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静 《声屏世界》2004,(3):34-35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运用有声语言是广播的主要宣传手段,作为专业化的交通广播也不例外.交通广播主要面向开车人和乘车人,他们都在移动中收听节目,根据这样的特点,交通广播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交通特色节目时怎样塑造声音形象,怎样进行语言表达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听众的收听环境和收听特点.  相似文献   

2.
国内广播媒体的发展因移动收听而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成就了交通广播的繁荣,但交通广播的兴盛之路能否在其他定位的广播中复制,是很多广播人关心的问题。当音乐广播、生活广播等广播频率的目光也聚集到移动人群的时候,过去主要靠移动概念走天下的交通广播又该怎么办?本文通过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山西太原交通广播的快速发展轨迹,阐释了管理在现时期广播发展的重要作用,总结和探索了广播脚踏实地、辩证创新、重视执行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广播是一种文化传播媒介的话,那么交通广播就是车轮上的广播,主持人更是节目的灵魂所在。针对受众的收听环境与收听意图,交通广播的主持人必须要塑造具有特色的声音形象去吸引移动收听人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浅析目前交通广播四种主要的特色节目类型的播报,旨在提高节目主持质量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车轮拯救了广播,还真有点道理。沉寂了十几年的广播这几年重振旗鼓,特别是交通广播更以雨后春笋之势在各城市纷纷开通。在全国273座广播电台中,省、地市级交通广播频率就有70多家,其收听率,市场占有率,听众的忠诚度,都在当地广播媒体中名列前茅。交通广播成为最受听众喜爱的媒体,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紧紧抓住了交通信息的播报,每天及时,快捷的提供给移动收听人群有用的信息。特别是面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交通广播会把现场的交通状况和突发事件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在第一时间告知移动收听人群和广大市民,更凸现出了交通广…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传媒业也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作为相对弱势的广播媒体,其实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城市电台尤其是交通广播,更是异军突起。交通广播的发展,是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步进行的。汽车市场的升温、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轿车大量进入家庭,这些变化告诉我们,“现代广播的优势在汽车里”这一论断。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谁是交通广播的目标听众,这就要求我们构筑面向移动收听人群为主的节目框架,充分发挥广播独有的伴随性收听优势,满足广大听众的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用车人群的增加,交通广播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如何满足移动受众的需求是交通广播应该探索的课题。本文以河北电台交通广播为例,通过长时间的蹲点收听,思考交通广播在节目内容、节目编排、节目形态三方面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突出本土特色,符合移动人群的收听习惯。  相似文献   

7.
牛存有 《视听界》2014,(5):46-50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收听工具演化为广播收听终端,形成传统、车载和智能三元终端主体市场,支撑广播媒体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和融合中的独特市场地位和价值。网络收听终端的受众对收听终端使用的多样性、转换性以及收听节目的线性与非线性的兼容性,最具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桢 《新闻传播》2013,(12):114
卫星广播是传统广播的"天敌",更有甚至于超过互联网对广播的威胁。由于借助卫星的技术,其传播范围之广,收听群人数众多,固定听众缴费等特点确实有很大竞争力。特别是SiriusXM卫星电台大部分受众都是车上的移动人群,这与国内大多数的交通广播的目标人群正吻合。既然说卫星广播是传统广播的"天敌",就需要仔细观察这种媒介的特点与优势,以及其竞争力究竟何在?一、卫星广播独有传播模式——160个频率,24小时  相似文献   

9.
张立群 《新闻窗》2011,(6):66-66
近年来,交通广播在广播领域异军突起,它的专业化特色突出,服务性、贴近性强,通过专业细致地为受众提供交通新闻、路况信息、咨询服务,吸引了庞大的移动收听群体。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交通广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与其他媒体同质化节目竞争的问题。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下,交通广播应该如何立足专业特色,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人群的快速增长,为广播搭建起了更具实力的收听市场,而为"驾车一族"量身打造的专属调频也成为广播新的关注点和增长点,都市汽车广播由此应运而生。大连广播电视台都市汽车广播起步于2011年,权威机构收听率调查显示,一年间汽车广播收听率节节攀升,昂然挺进大连广播收听阵营的前三甲,广告吸纳量也提升了近一倍。回望汽车广播一年来运行轨迹,我们发现,精准的频率定位、独到的品牌推广是都市交通广播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正>福建交通广播(FM100.7)是面向移动收听群、为广大驾乘人员服务的广播媒体。"创文明行业,建和谐交通"是频道的工作宗旨,"服务一流、管理一流、队伍一流、业绩一流"是频道努力的目标。福建交通广播目前有员工30名,平均年龄29岁。1999  相似文献   

