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纸质书、网络、图书馆均为传播交流知识信息的媒介与工具,纸读、网读、馆读均构成有效的阅读方式,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和组合一将这三者进行比较,馆读乃是最优最理想的读书境界。  相似文献   

2.
江西首届"读好书"活动在保障措施、组织形式及阅读推广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未来,"读好书"活动应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凸显赣鄱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和电子书的普及正在帮助国人改变原有的阅读习惯,读屏时代的到来,移动、碎片式阅读越来越成为大众主要的阅读方式.公共图书馆面对读屏时代下的新环境,如何更好地服务大众,吸引读者放下读屏,重新回到图书馆,成为值得探究的课题.文章首先对读屏时代公共图书馆用户阅读现状及特征进行分析,其次阐述了新环境下图书馆打造"第三空间"的含义,再者分析了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具备的优势条件,最后描述了读屏时代视阈下的图书馆可以提供的创新服务和空间再造构想.  相似文献   

4.
在以纸媒为代表的读书时代,出版传播表现为以文字符号为基础的出版和接受关系,而在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读屏时代,出版表现为以技术性符号为基础的出版和接受关系。前者成为"读书社会"的主要特征,而后者成为"读屏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数字媒体逐渐替代纸媒,以及人类社会逐渐由读书社会过渡到读屏社会,出版也由以抽象性文字符号为基础的理性传播转变为以技术性符号为基础的感性传播,但是出版传播的源泉却没有改变,依旧来源于文字理性。所以数字出版时代的接受主体是徘徊于历史时代和后历史时代的存在,即"读屏时代"的出版接受必须同时具有"深度阅读"的文字理性能力以及"碎片化阅读"的技术性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5.
"适读"性是外国名著青少版的价值所在。目前适读编写存有3个典型问题值得商榷:一是"避讳"某些内容,典型的是涉性描写;二是"适读"的实效成疑,往往变成了"误读";三是在"简略"的无奈下,只能提供快餐式阅读。外国名著青少版应是青少年阅读的引路人,应有助于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育目标。出版界需要以人文的视野进行反思,保留名著原汁原味的文学魅力,"分级阅读"是现实可行的出版策略。  相似文献   

6.
读屏时代传统纸质阅读受到巨大冲击,高校图书馆文献流通率趋于下降,提升文献流通率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开展读屏时代高校图书馆文献流通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深入分析“读纸”“读屏”的社会认知以及“读屏”对高校馆藏文献流通的影响,指出高校图书馆文献流通面临的困境。基于“读屏”“读纸”两种阅读方式及其影响,文章指出,“读屏时代”改变的是阅读载体和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读者对目标信息的需求仍旧不变,“读纸”“读屏”两者可以共存共融发展。构建文献资源适宜性评价体系、增加文献资源有效供给和合理引导读者需求是“读屏时代”高校图书馆提升文献流通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7.
"适读"性是外国名著青少版的价值所在。目前适读编写存有3个典型问题值得商榷:一是"避讳"某些内容,典型的是涉性描写;二是"适读"的实效成疑,往往变成了"误读";三是在"简略"的无奈下,只能提供快餐式阅读。外国名著青少版应是青少年阅读的引路人,应有助于实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教育目标。出版界需要以人文的视野进行反思,保留名著原汁原味的文学魅力,"分级阅读"是现实可行的出版策略。  相似文献   

