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意向的思想古已有之,近现代的意向性研究则由布伦塔诺所开创,他提出了第一种意向性概念:心理行为指向内存在对象(色声味等)。胡塞尔在继承和发展意向性研究中提出了第二种意向性概念:心理的感觉内容通过赋予意义而指向客观事物(可简述为心理指涉外物)。关于意向性的存在地位问题现在仍是众说纷纭而尚无定论。但有证据表明,意向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经由感知—动作协调过程结合学习—联想—回忆机制而形成,实为一种整体觉知效应。故意向性不能为心理的本质特性,心理的本质应是知(觉知),因为知乃是一切心理现象性命攸关的共性,有之则是,无之则否。而且,知也是最奥秘的心性,它不可定义,也难以用关系范畴和主客体模式来理解,只能凭借现象学方法来揭示其大义,由之证悟了明的境界和我的内在,开显了心的堂奥。若绕开知来论究心理意识将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2.
认识是一多环节过程,“知”只是它的一个主观环节。但“知”(觉知)不是一个关系范畴,用关系机制说明不了“知”的义理,其本义乃是心理现象(观念)的自明或自肯定。因此,认识外部客观事物还需借助心理的意向性来完成。意向性是人通过感知与动作的协调过程而形成的,它有指向外物的特征。若深入理解,意向性实际也是一种整体觉知效应。  相似文献   

3.
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作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因此,作家不仅展示人物外在风采,同时也触及人物内心世界。而人的内心世界并不象传统的看法那样,只是意识的活动,其实,它还存在着一种无意识活动,对创作来说,就是无意识心理描写。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 什么是无意识的心理呢?”传统心理学认为,意识乃是行为的感知,只有个人自己才知道,他人绝对不能直接知道,但有的行为个人自己却不能觉知,凡是这种自己不能觉知的行为,称为无意识行为或无意识。①可见,无意识心理就是不能被主体感知的心理活动。如梦境、病幻、错觉、直觉以及人的失言、失控、失态等等。文学作品中的无意识心理描写,就是对这些现象的刻划,它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第一,文学作品中无意识心理描写是对非逻辑性、非理性的精神活动的分析,无意识包括生理无意识和心理无意识两种。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宁一激动就“弯曲他的双手使关节哔剥地响着;”《林家铺子》中林老板娘由于胃不好而不断打嗝等,就是生理无意识,因为它“不是心理现象,”只是“心理反映的机制”②所以,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有限的,而心理无意识对人物塑造作用则是巨大的,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他为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4.
《公孙龙子·指物论》回答了“名”何以能指“实”,“物”何以能实现。“指”为“意之所趋”,即意识的意向性,“物”则是在意识中显现为实在的“物”。 《指物论》的宗旨“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意为:一切显现为实在的物都是意识意向性所指的对象,而意向所指的对象并不是作为精神活动的意向自身。 语言的指称性产生于意识的意向,所生,所以“名不为指”。“物”是意向的对象,但意向的对象不限于显现为存在的物,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有关自我觉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觉知与自我标准差异、对归因的影响、与情绪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等方面。自我觉知作为个体对自己有所认识或有所意识的主观状态,可以使个体意识到自身与标准之间的差异,并进而对个体情绪产生影响。适度的自我觉知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但过度的自我觉知却是诸多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本原因。此外,将来用脑科学的方法对自我觉知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21)意识:人脑的机能,语言的内容,事物的“记号”(22)认识:深刻,深刻,再深刻笔者现在看到“意识”一词两字的构形,立即想起哲学上说的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为汉语“意识”一词的确反映了古人对意识本质的独特理解。先说“意...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觉到的都是单个的个体,然而语言中真正具有解释意义的是那些表达共相的词语,但我们既能够认识共相也能够认识殊相。这个事实揭示了我们语言所具有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使得我们能够超越共相而指向个体,超越语言而抵达世界。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我们意识的意向性,正是意向性在我们这个一切皆流的世界中将世界个体化,进而通过语言将世界转化成一个相对静止的、具有固定意义的世界。对于这个过程而言,我们自身既是这个过程的发起者,也是这个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现在不同学派的许多论者都借用"第一人称视角"来作为承认主观心智现象的理由或根据,但不究其运用条件。分析表明,"第一人称视角"的本义是:能成为"我"的在者对本身的自知状态,它以有觉知能力为条件。由于觉知是主观心性,其所知内容也必为主观现象,故而有知在者以第一人称视角觉知自身时只能主观地澄明自身而显现主观现象。因此,没有觉知能力的东西将不能有第一人称视角(来产生主观现象)。若赋予毫无觉知的物理系统以第一人称视角(而能有现象概念)则是僭越行为。  相似文献   

