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酒作为一种文化 ,与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 ,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创作也离不开酒 ,酒成为他们创作中灵感的引发剂。他们借酒言情、喻志、消愁、解闷、助兴 ,表达各种深沉的情感 ,于是才会有如此之多的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美感、令人倾倒并为之叫绝的作品。酒中有诗文 ,诗文中有酒。酒滋润着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因酒显得高贵而典雅。这种涉及酒的文学作品 ,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也不鲜见。比较典型的有 :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醉花阴》等诗词。还有《鸿门宴》、《五柳先生传》…  相似文献   

2.
不可不醉,不可太醉。不醉,品不出酒的妙处,入不了酒的佳境,难以人酒合一,水乳交融。太醉,胡话连篇,丑态百出,失言失礼,伤人伤己,令人生厌。正所谓"不可不醉酒中鬼才,不可太醉饮中君子"!不可不饱,不可太饱。不饱对不住美食,太饱对不住身体。不能因害怕肥胖超重,从而盲目减肥瘦身,一日三  相似文献   

3.
我曾听过这样一首歌:“老祖先酿的酒/你也喝我也喝他也喝/老祖先酿的酒/醉了江醉了月醉了河……有一天老祖先对苍天说/他的酒剩下的已经不多/有一天老祖先对大地说/他的酒剩下的已经不多。”歌词十分简单,我却分明听出了几分沉重与无奈。“老祖先酿的酒,醉了江醉了月醉了河。”曾经,我们的地球  相似文献   

4.
黄筱宁 《天津教育》2005,(12):45-45
在对李清照的词《如梦令》集体备课时,谈到对这首词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中“醉”的理解,教学用书讲是为景而醉,《亲近母语》等辅助读物上却说因酒而醉,到底因何而醉呢?当时大家比较倾向于第一种,既因为教学用书的权威性,又觉得陶醉于美景更有诗情画意,也符合诗的意境。说是这样说,在给学生讲课时,我还是把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看看他们会怎么说怎么悟。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之关系,是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饶有意味又内蕴丰富的课题。酒之于古代文人,一个普遍的、重要的作用就是浇愁、销愁,化解胸中块垒;与此同时,酒也激发了他们的豪情、豪性;由于特殊的时代社会原因,历史上饮酒最甚的是魏晋文人与元代文人;而最得酒中真趣的是陶渊明和苏轼。另外,酒之醉境与艺术创造和虚静状态有某种相通或相似之处,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饮酒习俗源远流长。民间对嗜酒的看法截然相反。杂剧《遇上皇》的戏剧冲突正来自于这样两极的社会舆论,表现了人的酒德、酒功、酒效、酒祸,还有酒趣,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险恶。中国自古就有“歌演当宴”的传统,戏剧观赏也一样,是中国“乐感文化”的特点所在,也是酒人酒事大量搬上舞台和受到欢迎的原因。从戏剧表演的角度看,则表明了醉态的观赏价值。《遇上皇》在整个酒剧醉戏史上承先启后,并引发了后世昆曲《醉皂》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现象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酒主要呈现出生命表现形态,诗属于其中的内核,诗与酒的交融审美特征就是醉,而醉又和西方酒的精神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一种心灵状态,向往着生命的真谛.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现象的美学,提出相关见解,旨在为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文化的传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晚霞(二)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2):F0004-F0004
黄昏的天空 红通通的 像醉了酒一样 我的脸 也是红通通的 也像醉了酒一样  相似文献   

9.
有一则酒的广告,画面将酒瓶倒置于地球表面,冠以“世界之醉”的标题。这俯视全球、寄寓醇酒的绝妙构思,不仅令人神飞心醉,而且其酒香似乎使整个世界都醉得颠倒过来,真可谓“世界之最”。“最”与“醉”音同字异,一字之易,妙语解颐,幽默诙谐,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另类新知     
喝不醉的酒对于嗜酒如命的人来说,如果有一种酒喝多少都不会醉该多好!现在好了,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酒,它可以帮助酗酒者体验饮酒的乐趣,甚至还有抗焦虑和抗消沉的作用,既保留了酒的有益成分,又消除了饮酒过多而导致的健康问题,真不错!  相似文献   

11.
文人与酒的关系,在特定的年代,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分三个方面对李白和苏轼的人生加以观照,分析他们不同的醉与痛,比较二人人格精神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兴衰成败,只是回眸一瞬。月已白,酒已干,人已醉……可是酒入愁肠愁更愁,半醉半醒之际,他悲伤地吟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一年,他鬓角斑白,正是知天命的年龄。他找不到温暖,这末世清寒冻彻心扉,只能寄情于诗酒。  相似文献   

