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9月l3日,中国卫生部发布的一则消息将远在新加坡的新一例SARS病人与中国联系在了一起:一位与新加坡SARS病人有直接接触的女士刚刚离开天津。  相似文献   

2.
新闻榜     
罗姓男士:SARS疑似病例广东再现 在台湾、新加坡陆续发现SARS病例后,广东12月26日发现一位SARS疑似病人:罗先生、32岁、自由电视制作人。与前两位被确认从实验室传染SARS的患者相比,更让人不安的是,如果罗先生被确诊为SARS,传染源却不明。但目前81位与其有过接触者均正常。 世卫组织多次发出SARS有可能复发的警告,入冬以来零星出现的感染者及疑似病例也提醒着人们SARS阴影犹存。2003年春季整个世界几乎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击中,中国尤其严重,祈愿2004年春季能安然度过。  相似文献   

3.
第一现场     
SARS 新加坡卫生部9月9日证实,一名26岁的男子感染了SARS,但感染途径不详。新加坡卫生部同时确认,这是一个孤立的个案。  相似文献   

4.
期刊     
远东经济评论/9月18日/SARS:恐惧重来 面对新加坡最新的SARS病例,人们重新紧张起来。如果这名在医学机构工作的男子不是在实验室里感染了SARS病毒,那  相似文献   

5.
今冬明春,SARS是否将在中国、在全球再一次爆发??每一个人都不想重温噩梦,但我们却不得不以现实的态度面对这种可怕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新加坡发现两个多月来全球最新例SARS之后。 对于SARS重来的时间、强度、地点和特征,全球专家并没有一致的顶测。但多数人确信,即使SARS卷土重来,在已经严阵以待的人类面前,它不会再像上一轮那样长驱直入  相似文献   

6.
一位出院的SARS病人这样讲述她的心理历程:对SARS的恐惧把她和她的亲人分开;而对亲人的爱又把他们联在一起。真正折磨他们的,是那份因爱而生的内疚  相似文献   

7.
一次偶发事件常常让历史拐弯。SARS或许不足以构成一个拐点,但无疑将在史册中留下印记,正如9·11之改变了美国和美国人。SARS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改变,已经开始显现,但更久远和更深刻的变化,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体会。 北京十位政治、经济和社会学界的学者,作为这场灾难的亲历者也是观察者,对SARS将如何改变中国,做出了他们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袁舟 《新闻界》2003,(4):37-38
2003年3月27日,在发现本国首起非典型肺炎2个星期之后,新加坡总理吴作栋通过媒体向公众表示,政府以透明、公开和专业的方式应付非典型肺炎扩散所带来的问题,只要人民充分合作,就有希望尽早阻止这种传染病的蔓延。他说,虽然非典型肺炎扩散的消息会打击国家经济,但政府决定以公开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掩饰问题,目的是确保人们对新加坡长远的信心。新加坡政府处理SARS危机时提出透明、专业的口号,并无影射他人甚至是火中取栗之意。,早在1967年,新加坡当时的总理李光耀就说过,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在处理重大疫情时采取公开和积极应对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翟晓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她的研究方向,正是医学伦理。一场SARS的突袭,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太多新的伦理问题,也令她陷入深深的思考。 新闻周刊:当一个人得了SARS,或者只是他的家人亲友得了SARS,即使他已经好了,他还被人躲避隔离,这是不是对他的一种歧视? 翟晓梅:对于如何对待SARS康复患者,我觉得应该秉持一种科学的态度看待  相似文献   

10.
5月是关键的一月。 忐忑着度过了“缩水”的五一假期,北京人的心情随着疫情曲线的一路走低而渐渐走高:每日新增病例数自5月2日跌下100大关后,至5月9日更跌下50关口。而官方也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谨慎的乐观:疫情正呈波动式下降趋势。 北京人开始试探着从SARS的阴影下走进初夏明媚的阳光,街上行人开始增多,一度空旷的大街上汽车重新排上队,后海边的酒吧里又有了喧闹,饭馆准备重新开业,多数人摘下了口罩——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指标,表明这座城市已走出了恐慌。 北京的向好也带动了全国疫情“波动式下降”,至5月13日,仍有6个省区保持着“金刚不坏之身”,而福建、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均有10天以上未新增确诊病例。而一度令人担忧的上海,在严密的防范下并未失守,更是鼓舞了全国的士气。 与此同时,好消息还不断从周边传来:越南成为第一个完全控制住 SARS的国家,多伦多也宣称“完全控制”,新加坡和香港的状况也一路走好,并且有望促成WHO取消旅游警告。 数据和专家的预测显示:5月可能是一个转折期。可能是北京的转折、中国的转折,进而是全球的转折。 既然是转折,我们希望向好,但也要提防反弹。有了先前的惨痛的教训,政府十分担心过早乐观和松懈的情绪,一再告诫各级官员和各地人民:疫情尚未完全控制,仍有进一步蔓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感染SARS的医务工作,王贺在2003年的经历并不能反映所有SARS患的遭遇。逝已经远去,而大多从SARS魔掌中逃脱的人在未来要面对的远比王贺更多。  相似文献   