9.
现象意识是意识的困难问题.自我表征理论把主体特征看作现象意识的核心,认为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现象是心理状态的自我表征.它的论证思路是把主体的觉知作为有意识状态的必要条件,用表征来界定觉知,然后指出表征是自我表征,最后把自我表征纳入自然主义框架,从而实现对现象意识的还原解释.自我表征主义是布伦塔诺主义和高阶表征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和高阶表征一样,实质上也引入了多于一阶的其他表征关系,不仅面临不同表征之间的表征机制,还需要进一步阐释为何表征必然是自我表征.  相似文献   

10.
时间意识的双重意向性决定了前反思自我觉知在现象学研究上的重要地位。在现象学心理学中,前反思自我觉知以诸多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形态存在。它在生活世界中具有奠基性,并作为意识的自身给予性构成了任何意识经验所具有的基本的自我感,帮助现象学摆脱意识研究的无穷倒退陷阱。伴随虚拟现实技术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前反思自我觉知的上述特征在自然化现象学运动中得到重新检视与系统推进。橡胶手错觉实验揭示的拥有感可以被视为前反思自我觉知的核心构成,而自我参照系的脑电特征佐证了前反思自我觉知的奠基性。这将启发现象学家与神经科学家开展更多值得期待的联姻工作。  相似文献   

11.
论老子道本体论的实质和理论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作为世界的本原,它是客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和最深刻本质的统一体。老子的道作为物质性的世界规律和本质的统一体,其基本性质是唯物主义的,但也包含着某些唯心主义的因素。老子的道的本体论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理论思维水平的最高境界,而且对当代人类认识宇宙的本质和规律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通识教育中经典教育的挑战与因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通识教育中的经典教育,在理论上必须面对许多挑战。因为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多半是经典作者亲身体验的心路历程的表述。对于21世纪大学生的心灵而言,对经典的理解就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当今大学生与历史上经典作者之身体的社会文化特质而导致的"体知"经验难以沟通或传承。二是经典作者经由"体知"所得的"分殊"如何提炼而为"理一"。本人认为,首先是经典教育的教学应"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其次是以戏剧的方式,重现经典的思想世界与人物的行谊,使大学生经由读经而"神入"经典人物的心路历程,再进而经由表演而"体知"经典人物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13.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核心,有着深刻的内涵。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正确回答了道德是否代表利益,代表谁的利益的问题.是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正确地认识到道德的终极标准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道德终极标准的科学表达;正确认识到道德义务的实质在于人民的根本利益,道德义务的特征是出于必然性的自觉义务,是对道德义务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4.
精神需求是与人的物质需求紧密相联而又有本质区别的内在渴望,关注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是社会发展、明进步的题中之义。章从对精神需求的一般阐释人手,分析了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性质,指出了精神需求存在的消极现象及其危害,明确提出了高校“两课“必须通过自身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引导、关怀和满足青年学生的积极的精神需求,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影响学生“问题发现意识”的因素:学生“学”的观念制约着“问题发现意识”,传统和现实的制约,教师、学生的因素。培养学生“问题发现意识”的主要措施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深化教材内容,拓展数学原题,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从知的两种涵义"知"和"智"来阐述孔子的知论.孔子认为"智"源于"知","知"最终必归结于"智","智"则是"知"的行为的一种完成,一个人必须经过"知"的过程才能成为智者.因此,"知"和"智"相异又相连.孔子的知论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独立系统的知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心理契约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对于劳资双方形成和谐的雇佣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心理契约的本质与功能决定了它同样适用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出于革命需要探讨“知行”问题的哲学家,他突破传统观点,大胆创新,扩大了传统的“知”、行”概念,丰富了它的内容,继承并发展了“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知难行易”,孙中山的知行观虽有局限,但他的研究在认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对教育组成部分的归属与本质的讨论,是认识教育整体本质的基础。教育本质是宏观教育本质与微观教育本质的辩证统一,是具体教育本质与抽象教育本质的统一。教育是一种以经济制度为基础,以政治制度为主导,由社会诸要素共同决定和影响其目的、内容、方法的,并为社会整体服务、培养人的相对独立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欧光南 《培训与研究》2008,25(10):40-4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其唯物史观的确立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与人的本质及其发展的科学揭示与阐释交融在一起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内容,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有关人的本质认识的前提、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人的本质的决定基础、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性质、人的本质发展的理想状态及其实现的条件与途径。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上述有关人的本质认识的系统阐释又是建立在其对人的本质考察的动态生成分析方法基础上的。这个分析方法是关于人的本质认识问题的方法论革命,对人的本质认识从而整个人学理论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