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2 毫秒
1.
从2001年大学毕业至今,我做外贸这一行已经有5年了。从初入行的实习生,到今天的年轻的科长,在这5年间,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提升着自己。  相似文献   

2.
我家有一本纪念册.扉页上印着一双小小的脚印。母亲说.那是我初到人间时留下的第一双脚印。我细细观赏着我的初次签名,那么小.那么浅。自从有了这双脚印.十几年来.在这双小脚印旁边.始终跟随着两双大脚印。  相似文献   

3.
我庆幸,在我初登教坛之际,邂逅了一位良师益友,那就是您——《宁夏教育》。从此,是您,在偏僻农村的教育一线上一直陪伴着我,鼓舞着我,启迪着我,指引着我。  相似文献   

4.
十年来,祖国象一轮初升的太阳,放射着闪闪的金光,照跃着我前进的道路!十年来,祖国工农业和教育事业获得辉煌的奇迹,鼓舞着我奋勇向前!这十年,感谢党的抚养,把我这个刚离开学校,  相似文献   

5.
1991年暑期,我由一所农村小学调到金坛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工作单位的变换,使我如鱼得水,天天享受着教研室浓浓的学术氛围。当我一头扎进教学研究的时候,生活的负担却也整天困扰着我。初到县  相似文献   

6.
王勇 《现代语文》2011,(8):71-72
在探讨问题之前,请先看几段对话。(一)师:发现你上语文课时经常睡觉。生:是的!老师,很多时候,你讲的课文我在开学初就看过了。开学初我就把语文课本看完了,其实语文课本上好看的文章也就那么几篇,我觉得很多时候你上课提的问题,我自己当时读课文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产生这些问题,所以听起来就没什么感觉,听着听着就想睡觉了。  相似文献   

7.
田华 《青年教师》2006,(4):53-54
也许是职业的缘故,初到英国我时常问自己:英国教育和中国教育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由于有了这样的疑问,在接下来的一年访问学习中,我特别留心英国的基础教育,以及中英两国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我在暗暗地搜寻着答案。  相似文献   

8.
脚印的踪迹     
我家有一本纪念册,扉页上印着一双小小的脚印。母亲说,那是我初到人间时留下的第一双脚印。我细细观赏着我的初次签名,那么小,那么浅。自从有了这双脚印,十几年来,在这双小脚印旁边,始终跟随着两双大脚印。  相似文献   

9.
我想上学     
我想上学王玮光1965年2月,初中“着年级”的我.终于因为缴不起一应费用而辍学了。不念书对我真是身与心的解放.半年中学卜来,我算真正饱尝了“饿”的滋味.因父亲在历史问题,一进初巾,我的助学金仅评发了4元,这点钱只够我每月16天的伙食费,除去4个星期天...  相似文献   

10.
我的书房里,珍藏着三封信。虽然只是学生的普通来信,但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这三封信是值得我深刻反思的见证。每次看到它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沉甸甸的岁月。那是一年丹桂飘香的九月,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又迈进了新的校园,走上三尺讲台,开始在黑板上激扬文字,并担任了初  相似文献   

11.
母语情结     
母语,我咀嚼着这个词。母字发音黏稠缠绵,令我有了混沌初成的感觉,即将开辟鸿蒙的想象。细心地凝视着笔记里的方块字,伴随着古典的  相似文献   

12.
住的梦     
<正>在北平与青岛住着的时候,我永远没想过,将来我要住在什么地方。在乐园里的人不会梦想另辟乐园吧。在抗战中,我在重庆及它的郊区住了六年。这六年的酷暑重雾,和房屋的不像房屋,使我会做梦了。我梦想着抗战胜利后我应去住的地方。不管我的梦想能否成为事实,说出来总是好玩的:春天,我将要住在杭州。二十年前,我到过杭州,只住了两天。那是旧历的二月初,  相似文献   

13.
向父母道歉     
多年来,往日成长中点点滴滴不懂事的叛逆,像一把利刃尖锐地逼问着我的良知,面对亲恩,我没有资格高谈阔论,只有向父母说一声道歉。我是1978年出生的,我的爸爸和妈妈相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时经济萧条,物资匮乏,  相似文献   

14.
手机事件     
张树志 《教育文汇》2013,(17):46-46
这天下午,学校组织初三月考。监考时,我忽然发现露露同学好像在偷看手机。我蹑手蹑脚走过去,她试卷底下果然放着手机。这几年,学生大都有了手机,有的上课用手机听歌、玩游戏、看电子书,甚至考试也偷带进场作弊。  相似文献   

15.
王晓波 《班主任》2013,(6):8-11
从教之初的三年里,我是一名普通的专职科学教师,耕耘在实验室这方小小的天地里。从2002年开始,“班主任”这个特殊的角色引领我走进教室,走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里。那时,一个小小的梦想在我心间生根:我要让每一个生命在教室里开花!这个梦想引领着我从迷茫走向成长,在实践中一步步锤炼,直至徐徐绽放。最终,我将这小小的梦想变成了一生的坚守。  相似文献   

16.
罗大哥     
《大学生》2014,(1):134-134
那是我第一份工作,在上海培训半年后被外派到福州。分公司的欢迎晚餐上,我被一位姓罗的同事镇住了。他干净利索的儒雅贯穿全场:一句玩笑打消了我初到陌生地方的拘谨,几眼就准确识别出我不习惯与特别爱吃的菜,在端着领导范儿的经理面前他没有一丝谄媚,对嬉皮碎嘴的司机他没有一点厌恶。  相似文献   

17.
2006年9月,经过自愿申请,我终于分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块“责任田”——初122班。第一次当班主任,我对工作充满了激情,像个埋头种地的农民,喜欢在自己的田地里耕作,每天快乐而充实,充分享受着当班主任的快乐与幸福。  相似文献   

18.
冰心奖创办20年了。记得筹划这项事业的时侯,我和韩素音在冰心的寓所里聚会,愉快地说说笑笑,仿佛就在昨天。50年代初,我在北京市文联任职老舍办公室秘书。冰心全家从海外回国,老舍带我去看望冰心。见面时,冰心拉着我的手亲切地问:“过去你在哪个学校读书?”我回答:“燕京大学社会系。”冰心笑说:“那我们是校友,  相似文献   

19.
教师生涯在责任中启航 我很庆幸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并为之奉献出我的青春、智慧、汗水和爱心。我无怨无悔地在基础教育战线上工作了28年,回顾祖国教育发展的沧桑巨变,心情格外激动。可以说,我的成长,渗透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我的发展,微缩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曲折和前行。我的中学时代,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那是—个狂热的年代。  相似文献   

20.
母亲已经去世十几年了,怪得很,还是在梦中常常见到,而且是那样清晰,母亲一如既往地绽开着皱纹纵横的笑容向我说着什么。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生命就是这样系在一起,并不因为生命的结束而终止。在母亲的晚年,曾经得过一场幻听式的精神分裂症的大病,把她和我都折腾得不轻。记得那一年母亲终于大病初愈了,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留在学校里教书。好几年一直躺在病床上,母亲消瘦了许多,体力明显不支,但总算可以不再吃药,我和母亲都舒了一口气。记不得是从哪一天清早开始,我忽然被外屋的动静弄醒,竟有些害怕。因为母亲以前得的是幻听式的精神分裂症,常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