是一名编辑,那是生活塑造了我。是在长期的编辑兼记者的的实践中,我逐步熟悉了编辑业务,并体验了编辑的甘苦。 编辑需要很高的政治业务素质、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把握大局的能力、熟练驾驭语言文字的本领、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严格的组织纪律等等。回顾走过的路,距一名真正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