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浅论记者的逻辑思维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作品是记者逻辑思维的产物。因此,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便是一个重要的逻辑思维过程。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提高记者的采访技能,也有利于规范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记者写作稿件水平的高低是媒体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记者写作的逻辑思维方式决定着新闻内容事实是否能够清晰表达出来,实际上,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记者写作逻辑思维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那样就削弱了写作稿件的水平和质量,为此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把握好感性理性,进而为受众写出高水平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3.
在实际的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受到很多限制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新闻稿件的真实性存在严重的失真现象。因此,加强新闻记者写作方面的逻辑思维构建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对新闻记者写作过程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新闻写作过程中缺失逻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详细的论述,最后提出了新闻写作过程中记者逻辑思维构建的途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提高新闻记者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新闻写作中记者逻辑思维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柳  黄东红 《东南传播》2011,(12):161-162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记者稿件质量的高低是媒介竞争力强弱的外在表现,记者逻辑思维的方式决定了新闻事实能否清晰表达,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记者的逻辑思维在稿件写作中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以至于削弱了稿件的质量,为此应该提高记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为受众奉献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5.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记者稿件质量的高低是媒介竞争力强弱的外在表现,记者逻辑思维的方式决定了新闻事实能否清晰表达,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记者的逻辑思维在稿件写作中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以至于削弱了稿件的质量,为此应该提高记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为受众奉献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6.
新闻写作中运用形象思维,其意义在于写“活”,给受众以真实感、形象感、现场感、亲切感。形象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表现既不是形象加思维,也不是思维加形象,而是形象化了的思维,思维化了的形象。它要以生活的真实为前提,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新闻作品中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在新闻写作中如何运用形象思维呢? 首先要求作者在采访活动中观察要细。要认真观察采访现场的一切情景,观察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掌握更直接、更真实、更有把握的“独家细节”。著名记者黄钢在回忆他早年在延安当记者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编辑、记者等最重要的业务工作,从多年的新闻采写、新闻实践来看,我认为,从事新闻采访与写作必须遵循基本的规则。一、增强新闻敏感是记者的基本功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一些新鲜事,但是不是都能构成新闻,就看记者是否具有新闻敏感性,即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产品生产工作以及新闻传播工作,都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与此同时,新闻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新闻生产技术的革新,既为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带来机遇,也为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以推动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适应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生态为出发点,对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工作面临的要求,以及采访与写作方式的创新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重提新闻写作,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舆论背景。当下是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直播台的时代,新闻媒介对时效性的重视和强调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考核的压力、纷至沓来的新闻采访任务,使身处采访一线的大多数记者很难静下心来认真琢磨新闻的写作,很多时候记者必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记者在写作广播电视新闻稿时要有对象感.从语旨角度看,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写作者——编辑记者在写作新闻稿必须要面对两种不同的新闻稿件的使用者,一是新闻稿件的传播者——主播,二是新闻稿件的终极接受对象——受众.因此编辑记者在写作时就应该结合广播电视的媒介特点来写作.  相似文献   

11.
姚莉 《新闻窗》2011,(3):50-51
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新闻记者,其获得新闻信息的最根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新闻采访,事实是第一性的,只有通过采访,事实才能进入记者的视野,之后经过其"加工",最终成为被受众所接收的新闻;而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擅长新闻写作的与不会写的记者把事实报道出来,传播效果的差别可能很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的看家本领就是新闻写作。作为新闻记者,只有处理好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新闻传播方面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2.
陈栋 《报刊之友》2013,(8):115-116
新闻发现力是新闻从业人员——记者有效及时地判别新闻事件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认知能力,是新闻记者通过自身感官和逻辑思维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或事实中所涵括的即时性、重要性、突显性、趣味性等构成新闻价值诸要素的职业敏感力,是新闻记者必备的首要素质,也是新闻传播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与保证。本文认为,社会责任意识、新闻敏感意识、技巧意识和记者自身素质等对记者的新闻发现力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什么样的报道记者不出头露面较为好;什么样的报道记者直接出面更有说服力,这都涉及新闻写作中的人称问题。有的同行说得好:人称运用得恰当与否,对新闻写作的成败大有关系。因此,在新闻写作时如何使用人称,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新闻写作中最常用的是第三人称。这种写法是  相似文献   

14.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记者,掌握写作技巧是写好新闻的关键条件。只有运用好新闻写作的技巧,写出的新闻稿件才会更好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本文主要阐述广播电视记者的新闻写作技巧,希望给记者的新闻写作带来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6.
记者通过深入的新闻采访,掌握了真实、具体、丰富的新闻事实材料之后,便要进行新闻写作。新闻报道写作体裁主要是两大类:消息和通讯(包括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当记者必须首先把消息写好。  相似文献   

17.
闫瑾 《采.写.编》2022,(12):54-55
采访是写作的前提,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记者获取多样化新闻素材的重要途径。记者必须具备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能力,掌握必要的采访技巧,获取所需的新闻信息,顺利展开写作工作。因此,本文作者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阐述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性以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有西方记者指出:记者如果在导语写作中没有能力,那他就没有写作能力。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说,导语应是所要报道事实中的最重要的亮点,是整篇新闻的一个卖点;对读者来说,导语应是激发读者阅读的一个兴奋点。在写作过程中,导语的写作时间通常占据整篇新闻构思与写作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考察当前新闻导语写作,就会发现概念性导语、概括性导语、笼统性导语、综合性导语等等抽象性导语充斥在我们的新闻报道当中。抽象性导语恰恰忽视了读者阅读新闻时的首因心理,不能调动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缺少激发读者阅读的兴奋点。为解决这个问题,记者在采写…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新闻采访中除了记者本身具备的社会阅历、政治、文化水平和写作水平外,思维方式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经常运用的有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代人写新闻不再是停留在思维和逻辑的推理而是终成事实。机器新闻是科技与传媒的结合,自出现起便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机器新闻写作虽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取代传统记者在新闻写作中的主体地位,但机器新闻对记者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机器是否会完全取代记者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机器新闻写作的不断升级换代倒逼记者进行角色的转型升级,进一步适应当代传媒竞争发展的需要。人工智能时代记者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型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