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从实践的角度看,给优秀新闻作品制定一个具体而明晰的标准是很难的,其原因是一件优秀新闻作品的产生,既受内部  相似文献   

2.
科普是跨文化的科学传播,旨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什么是原创性科普,恐怕很难下精确的定义,但是,本土化(中国)原创性是科普原创之核心,倒是没有疑义的.原创性科普作品理应具有创新性,是首创的作品,并且是最初的、原本的科普作品.  相似文献   

3.
凡是有味儿的新闻作品,大概总应让人读了就有点冲动。这倒不一定是那种拍案而起、泪绝欲仆式的冲动,果如此,或许不过是其题材在取胜。我想应是那种想说点什么;可能说不出、心底却又有点明白,不说就不痛快的那种冲动。从丰富采写技巧,强化新闻作品的表现力的角度说,我很难赞成抓住了应时题材、重大线索的作品就都是好新闻的惯例,也很难对此颇为高雅中庸地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态度。这种态度与其说是对多重标准的宽容,不如说是对读者理解、阐释能力的一种漠视。说到底,读者获取新闻的动机之一,是希望有新东西给自己的思维系统(绝不是感官)以刺激,使自己在咀嚼新闻的同时,能产  相似文献   

4.
商业金融题材是一种高难度的写作,很不容易驾驭,如果没有深厚的商业金融相关知识底子,很难写出吸引人、让人叹服的作品来。近年来台湾书市多了一类所谓商战金融小说,作者多是商业金融界专家  相似文献   

5.
阎冰清 《编辑之友》2012,(4):105-108
“孤儿作品”(orphan works)是指享有著作权,但是很难或者找不到著作权人的作品.孤儿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大量存在,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将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于孤儿作品的关注与讨论越来越多,各国纷纷出台相应法律.但是孤儿作品在我国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相关的立法.本文旨在通过对孤儿作品的产生、规范利用的必要性以及各国立法例的讨论,提出孤儿作品在我国规范利用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日,从媒体得知,颇具权威的上海《咬文嚼字》杂志,将开始"咬"茅盾文学奖得主。欣闻这一做法,倍感喜悦,这对喜欢读书和藏书的读者无疑是件好事。一般说来,在中国要获茅盾文学奖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作者海量,作品自然海量,如何能真正把好作品从良莠不齐的作品中找出来,放到专家(评委)  相似文献   

7.
对于组成晚会的各个作品,在晚会舞台表演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并不是晚会组织者创作的,组织者在晚会的摄制播出过程的选择和判断是非常有限的,难以达到著作权法中独创性要求,很难使晚会在整体上构成影视作品。但组织者在对晚会备选节目进行筛选、编排、串词、衔接以及摄制播出过程中,体现了组织者对晚会内容选择和编排上的独创性,具备了著作权法要求的认定汇编作品所必需的全部要素。将晚会定性为汇编作品,更有利于保护各个节目涉及的著作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的轻骑兵,具有短、新、快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要把消息写好,写出特色并非易事。有人这样说,报纸上的消息,格式不变作者变,东西南北一个味,相当多的作品从结构布局到语言表达都近平模式化生产,这样雷同的作品自然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欲。近些年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一个需要激情和理想的工作。所谓新闻理想,既是新闻从业人员对自己职业行为设定的目标,也是他(她)职业信仰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新闻队伍建设中,令许多有识之士担心的,就是所谓“新闻民工”现象,从业者把新闻职业只是当成一个饭碗,一种谋生的工具。如此,就很难担负起这个职业所应承载的神圣使命,很难保证其新闻作品的真实、全面、公正。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特拉维斯·霍兰的小说《最后的手稿》是一本很难又很容易评论的小说,理由都是类似的作品已经很多,想上纲上线很容易,但说出一些新意却很难. 以反极权而著称的小说里名气比它大得多的有乔治·奥威尔的《1984》、索尔仁尼琴的《古格里群岛》等.  相似文献   

