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浙江省农民工生活方式与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省6个地市的89家民营企业的1 290名农民工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的生活方式落后,身心健康不容乐观,一些企业对民工的文娱、健身等精神文化生活不重视,甚至无视,与现代企业制度“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相悖.建议从制度层面入手,构建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城市农民工以青年为主体,我们试图通过对青年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实态及其所具有的潜在文化消费能力的差异性这一维度来考察农民工群体。在企业和政府文化服务或设施总体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农民工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不足。本文主要对这种整体不足现象进行经验性研究分析,并对解决目前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经济生活状况有待解决的背景下,这一群体的文化生活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从布迪厄的习性、场域和资本理论出发,通过对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调查报告分析后发现:固有习性的影响、不同场域的对抗以及各类资本的相对缺失是造成这一群体文化生活现状的主要影响因素。企业、政府和社会应从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出发,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需求,共同改善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现状。  相似文献   

4.
关注、关爱、关心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心理需求及成长变化等问题,是党和国家关注民生问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农民工这个庞大群体,逐渐融入城市,而实现这个群体真正、较快的与城市融合,文化是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让农民工享受物质产品的同时,享受精神文化成果,从而达到完满地满足农民工社会诉求目的。下面,通过品读两位作者实地调查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状况后撰写的文章,了解目前农民工文化生活枯燥单调、文化资源匮乏、农民工对文化渴求的现状,从而深刻认识文化对农民工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幸福感的增强及使其更好在城市实现人生价值、更好的融入城市的重要意义,让身边的每一位农民工真正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5.
借助“进城农民生活现状调查”的问卷调查,对浙江省台州市范围内300名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基本情况、生活环境、收入状况、劳动权益保障、精神生活、子女教育、发展前景期望7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揭示了现阶段台州市建筑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并结合调查结果对影响农民工生活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课题采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农民工的参加体育锻炼次数、时间;体育锻炼场所、地点;体育锻炼项目;身体健康意识;收入及消费情况;精神生活等方面入手,对河北省农民工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从而找出影响农民工体育锻炼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为科学、合理地构建河北省农民工体育锻炼体系及为河北省经济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我国农民工体育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堪忧,农民工健康水平偏低,农民工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为了加强农民工体育的发展,应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把农民工体育纳入到城市体育工作中,建立农民工工会体育组织,重点发展农民工社区体育和企业体育.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家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政策,讨论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并就如何完善城市农民工培训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9.
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从基本的生存型转向了发展型,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具有较高的期望。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保障他们的文化权益既是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尊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既彰显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完整性,又能助力他们实现从生存型到发展型的完美转变。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构成因素分析入手,探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5个方面内容,提出了制度支持、组织支持、社会支持、自我支持等4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的社会支持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培训政策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家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政策,讨论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并就如何完善城市农民工培训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1.
作为社会结构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却又不被真正接纳。剧烈的文化冲突使这一群体难以融入城市文化,同时对乡土文化和主流文化又有一定程度的疏离和怀疑。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认同,应以变革城乡二元制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权益、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消费途径为切入点,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信,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在进城务工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不良的认知偏差容易阻碍他们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进程。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认知偏差的显性表现以及影响因素,并基于成人教育视角提出调整农民工城市认知偏差的对策性建议,即开展进城前的市情教育,降低期望偏差;培养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消除城乡地域隔阂;提高农民工的市民身份意识,实现身份角色转变;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合理进行职业定位;增设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生活方式认同;提供心理疏导援助,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相似文献   

13.
进城务工人员是推动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现阶段,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在进城务工人员迈入城市化的过程中,还无法直接从传统的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惯中抽离出来,面对陌生的城市生活难免会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和无安全感等一些消极心理.为使进城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而且需要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认同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早期现代化的必然遭遇,当城市资本存量不足以支撑农民工城市定居时,政府对农民工的态度处于吸纳与排斥之间的两难境地;城乡之间的流动也加深了农民工农民角色的认同。农民工城市难融入状况的改善有待政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是中国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当前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权益保护、制约因素、政策措施等一些宏观层面,而对于他们城市融入和城市社区教育的关系等微观层面研究较少。本文以增权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需求,通过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典型社区教育实践,探究促进城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区教育新模式,提出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模式和可行性方案,更好地帮助农民工的未来生活就业以及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农民工汇款对于输入地人民生活改善、婚姻、家庭稳定和子女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婚姻状况与农民工汇款相关性研究的实证分析目前尚不多见。本文的研究表明,已婚农民工和未婚农民工带回家的钱数具有较大差异性。婚姻状况与农民工汇款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论说明已婚农民工承担着更大的家庭责任,他们在城市的就业压力大。政府应从促进农民工就业及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制定农民工人力资源发展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已成为了当前政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但整体上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层面、城市文化认同、个人素质、精神资源、户籍制度衍生的其他制度等多方面都面临困境,解决他们的城市融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在社会保障制度、职业教育、城市文化融入、发展农民工组织等方面进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农民工”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新的群体。而新生代农民工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怎样帮助这部分人融入城市,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以传播社会学为视点,从文化水平、经济收入、闲暇时间、精神需求等几方面考察了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论述了大众传播媒介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城区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文化差异普遍存在.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背景与早期的文化习得与城市学校文化之间存在异质性和不连续性,当他们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时,必然面临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冲突与压力. 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如果学校采取措施不当,将加剧学生心理调适上的困难,并导致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出现障碍.因此,而实行"城乡文化整合教育"有助于城区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发展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民工“城市融入”成了热门话题,而农民工“市民化”作为“城市融入”的基本路径,几乎成为多数研究者的共识。但是,这种“教育或塑造农民工”的单向度研究理路和文化范式,是与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相背离的。从多元文化主义视角看,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农民工与市民的对话及相互磨合与适应的过程、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双向作用与融合的过程、生长出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从过程本身看,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在他们的社会行动与不断反思中实现的;从演进条件看,农民工城市融入需要一个平等、支持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