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疆成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戴彭荫等大批进步文艺知识分子来到新疆,开展抗战文化艺术活动。在当时成立的新疆文化组织反帝会和文化协会从事宣传工作,戴彭荫创作了大量抗战美术作品,为激励新疆各族人民投身抗战、推动新疆文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奔流文艺丛刊》是一个综合性的严肃的纯文艺刊物,也是由党领导的进步抗日文学刊物。它诞生在形势严峻复杂的“孤岛”的最后一年。《丛刊》的文学创作坚持五四文学传统,是启蒙精神的发扬,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和存在价值。抗战文艺理论得到深入和发展,对抗战与文艺关系的讨论呈现繁荣景象,但讨论一般不脱离文艺为抗战服务的宗旨,文艺受政治影响较大。《丛刊》作为上海孤岛文化、历史和中国抗战文艺与历史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第一期刊登了吴从发同志《茅盾在昆明》一文。我在查阅有关抗战文艺资料时,发现该文有所疏漏,个别地方不准确,特在此作番补遗。1938年12月20日,茅盾携夫人及其子女应杜重远之邀,从香港乘船到海防,经滇越铁路到达昆明,再去兰州。历时两个多月,直至翌年三月才抵达目的地——新疆迪化(乌鲁木  相似文献   

4.
老舍与重庆     
老舍在重庆的抗战文化活动及文学创作,为抗战文艺运动和重庆文学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是重庆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在老舍《鼓书艺人》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史料分析抗战时期在文艺大众化、通俗化运动的背景下北方传统曲艺在重庆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走向抗战的转变过程,以及抗战对民族文化新生的促成。  相似文献   

6.
抗战的严峻态势促使战时文艺工作者抛却成见,广泛汲取一切有益因子,最大程度地进行抗日宣传。于是通俗文艺被纳入“抗战”叙事的洪流,并创生出崭新的“抗战通俗”类“复合模式”,此种“复合”模式既推动了抗战文艺的想象力,又有力地展现了抗战文艺的多样风姿。  相似文献   

7.
重庆抗战文学作为中围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大量优秀的文艺报刊为依托而产生广泛影响的。抗战期间重庆有报纸70家左右,其中抗战前就在本地坚持出报的报社只有3家。重庆《新蜀报》于1921年创刊以来,以内容丰富、言论进步、编排新颖、印刷精美而蜚声文坛;其文艺副刊《蜀道》跨度时问长、影响大、特征明显,成为推动重庆抗战文学进程的主力军。《蜀道》诞生于重庆本土,离不开重庆本土文化的影响:但对抗战文艺理论问题的积极探讨,抗战文艺专刊专页的蓬勃兴办,抗战文化名人的踊跃投稿以及《蜀道》和文协保持的密切关系,使得《蜀道》成为全罔性的文艺副刊而显现出“全国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民族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战宣传活动,在舞蹈方面,不仅用民族歌舞进行抗战宣传,而且以各地在新疆的会馆为重要载体的汉族民间社火非常兴盛.文章就抗战时期新疆的民间社火所体现的时代内容和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运送苏联援华物资和中国还贷物资支援抗战,国民政府在新疆开辟了从霍尔果斯口岸到星星峡的国际通道。新疆省政府和社会组织深入各区县开展筑路动员,宣传筑路就是抗战救国;各区县民众自发动员,积极响应建修、维护国际通道,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心血;通道的开辟改变了过去新疆交通不便、孤悬塞外的局面,密切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许多共产党人、爱国知识分子来到新疆传播马列主义、播撒革命火种,为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战文化宣传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文协同人1940年对“抗战文艺”作了检讨和反思,从文艺观念、创作题材、艺术形式和生产传播方式等方面,全面勾勒了“抗战文艺”的历史特征。包括高度重视宣传功能、以通俗文学和短小通讯报告为主要艺术形式、集中描写和反映前线生活等几个方面。在生产和传播方式上,“抗战文艺”采用的是“机构订货”和商业化生产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在文协同人检讨和反思中,“抗战文艺”也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11.
《文艺阵地》为抗战讽刺文学提供了最初的和最有影响的发表园地,讽刺文学亦成为这个刊物的主打品牌、拳头产品。以《文艺阵地》为主场的“暴露与讽刺是否有利于抗战”的论争,为抗战文学的发展和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讽刺文学在《文艺阵地》上的蓬勃发展,是一种文学与杂志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现代四川期刊抗战文艺,因抗战主题与作家生存困境的契合,使作品在彰显时代精神的同时,又有自由的审美观念和浓郁悲凉的美感色调;既具丰富的蕴涵,又具引人沉思的内容;既有民族的责任感,又兼顾文艺的美感,体现了现代四川期刊抗战文艺独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张闻天是党意识形态领域的实际领导者,其科学的、民主的、系统的文艺思想对于延安的文艺运动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张闻天对于党的革命文艺事业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与设想,他提出了当时文艺的总的服务方向,即中华民族新文化为抗战建国服务,在抗战建国中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张闻天对于中华民族新文化从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指出了中华民族新文化建设中若干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张闻天推行以"人"为本的文化统一战线政策,十分关注文化团体和知识分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民主性精华。  相似文献   

14.
抗战期间,众多香港报刊为履行其时代使命,大力宣扬抗战文化,弘扬民族意识,以求统一民众认识,为战胜强敌提供舆论支持.无论是附属于报纸的文艺副刊,还是相对独立的文艺期刊,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尤其是南来作家们身在香港,心念中国,通过文艺创作展现出自身的民族共同体想像,对传播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谢六逸是贵州近代著名的新闻学家、编辑学家,对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办编辑了很多进步文艺刊物,并在贵阳文通书局编辑出版了许多抗日书籍,对抗日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让贵州乃至西南的军民了解战争前线的情况,激励贵州军民支援抗战,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抗战前期,围绕着文艺的发展方向问题,文艺界展开了四场大规模的论争——有关梁实秋“与抗战无关”论的批评;抗战文艺创作中“暴露与讽刺”问题的辩论;进步文艺界对“战国策”派法西斯文艺观的揭露和批判;解放区和国统区有关“民族形武”问题的大规模的讨论。这几次论争的结果,确保了文艺为抗战服务的政治方向,还为文艺大众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抗战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五四新文学”在抗战时期的延续和发展.抗战文学对于文学队伍、文学版图、创作主体、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抗战之前的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文艺运动也都或明或暗地影响了抗战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40 年前后,随着京、沪、杭等一些大城市的陷落,一批作家相继入闽,促进了闽西北山城永安抗战文艺据点的建立,文艺活动一度呈现出勃勃生机,与西南大后方、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文艺据点遥相呼应,为推动抗战文艺运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楚图南与艾思奇同是云南籍的文化学者、政治活动家,他们对抗战文艺及其作用发表过不少重要言论和指导意见,具体体现在对文艺作为抗战力量的重视、对文艺形式的运用、对鲁迅及其精神的认识等方面。两人有着文学家型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型的政治活动家在思维视野、理性思辨能力以及党派性上的差异,更有近现代以来云南知识分子、文化人士所特有的朴素、务实和识大体、顾大局的观念,无愧于近现代以来云南人的优秀代表。其抗战文艺思想对今天的文艺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第十七章为民族解放而战的抗战文艺运动 一、本章首先了解“七七”事变后,党领导抗战文艺运动的有关情况(包括党通过第三厅,掌握抗战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