13.
《醉翁亭记》是一篇具有一定政治内容的山水游记,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游山玩水的风月文章。欧阳修贬官滁州时,政绩较为显著,又时值丰年,因此作者寄情于山水,沉湎于醉、乐之中,借此来解除内心的愁绪。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体现出一个“乐”字,通过围绕醉翁亭活动的人物。体现出一个“醉”字,但醉和乐又不能截然分开.而是融合成一个整体。以酒取乐,这是人们生活中至今未变的风尚。醉和乐的紧密结合,不但构成了这篇散文的描写主旨。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古就有"诗酒相生,醉乐天真"的文化特征,元代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元代作家相较于其他朝代作家而言,与酒更加亲密,"醉翁更多,醉歌疏狂,醉语益奇.""酒为欢伯,除忱来乐."人们乐时饮酒,意在欢庆;愁时饮酒,旨在除忱.元代作曲家们又有着怎样的忧和乐,寄托在酒的物质消解中.而诗酒不分家已成共识,元散曲作为广义的诗歌形式,与酒关系尤为密切,其中存在的种种酒饮酒文化又透露出曲作家们怎样的人生态度呢?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自古诗人与酒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酒又往往成为诗人借以消愁之物。李白一语道破酒与诗人的深层关系:"举杯销愁愁更愁。"千古以来的诗人,有谁不是如此呢?千古愁情,难以遣怀,唯酒与文,可买诗人一时解脱一时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杜甫不醉,哪怕是暂时的烂醉如泥,放浪形骸,他都不能。即使"百壶且试开怀抱"(《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即使杜甫下决心要大醉一场:"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  相似文献   

16.
茶之醉     
叶文玲 《新读写》2009,(7):126-126
我喜欢看印度宝莱坞的歌舞,看着舞蹈家妸娜的身姿,变化的舞步,生动的眼眉,再伴上欢快热门的印度音乐,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有时,竞也会有跟着剧中人一起手舞足蹈的念头。当下猛拍一记脑瓜:真是醉了!对一件事物着迷,对一种信念执著,都是“醉”。下面三位作家,两位醉于“茶”,一位醉于“忙”,都是醉到一种境界的人物。学学他们,做一个沉醉于学习的人吧。  相似文献   

17.
醉酒的男生     
教室里弥漫着酒的味道.整整一个中午,班上的几个男生都边玩边喝啤酒.他们围着教室后面的那张桌子,桌子上摆满了酒瓶,他们玩"石头剪子布",大声嚷嚷着,输了的人喝酒.小飞已经输了14次,他已经醉了.  相似文献   

18.
酒联拾趣     
嵌名酒联:传说江南某地有家“东兴酒馆”,开业后酒客寥寥,生意冷落。如何把生意做活?店主请一举人,为其写了一副酒联。酒联道:“东不管西不管酒管(馆);兴也罢衰也罢喝罢(吧)。”把“东兴酒馆”嵌入酒联,引来不少人欣赏。劝人酒联:南宋临安(今杭州)太白楼酒店有副颇有教益的劝人酒联:“交不可滥,谨防良莠难辨;酒勿过醉,慎止乐极生悲。”谁个酒家不希望酒客多饮几杯?可太白楼酒家却劝诫酒客“酒勿过醉”。这酒联既富文采,又有教益,对酒店和酒客都有借鉴之处。呼应酒联:安徽宣城县原有一座太白楼,门上有一副怀念李白的酒联:“为何邀月问天,想是…  相似文献   

19.
乡愁四韵     
乡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它朴实、清醇、恬淡、温馨而又甜蜜.在游子的心中,乡愁如歌,乡情似酒,喝一生,醉一生,他们耄耋将至总希望叶落归根,这种执著的情感挥之不去,难以尽言.  相似文献   

20.
王艳坤 《初中生》2007,(1):73-73
醉人的植物 酒能醉人,不足为奇.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植物亦有醉人的功能.在坦桑尼亚的山野中生长着一种木菊花,又称"醉花".其花瓣味道香甜,人和动物只要一闻到它的气味,立即就会变得昏昏沉沉.如果是摘一片尝尝,用不了多久,便会醉倒在地.坦桑尼亚还有一种能溢出美酒的毛竹,叫酒竹.这种酒只有30度,质纯味美.一些吃幼竹的动物或以酒竹汁液解渴的动物由于贪食,往往醉得昏昏然,飘飘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