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反讽艺术的应用是构成奥斯丁小说艺术大厦的主要支撑点。本文从读者反应理论的角度看奥斯丁在作品中如何运用言语反讽、戏剧反讽和情景反讽等反讽艺术与读者进行交流,如何对读者的内心思想施加影响,从而构建作品的完整意义。  相似文献   

2.
龙娟 《现代英语》2023,(11):54-57
从古至今,关于简·奥斯丁作品的研究不计其数,但将其作品放在成长小说理论的视域下进行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研究。文章将以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作为分析文本,引入成长小说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奥斯丁代表作品所具有的成长小说主题和特征,为奥斯丁小说传统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重要代表作,它奠定了简·奥斯丁在英国文坛上的地位,这部小说不仅引起了英国社会各界的关注,更在世界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至今仍广为流传。这不仅基于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与思想内涵,更由于其作品中表现出的女性爱情观与婚姻观,不仅在当时的时代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而且在当今社会也有着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们要了解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首先要分析作品中展现给我们的女主人公范妮的人物形象,很多读者觉得小说中范妮的美德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甚至有些人认为范妮这个主人公形象毫无生气和新意,但是我觉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范妮是很勇敢的。主人公范妮是作者刻画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范妮的性格特征不仅可以促进我们对《曼斯菲尔德庄园》这部小说的了解,也可以了解当时范妮所处的社会背景并对社会问题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5.
刘倩倩 《海外英语》2014,(17):259-260
文章以奥斯丁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以陈亭初的公文体获奖微型小说《提升报告》为文本,从宏观言语行为的角度即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层面分析该文本的语言特色即在形式和情节方面所产生的反讽效果并研究其所产生的言后取效。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奥斯丁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以陈亭初的公文体获奖微型小说《提升报告》为文本,从宏观言语行为的角度即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层面分析该文本的语言特色即在形式和情节方面所产生的反讽效果并研究其所产生的言后取效。  相似文献   

7.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首部小说,在这一作品中,不仅体现出了作者娴熟的手笔和极富魅力的创作思想,同时随着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情感及心理世界的发展,总能令读者找到共鸣。这样出色的作品中总是不乏耐人寻味的地方。基于此,主要以作品中女主人公埃莉诺及玛丽安对三位男主人公的不同态度,以及两姐妹在作品中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为基础,从女性主义意识的转变方面对奥斯丁的这一作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一直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其主要原因是小说中机智、幽默的对话以及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小说中巧妙对白背后的隐含意义正是语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这就为从语言学视角来研究简·奥斯丁的写作风格提供了可能性。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会话含义理论赏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以期获得对小说中人物性格和作者写作风格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9.
秦岚 《英语辅导》2008,(3):144-147
不可靠叙述是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是作品中强烈反讽效果的重要来源。在这部作品中,简·奥斯丁运用不可靠叙述来建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意义,引导我们积极参与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作者的读者的交流、指导我们进行价值判断,有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作品为例,探讨在多元、包容、多样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小说叙事策略的运用及意义:作者现身文本,进而从小说与现实、虚构与世界关系角度进行"自我拆台";互文性策略的运用,指明文学作品的总体意义总是超出本文范围变动游移;拼贴与戏仿,使作品变得滑稽,从而否定小说的现实模仿性、颠覆传统小说的意义之维,从而使读者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1.
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引起了极大争议的作品,争议的焦点问题是小说所反映的道德问题.小说用大量词语在自足的文本小世界里构建了一个道德价值判断体系.曼斯菲尔德庄园里家庭业余演戏一节是构建这一体系至关重要的部分,最能反映各个人物的道德价值观.本文将从文本中找到支撑整个文本自足小世界的道德标准,并以奥斯丁给出的社会道德规范标准对各个男女主人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莉 《考试周刊》2012,(53):29-30
简·奥斯丁作为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的缔造者之一,集传统与反抗于一身,为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爱玛》在奥斯丁六部已完成的作品中是最具有代表性并为奥斯丁喜爱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小说女主人公爱玛及其他女性的分析找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该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简·奥斯丁是文豪辈出的英国文坛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其作品主要关注中产阶级的乡绅家庭中女性的爱情和婚姻生活。虽然她的小说所反映的广度和深度都极其有限,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真实地演绎了悲喜人生,精准地分析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性质,并因此赢得了堪与莎士比亚比肩的美誉。本文主要从其三部作品《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入手,分析其作品中所投射出的当时英国社会中的财产继承法制度,以期对奥斯丁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也为英国法律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载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关注读者及阅读接受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关注作家、作品的局限,超越前人引入了读者的要素,其核心是把文学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读者——作品,突出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如果在作者——作品——读者链条中,让读者成为空白,那么作品的审美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丁的作品是写实小说意识形态模糊性的典型例子.《傲慢与偏见》对于乡绅、工商业中产阶级和贵族的描写有褒有贬的描写,造成小说在意识形态方面模棱两可的印象,使作者得以表达一些为当时社会尚难接受的思想而毋需冒挑战现行秩序之险.在《爱玛》一书中,这种意识形态模糊性除了表现于类似描写外,还反映在对女主人公的地位的不同解读以及两条婚恋线索发出的互相矛盾的信号.这种模糊特征其实并不反映奥斯丁本身的意识形态立场,而由现代写实小说的形式及其商业性导致产生.  相似文献   