12.
殷大奎:健康教育是最好的疫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周刊:我们对SARS的了解究竟有多少? 殷大奎:SARS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有人问我,如果以10分计算,我们对SARS的了  相似文献   

13.
诚实面对     
从新加坡传来的发现一例新SABS病例的消息,着实吓了全世界一跳。今年春天SARS肆虐时的情形我们还记忆犹新,对这样的消息不能不关切。  相似文献   

14.
早在4月份,那时科学界对于SARS的一系列研究都还没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秦鄂德就曾经告诉本刊记者:“从理沦上说,病人痊愈后是不会再有传染能力的。原囚是,病人的特异性免疫系统已将把体内的SARS病毒全部杀死。”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不妥协。”当人类遭遇SARS时,这句话越发显得掷地有声。而在此背景下,媒体再次被推到了“一线”的位置。身为采编人员,我再一次感受到“编辑”这个职业的神圣与责任。  相似文献   

16.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3,(19):10-10
“在此之前,国人对于保险的意识,就像一群光脚走路却没被扎到的人,认为没有穿鞋的必要。而SARS就像地上的一根钉子或一块玻璃碴,让人们在被扎的同时想起了穿鞋的迫切性。” 突如其来的SARS使中国人的保险意识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唤醒了。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被SARS折磨的北京人终于摆脱了心理恐慌,这是好事,但不恐慌不等于放松警惕,要知道形势还是不能太过于乐观,如让SARS杀个回马枪,损失会更为惨重。在科学面前一定要实实在在,只有当全球彻底消灭了SARS,我们才能举办庆功宴。”  相似文献   

18.
2005年7月至8月.我国应对了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四川“怪病”(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而在这之前.我国分别应对了2003年的SARS和2004年的禽流感。围绕这三场公共卫生危机.我国的媒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危机报道也正始于2003年的SARS。通过对2005年四川“怪病”的危机报道.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中国媒体在公共卫生危机报道方面的前行轨迹。一、2005年的四川“怪病”与相关的危机报道 2005年6月24日,四川资阳市出现了第一例后来被称为四川“怪病”的病例。7月22日四川省卫生厅紧急发布消息称,6月24日至7月21日,资阳市收治20例不明原因疾病病人,目前有9人死亡。如此高的病死率.而病因却不明确.使得这场公共卫生危机迅速成为舆论和公众的关注焦点.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新闻媒体随即展开了相关的危机报道。媒体在报道中借用疫区民众的称谓将其称之为四  相似文献   

19.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采取了果断、有力而得当的措施,医护人员在疫情的最前线冲锋陷阵,海内海外大力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参与到抗击SARS——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来。经过不懈的努力,进入6月以后,疫情在消退,抗击SARS的斗争胜利在望。SARS肆虐期间,在医护人员和人民群众全力抗击疫情,众多可歌可泣、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出来的同时,也有一些阴暗的东西被曝光。像:哄抬物价、报复泄愤、破坏交通,以及阻挠抗击SARS和抗击SARS不力等等,当然他们得到的结果肯定都不会好。  相似文献   

20.
一、心理群体与群体心理特征: 心理群体,在心理学上讲,就是指聚集成群的人,他们 的感情和思想因外界刺激,全都转向同一个方向,从而形成 了一种集体心理。心理群体的产生往往因为突发事件而起。 SARS是一个突发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媒体面临的就是这 样一个有着共同心理特质的心理群体。 这一群体。因为内部受到无意识的控制,表现出“易受 暗示、情绪传染、促发行动”等特征。在这次SARS事件中, “谣言飞传、抢购风潮”等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样一个心 理群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