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5,(6):80-84
"亚鲁王"是在西部苗族麻山地区广为流传的口头史诗传统,2011年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殊的演述传统在口头史诗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对史诗"亚鲁王"传习方式的研究,探索了史诗歌手的创作与演唱过程,通过对民间艺人传承技能的深层次挖掘,以求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 "亚鲁王"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史诗是彝族人民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和精神文明源泉,在彝族人民现实生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比较诗学是一种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理论方法的视角和研究范畴,具有跨语言、跨民族或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化等特征。结合西方口头诗学、叙事学和比较诗学等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全面对彝族史诗叙事程式的研究。叙事程式贯穿于每部彝族史诗叙事传统中,是彝族史诗演述过程中重要的叙事模式,是一种史诗内在的叙事机制和叙事传统,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蕴和叙事价值。因此文章以比较诗学的视角探讨彝族史诗叙事程式类型、史诗叙事程式特征、史诗叙事程式内涵和史诗叙事程式价值等。  相似文献   

3.
彝族毕摩传承是师徒式、非制度化的精英教育。在历史的进程中,毕摩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毕摩人才,使毕摩在彝族社会中得以长期存在和延续。彝民族成员及其毕摩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传承方式,这与其毕摩文化传播语境、口传与书写的有机结合方式、口头"声教"的传统息息相关。毕摩独特的传承方式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来说是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克智"作为凉山彝族民间社会的口头论辩活动,既是一种对话艺术,也是人们讲述历史、探求知识、明辨事理的一种口头交流和传播方式。本文考察了"克智"的内涵、演述规则、演述内容、演述场景和演述程式,分析了"克智"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危机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极其独特的传承方式,凉山彝族山区“克智”口头论辩传承方式采取的是一种先背诵后书写、口头与书面相结合的口头“诗教”方式.这种传承方式既有其传承上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它对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如应充分发挥儿童与生俱来的口头天赋;发扬口头“诗教”传统;创设氛围进行情境教学;尝试对话式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6.
在相当长的历史中,人类的口头传统往往与"原始"、"野蛮"、"无文字社会"、"微型社区"等概念相联系,文字则往往与"文明"、"科学"、"发达"、"先进"等概念相联系,口头传统被文字的历史所覆盖,甚至遮蔽,似乎遗忘了人类语言的历史远远早于有文字的历史,口头传统构成了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座标、记忆根谱。从民俗学意义而言,口头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表达文化和口头艺术,主要涵盖了史诗、歌谣、说唱文学、神话、传说、故事、谚语、谜语、口技、相声等等。  相似文献   

7.
蟒古思因·乌力格尔是科尔沁地方音乐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布仁初古拉演述的《宝迪嘎拉巴可汗》这一特定的史诗文本为例,对其音乐曲调进行类型学分类,同时进行音乐形态的描述与分析,进而试图阐释史诗表演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显然,抄尔奇的表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唱词、唱腔、伴奏构成一个整体,在彼此的互动中生成了口头艺术的演唱文本.而对抄尔奇来说演述中的唱词和音乐是同时建构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8.
鹰是彝族神话中重要的意象,亦是彝族史诗《勒俄特衣》中的一个重要意象,鹰在整个彝族文学史中是反复出现的意象,成为了约定性的意象群,具有可交际性和可传播性,本文试用原型批评的方法对《勒俄特衣》中的鹰意象进行原型挖掘,进而了解彝族文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9.
贵州彝族作为西部比较大的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史诗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口头文学等。应当对其建立科学的传承机制、加大抢救的力度、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并加强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使之服务于社会,获取效益。  相似文献   