16.
弗·纳博科夫以小说形式的奇异和晦涩被称为“非常极端的文学本体论者”,在美国文学史上被纳入二战后的美国实验小说家的行列。由于文本结构的讲究、细节和意像的精雕细琢 ,作品显得扑朔迷离、隐晦曲折 ,具有现代文本的包容性和复调性。在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 :理论与实践》的启发下 ,本文试图对《洛丽塔》——一本众说纷纭的作品——的文本内容进行阅读经验式的解析 ,由此可见纳博科夫的写作用意在于容纳读者于小说之中 ,让读者成为小说的参与者 ,在作者制造的文本迷宫中 ,或愉悦或痛苦 ,成为第二文本的创造者 ,而不在于给予读者以教育。因此 ,文本中透露出的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以及作者所采取的谜语一般的隐喻和讽刺手段 ,成为读者阅读的迷雾 ,也正是作者期望之中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7.
英国十八世纪末的女作家简·奥斯丁一生只创作了六部小说,在这六部小说中,作者描写的仅仅是摄政王时期英国乡村中产阶级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可是,奥斯丁在这些平淡无奇的素材中,却独具慧眼地写进了世间的各种世态人情,并通过描摹这些世态人情,表现了严肃的道德观念.西方不少文评家对奥斯丁极为推重,把她盛誉为“散文的莎士比亚”(Prose Shake-spears),用乔治·莫尔的话来说:“简·奥斯丁将十八世纪的小说改变为一种艺术品,将洗衣盆转变为花瓶.”而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则称“在所有的伟大作家中,简·奥斯丁是最难在伟大一瞬间把握住的.”面对西方文评界形形色色的评述,本文试图从另一角度探讨奥斯丁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简评奥斯丁的小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英国伟大的女小说家奥斯丁在创作中着力描绘了她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妇女的爱情和婚姻,她认为金钱和地位是美满婚姻的保证,因此女性在考虑婚姻时应当凭理智而不能只凭情感,她的观点在当时有其合理性。奥斯丁的作品以亲切、细腻的写实风格和幽默、讽刺的艺术个性,在当时感伤小说及“哥特”小说泛滥的坛,构筑起一道现实乐观、妙趣横生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19.
《爱玛》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经典之作,其精湛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一直吸引着读者。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心理空间理论分析《爱玛》中多元叙事视角的认知识解的心理运作机制及视角转换的认知叙事功能,分析读者如何对叙事视角转换及其意义建立心理表征,并由此领悟文本更深层的主题内涵。通过阐释文本叙事的深层认知机制和读者的认知理解过程,可以更好地展现小说艺术光彩,增强读者对于小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0.
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是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经典文本。从"作者的介入"和"读者的介入"这两个典型的元小说技巧来解读福尔斯的这部杰作,并探寻其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意义。作者不仅为濒临死亡的小说形式带来了一片生机,同时也为读者开启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批评眼光、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读者参与文本的能动作用,延长了读者的审视时间,这些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