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大众文化垄断下,中国的大众文化也日益呈现出庸俗化,不敢触碰社会现实的总体特征.从历史来看文化的构建轨迹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表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独立始终处于艰难与曲折的过程中,今天中国的精英文化在充满变革的中国社会更是陷入根本危机.在纪录片蓬勃发展的新浪潮下,本文的出发点在于探索纪录片对于中国当下的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产生广泛国际影响的涉藏题材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探讨了在国际传播背景下,涉藏纪录片对于真实性把握的六个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特性有了较大的变化,对于新时期中纪录片的转型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新媒体可以促进纪录片更好地拓宽目标市场,而这也需要将纪录片与新媒体进行深入的融合。在这样的情形下,从传播主题和对象这两个方向作为切入点来讨论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性。本文将阐释纪录片在新媒体传播中所产生的变化并且将纪录片拓宽市场的问题做深入的探讨,为纪录片的传播特性做出更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吴琼 《东南传播》2020,(12):101-103
主旋律纪录片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下,通过纪实影像内容的传播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承担着弘扬国家意识形态和传播思想文化的重任,其创作发展轨迹能够反映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深刻变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旋律传播需要面对受众年轻化、时间碎片化问题,尤其是在公众社交平台上,个性化内容使信息"千人千面",主旋律要想"突围",更需要把握公众在社交平台上的行为习惯。短视频化的传播形态成为当下我国主旋律纪录片的全新表达形式,为我国开展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本文将从传播形式出发,以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描述性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手段,探讨短视频化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变迁。  相似文献   

5.
文化记忆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是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以独特的方式对文化进行提取,成为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凸显了在当今媒介商业化背景之下,电视媒介通过唤起文化记忆,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双赢的传播效果。本文从文化记忆角度对媒体使命予以关照,探讨了电视文化传播的人文价值取向、对文化的维系和构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三种策略。  相似文献   

6.
林姗 《报刊之友》2014,(9):95-96
人文社会纪录片因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在市场化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主、客观障碍。越偏离纪录片地域文化的地区,对其消费需求越低。人文社会纪录片如何既能体现出人文价值和人文反思,又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黄克猛 《东南传播》2012,(12):151-153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的不断加深,国家形象的确立和宣传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以客观真实为特性的纪录片传播媒介,具有着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同时作为影像记录的载体,在纵向历史文化传承上面承担着一种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本文以纪录片《西藏一年》为文本,分析其在横向对外传播中就我国涉藏问题的有效传播,在纵向历史传播层面,如何做到纪录片的历史文化档案的功能。以期通过对本片的案例分析,探讨纪录片的历史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作为彰显中国力量、展现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沟通的重要载体,已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桥梁.文章通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面临的困境,解构其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寻其在新时代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步长磊 《新闻世界》2011,(1):150-151
21世纪以来,以数字与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对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在各种新技术的推动下,纪录片制作理念与方式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本文以《大明宫》为例,简要分析在数字与网络背景下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发展策略。该片上映以来,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入围了第46届...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传统大众媒介时代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曾对大众文化做过深入的探讨。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其媒介本身特性、传播方式、传播过程都迥异于传统大众媒介,那么数字媒介对大众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忠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研究的立场,以探在新媒介时代下的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回归文化特质后的新生,还是一种比传统大众媒介时代下的大众文化更为愈演愈烈的非文化。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对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新媒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为研究前提,旨在对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特点和传播途径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2.
郭勋亚  王银 《新闻传播》2023,(16):48-50
中国西部地区拥有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蕴含的美学特性,使观众对于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关注度愈发强烈。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以《敦煌》《河西走廊》为例,分析美学视听元素及叙事手法对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影响,以期优化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会 《新闻世界》2010,(8):161-162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文化形态,而在大众传媒传播大众文化的过程中,无孔不入的广告则不断地刺激着受众的视觉和大脑。那么广告对大众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促使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文化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益迫切。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电视传播给大众文化带来的变化,从电视传播模式的变迁入手,阐述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障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旻 《新闻传播》2013,(12):107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历史传统、话语体系和审美取向等有着巨大的差异,所以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尤为艰难,但是近几年几部纪录片在国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让我们拓宽了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视野。本文就是作者对当前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翔 《东南传播》2014,(3):50-53
在全球化格局的大背景下,有效的对外传播是提升国家形象、增加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手段。纪录片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播方式,也担当着对外传播的重要使命,而以西藏为题材的纪录片则是防止大家"误读"西藏和与"藏独"等反华势力争夺话语权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将以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反响的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寻求我国藏区纪录片对外传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流行语变迁与大众文化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流行语现象,分析了流行语变迁的历史脉络及其特点,总结了流行语变迁与大众文化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当今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呈现出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互动的趋势,也暴露了大众文化若干值得警惕的问题,值得引起流行语发布者和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信息交流和推广都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大众文化的普众性也迎合了公共图书馆传播文化发展的空间。在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肯定的是它在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发展传播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在相融的公共文化传播空间中促进了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节目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呈现出了新的形态,其传播策略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媒体日益成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和平台.本文以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为研究对象,使用个案分析及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其内容创作及其宣传推广策略的研究,对其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归纳总结出该微纪录片的三点传播策略:即拟人化的形象构建策略、个性化的网络推广策略、碎片化、多渠道的分发策略,探讨了如何通过微纪录片提升文化认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传播,以期对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些许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国际上有更多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就更需要国家形象和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我国相对国际化传播来说,本身就具备着更多的优势,不仅仅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这可以让纪录片有着更多的题材和内容进行选择。目前我国在国际化传播中既有着不错的成绩,也有着一些问题,本文拟就传播学视角下我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做一些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