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不是涓生,对涓生的婚恋观和人生态度,鲁迅都是反对的.但在塑造涓生这个人物时,鲁迅既借鉴了他人的经验,也倾注入自己丰富的感情体验,因此,涓生的身上有着鲁迅的身影.  相似文献   

2.
涓生就是鲁迅笔下的"罗亭",是徘徊在时代十字路口的社会零余者形象.与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相比,二者有诸多共性,如才华出众却无所作为;自私冷漠,脱离民众等等.但二者也有明显的差异,如出身、环境不同,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表现手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在写政治人物时涉及到了一个天水籍官员狄斯彬,历史上真有其人.和史实比较,小说中的人物既有艺术真实,也有历史真实.但小说作者对史实改造过多,容易形成人们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误解,需要辨明.同时,由塑造这个人物可以体察<金瓶梅>写官员时所用的史实"我化"手法.还可以由作者对狄斯彬的熟悉程度推测小说的创作时间和作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4.
认为鲁迅<自嘲>诗中的"孺子牛"本指"孩子";"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道出了鲁迅对家庭温暖的甜蜜感受及发自内心的责任感,透出了鲜为人知的鲁迅的慈父温情和丈夫情怀.  相似文献   

5.
杜诗中的物候描写,与作者的情感关系密切.<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古今注本仅以"白露节"为注,而未能触及它的抒情性质.此句所表达的是游子的物候之惊、思归之情.其情感根基是农耕文化所孕育的"安土重迁"意识.<同谷七歌>其六,写蝮蛇出游,古今注家多认为有所喻指,这是误解.蝮蛇出现是杜甫对物候的写实,它兆示春气的萌动,在饥寒交迫的杜甫眼中,它的出现是生命复苏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6.
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理论来观照<陌上桑>,很容易发现创作者对故事母题的改造颇有艺术功力情节改造显出诗歌主题的丰富内涵;人物身份的模糊化处理使其超越了传统的道德形象而成为一个审美形象,这是自觉的独创意识与不自觉的审美意识相互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卫慧及其代表作<上海宝贝>自问世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褒贬不一.作为"七十后"中前沿人物的卫慧,在小说主题中隐含着对女性主体的深层思考,其中不乏渗透着对传统男权意识的动摇和撞击,给了我们甚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从<围城>中方鸿渐弃苏小姐而追求鲍小姐、苏文纨弃赵辛楣而追求方鸿渐、方鸿渐和唐晓芙分手、方鸿渐不愿与刘小姐相恋、孙柔嘉痛恨赵辛楣及孙柔嘉和方鸿渐分手等6大悬疑的剖析中,可以看出女性在<围城>中并未如倪文尖先生认为的那样完全"失语",而是"众声喧哗",和男性一起建构了<围城>的性叙事.  相似文献   

9.
通过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表达了鲁迅讴歌个性追求的时代精神。揭示出造成他们背景的社会原因:1.他们生活在旧社会;2.他们自身性格的特点;3.经济上的困顿。最后通过《伤逝》带给我们两个方面的深思:1.爱情是否需要理性;2.完成了婚姻以后,爱情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里刘姥姥的出场使全书结构依照生活的复杂性组成了一个周密的艺术之网,刘姥姥在书中起着特定的网结和对比作用.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提纲挈领,揭示了贾家的豪华奢侈,细致地展示了大观园这一特殊的"女儿国"的环境氛围.作家以刘姥姥这个乡村老妪作为贾府的对照人物,把封建社会处于两个极端的阶级的人物风貌和内心世界,作了鲜明对比和深刻描绘,从而达到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取得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