12.
2010年7月15日,甘肃交通广播在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对节目进行了改版。据北京赛力信市场调查公司对2011年4月兰州广播收听市场的收听率调查,在兰州广播市场,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六个广播频率中,甘肃交通广播表现较好,市场份额为10.78%;听众到达规模方面,甘肃交通广播市场影响力较大;在优势日播节目中,甘肃交通广播表现较好,本期有11档(22%)节目入围  相似文献   

13.
王晨 《新闻传播》2010,(5):27-27
大庆交通广播本着“全力关注交通热点、倾心服务大众生活的办台宗旨.本着“办有用的广播给大多数人听”的办台理念,不断摸索办好交通广播的新路子,社会影响力连年攀升.目前已经成为大庆地区拥有最广泛收听人群的广播媒体。今年,交通广播再次改版,更加强调办有用的广播.具体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播》2008,(4):15-16
从1月13日中午12点30分播出九江长江大桥实行限量通行开始,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下称江西交通广播)发挥广播快捷及时、移动收听、无处不在的特点,连续15天打破正常节目播出,全天24小时高密度滚动播出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国道省道以及重大桥梁的出行信息,积极担负起向出行人及时传递天气预警信号和及时权威的交通信息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郑敏书 《新闻实践》2005,(11):47-48
“在杭州开车,听自己的交通广播”——从2004年9月开始,这句宣传语逐步成为司机朋友选择收听杭州电台交通广播(原杭州电台经济之声)的实际行动。 据尼尔森杭城广播收听率调查数据表明,2005年3月,杭州交通经济广播的车上收听率已名列杭城广播车上收听第一位。 据另一家权威调查公司——央视市场研究(CTR)刚刚完成的《杭州市出租车司机收听习惯研究报告》表明,杭州交通经济广播在杭城出租车司机这一特定群体中的周到达率和日到达率分别高达93%和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其对现有传媒生态的冲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基于1050个广播受众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在内的移动互联终端上的广播受众呈现明显的年轻化、收听时段随意化、收听时长碎片化、收听内容个性化、娱乐化等特征。本文认为,传统广播应制作“短小精悍”的节目覆盖“碎片化”的收听时段,用“私人订制”的内容满足“个性化”的收听需求,用基于“地点”的信息推送替代“黄金档”的时间安排,用基于移动端口的“专业生产”规避传统节目的简单平移。同时,广播在移动互联终端的拓展应尽可能借助现有的成功平台,以实现最小投入的最大传播。  相似文献   

17.
正受众群细分化——媒体市场的发展趋势广播类型化就是分众的产物,交通广播的出现及快速发展是适应我国汽车加速进入家庭这一变化的必然结果。随着这几年有车群体以几何级数增长,加上新媒体的冲击,广播的居家收听听众规模不断萎缩,而车载收听听众规模迅速扩大,这使得车载收听需求多样化,面频次,可分为稳定听众和不稳定听众。按照广播频率明确的传播对象,又可分为核心听众和边缘听众。近年来,随着广播频率数量不断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时代,广播的听众构成、收听渠道和生存环境发生极大变化,同时广播受众的意识和心理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广播电台一方面面临着受众的更加个性化的收听要求,同时也要面对日益兴起的互联网收听渠道个性化节目的冲击。本文以广播早间直播新闻节目《娜样栋听100分》为例,探讨广播早间直播新闻节目的个性化打造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收听的载体日趋多样化,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内置收音机/移动应用程序、MP3、车载收音机、网络电台等随时随地听到广播,而且随着私家车的拥有率不断提高,广播听众也呈现出年轻化、高端化发展趋势,推动广播成为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为了全面、系统把握互联网环境下的广播媒体接触行为,分析广播节目的收听时间、地点、动机特点和用户对广播广告的态度评价,本文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广播节目竞争中,交通广播越来越趋于占据各地收听市场的主导,成为在新媒体激烈竞争时代背景中"广播"这个老牌媒体的新支柱。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十几年前业内有识之士预测的"汽车承载着广播的未来"已经变成现实。然而在这样的现实中,包括交通广播在内的各个广播频率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并有同质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