11.
尚未成功     
什么是成功之路呢?我很喜欢“启事”中的一句话:“成功之路无定式。”其实,不仅如此,就连“成功”的定义也很难解释。苦苦写作多年,终于在报刊上发表了第一篇处女作,可以视为成功。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多篇,选择自己满意的作品结集成书,出版第一本著作,也是写作生涯的成功。至于发表了作品以后,立即获奖,顿时在文艺界走红了起来,书摊上摆满了印有作者大名的书,大概更可以被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文学翻译作品曾有辉煌的历史,经过翻译家的劳动,读者有幸读到了许多名著。老一辈文学翻译家的语言文学修养都是极高的,其中许多人自己本身就是语言学家、作家。比如冰心译的泰戈尔诗,叶君健译的安徒生童话,傅雷译的巴尔扎克作品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名著的魅力。而现在翻译界却很难有语文与文学功底都很深的翻译人才,加上出版社编辑水平有限,把关不严,因此译出的作品有的错误百出,令人不忍卒读。由于水平欠缺,严肃的大部头作品翻译  相似文献   

13.
刘元东 《新闻传播》2006,(9):20-20,22
现场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现场感,一篇新闻作品即使客观地传达了一定信息,但也很难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本应拥有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增强新闻写作的现场感,把读者带到第一现场,是报纸记者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愿结合具体作品来谈谈对新闻写作现场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如果将一条见了报的新闻,比作是一道上了席的菜,那末,构成这一新闻的事件及有关素材,便是这道菜的原辅材料了。一般说来,新闻事件本身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新闻作品的重要程度、可读性及其社会效果。正如单靠萝卜,白菜是难以做出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来的道理一样,一般的新闻事件是很难写出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的。然而,话也不能说绝对了,同样的事件,同样的一堆素材经过不同记者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吴皓 《声屏世界》2008,(4):39-39
交响音乐作品大多具有结构宏大的特点。古典时期的交响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协奏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完整的欣赏一遍,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而较为短小的单乐章的交响序曲、交响诗、随想曲等,完整的欣赏一遍也需要六七分钟。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人们很难有耐性从头至尾地欣赏整部作品,这是当今困扰广播播出交响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一个新闻评论工作者对报纸上的楷体字往往有特殊的敏感。近一年,我开始注意《环球时报》(下称《环球》)刊发的楷体字——社评。一家报纸能够不间断地发表社评,没有足够的办报经验和高度职业化的团队,是很难做到的。也许是因为职业关系,我对评论作品比较挑剔。正如经常鉴赏佳茗,一般茶品很难得到  相似文献   

17.
设想柏拉图的作品丢了,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我们就根本无法想象这样一位古代哲人,他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尼采《柏拉图对话研读入门》柏拉图是诗人?在坊间流行的无数西方哲学史撰中,尽管柏拉图都位居要席,但我们很难见到柏拉图是诗人、柏  相似文献   

18.
青年朋友常问:写作成败的关键在哪里? 很难回答。因为小说创作成败的因素很多。比如题材问题,写作技巧问题,语言问题,艺术构思问题,结构问题……等等,都可能影响作品的成败。甚至,某些文学之外的问题,比如写作习惯是否得到顺应和受到影响,也可能成为作品成败及能否问世的关键。鲁迅常在晚上写作。陪伴他的除了笔、墨、纸、砚外,还有烟。老舍习惯上午写作。他每天起床很早,七点多钟便开始动笔,一直到中午才休息。下午和晚上,是他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时间。这些习惯如果得不到遵从,比如哪一天晚上鲁迅先生的案头上没有烟了,我们很难想象第二天早  相似文献   

19.
新闻和文学一个本质区别就是它的真实性,而文学之所以广为流传,甚至于传世千百年,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精彩故事、它的人物形象让人难以忘怀。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它的时效性使得新闻时过境迁后,人们很难像说故事一样谈起新闻本身。相反,那些引人入胜的新闻作品多年后谈起来,仍让人津津乐道。笔者从多年的新闻学习与实践中发现,这些流世经年的新闻作品在写作上巧妙地运用了文学手段。廉红李  相似文献   

20.
陈宝林  姜斌 《新闻传播》2007,(6):21-22,24
文似看山喜不平,新闻报道亦然。不论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如果一篇报道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信息、新颖独到的语句,或是缺少涤荡情怀的感染力,那么,就很难称得上是合格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