8.
徐雁 《图书馆杂志》2015,(4):23-26,15
本文通过回溯诸葛亮"观其大略"、陶渊明"但求会意"的读书法,论证了在屏求知时代,"检视阅读"法对于当今读者的意义,并总结了有关"检视阅读"的四个基本技能、五个基本技巧。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大学生阅读是倾向于纸质阅读的"读书",还是电子阅读的"读屏"?以曲阜师范大学学生群体作为对象进行调研分析。调查采用实地调查问卷、网络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的方法,从读者阅读基本情况、阅读载体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并存,纸质阅读比例稍重。在对大学生阅读信息和阅读习惯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两种阅读方式各有优劣,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大学生要根据客观条件和需要,合理协调利用,以实现阅读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从“分地阅读推广”与“同城共读”的理念出发,围绕2016—2021年“共读南京”专家组遴选荐读的63本好书,分析了该荐读书目的三个基本特点,探讨了该荐读书目对探索分地阅读推广、凝聚地方文化自信力以及推动中华经典名著阅读的意义,并从把握阅读推广重点、创新推广活动形式和增强荐读书目宣传力度三方面,对“共读南京”品牌阅读活动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超 《出版广角》2021,(12):94-96
全民阅读致力于将阅读活动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寓读于趣,寓读于法,寓读于序,能够有效地推动全民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媒介激趣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方法是破解谜题的钥匙,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能更好地提高阅读效率;循"序"渐进,能让人的阅读渐入佳境,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源于读书俱乐部和读者社区的美国高校"新生共同阅读计划",是美国继"一城一书"后新式的阅读推广活动。该计划倡导所有学校成员,尤其是一年级新生,通过共读一本书,促进学生"共同意识"的形成,提升他们的学术能力以及精神生活。文章对"新生共同阅读计划"的实施流程、活动目的、开展方式、特点等进行了分析与经验总结,并简述了我国高校实施共读项目的情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诗歌在人类文明中如此重要,但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生活节奏的加快,诗歌的受众群体日益萎缩,读者不断减少。基于这样的背景,"读首诗再睡觉"这一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借助新媒体平台,整合诗歌传播的资源,有效发挥了有声传播的优势,展现出声音审美性,培养和发展受众听觉阅读习惯,拓展了诗歌的传播空间。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单纯个体网络阅读效果较低的问题,以"有书""京东共读""十点读书""凤凰读书计划"等为代表的网络共读模式在阅读模式上进行了有效创新,主要表现在从个体阅读转型为"组队阅读",从"快餐化""碎片化"阅读转型为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等。其进一步发展还须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共读图书的"供给侧改革"、通过网络互动形成"粉丝经济"的优势,以及精心设计"粉丝经济"时代共读的周边产品组合等方面进行完善与构建。  相似文献   

15.
读屏时代到来,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大大小小的电子屏幕占据了人们大量的碎片化时间。以电视为代表的“大屏”与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小屏”在信息传播中如何实现共振互补,视频编辑思维和协作能力尤为重要。从用户角度出发,如何统筹利用好媒介资源和新闻素材,适应不同的传播渠道,生产出常变常新的多元产品,这些“变”与“不变”考验着传统媒体转型中的视频采编人员,特别是传统电视新闻编辑。本文以传统电视新闻编辑为例,聚焦这一工作环节,探讨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转型应变之道。  相似文献   

16.
戴蕾  田星星 《新闻前哨》2022,(19):61-62
早期的数字阅读主要是PC端的阅读,现在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手机等都成为数字阅读的终端。同时,数字化的阅览呈现出更多的内容和更高的品质。除电子报刊、电子书外,各类电子终端不断涌现,新型媒介的产品形式多种多样,传统的报刊发行机构在内容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探索“读屏时代”下版面设计的具体途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张伟迪 《出版广角》2019,(20):36-37
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微信公众平台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用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用耳朵听而不是用眼睛“读”。多媒体的融合快速推动着有声读物的崛起,为有声读物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有效提升了有声读物的竞争力。本文以公众号“每天读点故事”为例,对有声读物的出版与传播进行分析,探讨有声读物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相似文献   

18.
"读"是《马氏文通》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也是《文通》句读论的重要内容。关于"读"的解读,向来分歧较大。本文拟从"读"的结构和"读"的功能入手,将前辈学者对"读"的看法作一个小小的评价,以期能够更好地解读"读"的本意。  相似文献   

19.
魏佳 《传媒》2018,(3):69-71
"屏"媒的演变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视,到现在互联网世界中的电脑、手机等,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屏"媒的性质产生变化,信息的无限量使得大众的"屏"阅读方式呈现出交互式阅读、移动式阅读、超链接式阅读、感官式阅读等新特征,这些特征也会对未来的阅读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冯志候 《云南档案》2014,(11):22-22
<正>近日,泸西县档案局在全局范围内组织开展"读好书、荐好书"活动。活动分为"选书"、"购书"、"读书"、"讲书"四个环节,由每位干部职工结合岗位需求、知识结构和阅读喜好等因素,按照导向正确性与书目可读性相结合、精品新书与经典名书相结合的原则,在个人自觉读书的基础上,推荐一本自己阅读过后认为值得一读的好书,并在职工会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从阅读的意义、目的、启示、收获等方面谈自己的体会,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与做好本职工作相结合、与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相结合,以达到相互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