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师德建设对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的重要内容。同时,师德建设对于其他行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师德建设,对于中华传统师德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当代师德的弘扬与拓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对人的理解方式的由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换,是一场教育范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论指导下,学校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德育途径等有机融合而成的比较稳固的德育实施程序及一整套策略系统,它具有操作性、优效性和发展性等鲜明特征。学校德育模式按照其功能、内容以及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学校德育模式的现代转向突出表现为由强制灌输走向对话关怀,由单一孤立走向多元融合,由自然本位走向以人为本,由理想虚空走向理想现实结合,由封闭控制走向自主开放。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论指导下,学校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德育途径等有机融合而成的比较稳固的德育实施程序及一整套策略系统,它具有优效性、操作性和发展性等鲜明特征。学校德育模式按照其功能、内容以及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学校德育模式的现代转向突出表现为由强制灌输走向对话关怀,由单一孤立走向多元融合,由自然本位走向以人为本,由理想虚空走向理想现实结合,由封闭控制走向自主开放。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师德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如何搞好高校师德建设,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中的“变”与“不变”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直至党的十五大,我们逐渐科学认识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由以计划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计划经济,走向由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打破了单一公有制形式和单一按劳分配形式,走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格局。社会经…  相似文献   

5.
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教育分为普通化教育和职业教育。技工学校就属于职业教育的范围,它相对于普通化教育而言,更具有职业针对性、生产性和实践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性质的拓展,职业能力理念由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由单一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  相似文献   

6.
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形式较单一,内容大多局限在文件规范的解读和师德理论的罗列,呈现出师德教育效果不明显等特征,这就导致现阶段师德教育的缺失,使师德建设过于理想化,道德准则高,过多强调师德理想与师德原则方面的内容,用单一标准要求所有教师等。  相似文献   

7.
"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德建设是在批判传统"教化本位"取向下的一种发展理念,它由教师的善、教师公正和教师的责任感构成,并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学习、反思等途径践行师德建设的"内生本位"取向,强调教师在道德建设中的持续自我发展,目标直指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青年教师师德评价是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职业评价的首要参照指标,是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牵引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调查发现,目前青年教师师德评价存在导向不明确、标准不科学、方法单一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发挥青年教师师德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制定科学的青年教师师德评价标准,采用综合性的师德评价方法,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评价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核心素养是个体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推进教学变革,即从知识本位教学走向素养本位教学,从课堂讲授走向合作探究,从单一式教学评价走向综合型教学评价,从独白式教学情境走向复合式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教育》2010,(9):22-2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先。如何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直是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我们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和师德建设规律,探索新形势下师德由外在向内在、由他律向自律、由自发向自觉的转变,美化教师心灵,提升优雅境界,促进广大教师从优秀走向优雅。  相似文献   

11.
The growing political, social and scientific attention that is being devoted to the moral aspects of teaching has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study of the actual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s of 54 teacher educators within one institution. We encouraged these teacher educators to make their values explicit and to explain how they put them into practice. Nine teacher educators were studied in detail. These teacher educators were then stimulated to reflect on their values by completing charts to analyse the moral aspects of their practices. In addition, one of their lessons was videotaped and discussed. An important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whils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preparing student teachers for moral education rests with individual teacher educators, this process is largely implicit and unplanned. This is due in part to the lack of a language for expressing the moral dimension in teaching. Both teacher educators and students emphasise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le that attitudes play in the expression of values by teacher educators.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建构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的新视角,是对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蕴涵着德育师生关系的三个基本价值维度:主体间性蕴涵着平等沟通,有利于生成具有正确理念的德育师生关系路径;主体间性蕴涵着理解尊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德育师生关系评估范式;主体间性蕴涵着交互发展,有利于实现本真的德育师生关系的意义互构。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不仅是强化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一项不断提升教师伦理道德的活动。教师教育评价要服务于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就要持续地关注教师伦理与道德教育问题。教师道德教育评价包括对教师道德教育目标的评价、道德教育课程落实度与创新性的评价、教育过程德育因素的评价以及教师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汉代的师道,包含君师之道、民师之道和人师之道三部分内容。汉代士大夫固守先秦王者之师的社会定位,欲以师道制衡皇权,但在专制皇权的重压下,君师之道渐趋式微;民师之道要求士大夫承担教化的社会责任,它得到了统治者的倡导和士大夫的广泛实践,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功能;人师之道既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又规定了师者的职业规范,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罗超 《中学教育》2010,(6):40-44
对师德的神化与物质化评定,导致了师德建设中人性缺失。走向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既是社会道德的价值追寻,也是基于人性与生活的道德本质所呼唤。重塑教师的新形象,制定人性化的教师管理制度,让教师主动地建构自身的道德,是师德的真正实质性建设。这为当下的教师培训回归教师教育的本真,增进教育的价值,奠定了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While teacher educators agree that teaching is a profoundly moral activit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laced on the moral perspective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ose entering the teaching workforce. As a way of illust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helping both future teachers become aware of their own moral compasses and teacher educators to understand ways in which such knowledge can support their students, I use method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to explore the life history of one European American preservice elementary teacher in the USA. In recounting the events of her life, Rachel Rosenberg demonstrates how she uses her own life experiences to frame the moral aspects of her future role as a teacher and especially her perspectives on literacy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methods used here to elicit and analyse Rachel’s story can be useful to teacher educators who want to understand how the moral perspectives embedded in teachers’ stories influence the ways in which teachers approach and enact the work of teaching.  相似文献   

17.
阐释高校业务课教师在和谐德育中作用研究的意义,初步探讨高校业务课教师在和谐德育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充分发挥业务课教师在和谐德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往的教师德性研究往往是从伦理角度探求至善德性,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基于和谐价值追求的教师德性生活行动研究”试图超越单纯的、传统的道德范畴,从智慧创造的角度,寻找教师德性的张力,强调教师德性应关注教师的现实境遇及工作实践,引导教师在实践反思过程中涌动创造性的德性品质,用促进学生成长的智慧来展示教师对学生的爱。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高校师德评价的实践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德既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石。加强师德评价,提高育人质量,已势在必行。结合学校师德评价的实践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师德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国家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推动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自身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关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道德伦理价值。现今大多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道德经验不足、改革的道德正当性缺失、改革的领导模式封闭、改革中带有“绩效表现色彩”的形式化和功利化趋势等问题。关注教育课程改革的道德诉求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民主决策,凝聚价值共识,警惕改革阻挠及风险,恪守道德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