10.
《梅葛》和《查姆》是楚雄彝族从古至今口耳相传的史诗。这两部活形态的史诗之所以广为传播、在流传区域彝族群众中家喻户晓,与口头程式有极大的关系。运用“口头程式理论”,通过文本分析来探讨《梅葛》和《查姆》的口头传统特征,对史诗语词程式中数字程式、人名程式、方位程式的分析和句法程式中平行句法程式、韵律情况的分析,指出《梅葛》和《查姆》中较为典型的程式运用情况,这些程式的运用为史诗吟诵者提供了记忆上的便利,也加强了史诗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帕里—洛德的口头诗学理论将“荷马问题”定义为更为古老的口头传统的产物。在口头诗学这一视野下,从文本、文类和传统的角度出发研究活态性叙事传统的独特性。口头诗学强调比较的方法,从表演者出发,立足传统说书人与史诗歌手二者之间的对照角度,讨论民间文学的融通属性。从表演者的学艺经历、现场表演、民俗语境三个方面,探寻口头传统内部运作的一般规律。从小农经济到草原文化,表演者们在各自的文化语境中歌唱,超越古今、跨越空间,表现传统说书人和史诗歌手之间存在着的互文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口头神话与民间信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浑沌为一,难解难分。云南彝族马樱花口头神话与原始信仰相适应,先后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等阶段,口头神话使民间信仰得以传承、延续,而民间信仰使口头神话得以再生、强化,并最终由神殿复归人间。  相似文献   

13.
史诗是攸关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财富。钟敬文先生认为,中国史诗研究需要转型且时机已经成熟,不能停留在资料的堆砌和歌手唱本的汇编上,必须把握民族史诗传统的全局。提出要由基础的资料汇集而转向文学事实的科学清理,由主观框架下的整体普查、占有资料而转向客观历史中的史诗传统的还原与探究。要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与宏通的思考,着力于史诗内部发展规律和整体、系统性的理论探求,并重视借鉴“口头程式理论”来进一步推进中国史诗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口头传统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口头文类的传承过程中,主要依赖于口语以及人际间的口传心授、记忆力和即时情境等因素,因而口头传统的传承具有惯常性与创造性的特点。源自福建、广泛传播于东南地区的女神陈靖姑,在口头传统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通过对陈靖姑传说故事的不同版本比较,可揭示口头传统的传承及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高丽王朝建立之前,朝鲜半岛就已存在汉字书写。但其书写是在与原有的口头诗学传统的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朝鲜人能歌善舞,有其独立的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乐”的体系。而这些属于口头诗学的传统创作,都因为没有文字而无法记录。高丽文人的书写选择,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是人民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之所以规模宏大、卷帙浩繁,与口头程式有极大的关系。本文运用"帕里—洛德理论",通过分析程式套语、程式结构以及语言修辞的程式等,指出了高度程式化的形式结构在《格萨尔》传承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为格萨尔艺人提供了记忆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17.
哈尼族拥有丰富的口传文化,对哈尼族迁徙史诗的研究多以1986年出版的《哈尼阿培聪坡坡》为主,且多以民间文学为切人点,从其叙事艺术、审美价值、口头程式等方面来研究。哈尼族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仅从民间文学对《哈尼阿培聪坡坡》中所反映的哈尼族历史文化进行分析是不够的。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没有人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对《哈尼阿培聪坡坡》的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突破传统理论与方法,借助历史人类学的"深描"和文本分析方法 ,对《哈尼阿培聪坡坡》与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状况、哈尼族建寨选址的变迁以及史诗演述者朱小和作探索性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金不换银不换》这首歌对家乡如今的美景进行了诗意的描绘,这样的美景是过去彝族传统史诗《勒俄特依》描绘的宜居之地的景象.凉山人民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感恩,大家不会忘记这样的日子是怎么来的,不会忘记有多少人为了凉山的脱贫攻坚,越过千山万水付出的汗水与生命。  相似文献   

19.
彝族是云南二十二种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由于地域辽阔,居住分散,支系繁多,解放前彝族社会发展的极不平衡,这样使得彝族民间文学具有丰富多采、绚丽多姿的特点。就奕族史诗而言,目前已经搜集整理、发表出版的就有《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勒俄特衣》、《阿鲁举热》等五种。本文就我搜集《梅葛》中了解的一些情况,侧重从彝族民俗的角度,对史诗《梅葛》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红河有地理文化区域下的红河和行政区划下的红河。前者系指红河水系广大区域,后者就是当下行政区划下的红河州所辖的13个市县。纵观目前整理和出版的红河彝族创世史诗,既有口传类创世史诗,也有彝文类创世史诗,其数量相对可观,可谓红河是彝族创世史诗的富矿之地。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红河彝族创世史诗持续保护传承现状令人堪忧。文章以非遗保护视角,在客观阐述红河彝族史诗发掘与抢救、整理与出版现状的同时,分析其保护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其原因,并提出红河彝族创世史诗持续保护传承的对策措施,使红河彝族创世史诗在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大花园大展自身的风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