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英国电影《猜火车》的开头有一段著名的台词,男主角喃喃自语道:“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光盘播放机、电动开瓶器……”他罗列了一堆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来表达对英国社会现代性的反抗,而其中,电视机名列第一.  相似文献   

2.
一、文化活动中编辑选择的意义人类文化的进步也是一种选择的结果。在人类文化活动中,社会各成员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参与文化选择,唯有编辑选择与众不同,它不是代表任何个体,而是以社会文化代表者的资格进行文化选择,而且它也区别于作者的文化选择,处于各种选择的最后、文化传播之前的把关选择位置上。编辑选择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人类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正> 我最爱书。孩提时偷家里两个鸡蛋可以卖一角钱,那一角钱有两种花法:或者买二两伊拉克蜜枣,或者买一本不厚的连环画。我选择了连环画,也许从那时起,已注定了我此生与书有缘。或许当年高考时选择了图书馆学专业是我的一次错误选择。图书馆学非显学,选择了它,注定了此生寂寞,此生穷困。但任何一种社会行为的后果都可以辩证为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我  相似文献   

4.
台湾出版人郝明义主持的"经典3.0"系列推出了有一段时间,每本都邀请一位文化名家,选择自己最得意或最喜欢的一本书进行解读.活儿到了蒋勋手里,他选择了苏轼的<寒食帖>.书之所以以这个形式出,有部分原因,应是策划者希望能看到某一种思想,一种情怀能够以更贴近我们时代的方式被表达,能以更可亲的方式被接受,也因为在选择上存在很大的自由度,所以这选择本身也便成了让人好奇引人遐想的事.  相似文献   

5.
我喜欢这段名言,常常背诵它: “一根木棍,上面挂满了柑桔、鸭梨、苹果、柠檬……一棵果树,它的嫩枝上无花无叶,而只绽出一些绿芽……让我来选择吗? 我想,这应该是简单的选择。然而,我又疑惑:这真是简单的选择吗?”喜欢读它,常常背诵它,是因为它提示的这种选择并不简单,作出睿智的选择也非  相似文献   

6.
胡建红 《传媒》2008,(6):6-10
汶川大地震中,许多人都重复着这么一句话:我们不能选择灾难,但可以选择面对灾难的方式。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媒体选择了前所未有的方式来面对,由此带来了突发新闻领域报道的一次变革  相似文献   

7.
陈芳 《新闻窗》2010,(2):93-93
有学者根据犯罪新闻的内容侧重点对犯罪新闻报道进行分类。如余祥鹏、贺威在《犯罪新闻采写侧重点的选择》一文中,提出了犯罪新闻有以下几种采写的视角:一是选择犯罪过程作为采写侧重点:二是选择侦破过程作为采写侧重点;三是选择审判过程作为采写侧重点:四是选择犯罪特点作为采写侧重点;五是选择犯罪后果作为采写侧重点:六是选择案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作为采写侧重点。  相似文献   

8.
做良心出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的这句话一针见血,直指人心。在当下,我们置身于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无论是被裹挟着前进还是主动地转型,越来越多的出版人把出版当成一门生意来看待,出版物就是一种商品,用冰冷的数字量化的商品。“商人重利轻别离”,图书那种袅娜着的书香和温情,似乎越来越遥远了。是到了重新检视我们自己的时候了。什么是图书的真正精神和价值?这种拷问变得必要而迫切!选择了做出版,就要选择一种内心的修行,选择一种执着的坚守,甚至选择一种甘心的付出。  相似文献   

9.
不完全是选择恐惧给生活带来了问题,更像是生活先有了问题,才有了选择恐惧 “选择恐惧”是近来非常流行的一张标签。有不少人以患者自居。只要涉及做选择,他们就头疼不已。找工作或是择偶这样的大事就不用说了,哪怕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小事,譬如买哪件衣服或是晚上吃什么饭,以及从电子书中选一本来读,都会磨磨蹭蹭地犹豫半天,然后再后悔怎么没选另一个。  相似文献   

10.
支英珉 《青年记者》2007,(17):30-33
选择新闻、选择媒体,等于选择了责任与创造,这是一条充满激情与挑战的路,一条充满艰辛而又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的路,也是一条不归路。《半岛都市报》总经理支英珉的心路历程,是一个与传媒结缘的梦想少年逐步成长为传媒经理人的样本。  相似文献   

11.
编辑选择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火 《编辑之友》1997,(1):29-31
选择一词,在编辑学中极具光彩,它最深刻.最贴切地刻划了编辑工作的实质与特征,具有极为丰富的编辑学意蕴。理解了选择,便理解了编辑;阐释了选择.便阐释了编辑学。选择是编辑学的灵魂与基石。  相似文献   

12.
报道角度就是新闻写作的着眼点。一篇报道的主题确定后,关键的问题就是选择角度。这就如同新闻摄影一样,摄像前,记者必须选择一个角度,有了一个好角度,才可能有一张好的新闻照片。 一个新闻事件至少有几个报道角度,而且有的记者已经报道过此事,那么,如何选择一个崭新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选择     
也许人生需要选择的东西太多了,在我短短的6年档案生涯中就有过两次重要的选择。我天生就是那种社会上公认的“老实人”,既然都定了性,我也落个自在,心安理得的追求着一种平静、安宁的生活,怀着这份向往,六年前的我走进了宁乡县档案馆,成为一名普通的档案管理员,从而也开始了我档案从业生涯的第一次选择。  相似文献   

14.
1、新闻选择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广义上讲,新闻选择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对新闻传播者或“把关人”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把关人”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是由某种意识形态或新闻制度决定的。毛泽东所说的“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就是选择“把关人”的一种原则。二是新闻机构通过“把关人”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更准确地说,是对自然状态中的新闻信息的选择。选择新闻事实(信息)是新闻机构的直接功能和责任。对事实(信息)的选择方式,反映着每一新闻机构的新闻方针、新闻倾向和新闻传播目的。三是受众对新闻产品的选择,这是一种具有一定自由度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受众的新闻需要、新闻趣味和他们对待新闻机构的态度。对“把关人”的选择,对新闻事实(信息)的选择,对新闻产品的选择,三者共同构成了新闻选择的整体图景,也反映着新闻传播的整体状况。 2、现今新闻界所说的新闻选择主要是狭义上的新闻选择,即“把关人”对新闻事实(信息)的选择。这是选择的中心环节。这种选择包括两个大的基本环节或阶段,首先是记者进行采写时对原始新闻事实(信息)和  相似文献   

15.
BT863-Ⅱ英汉机器翻译中译文选择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了BT863Ⅱ英汉机器翻译中,规则和统计方法并举的译文选择策略。基于规则的译文选择方法主要通过考察英语单词在一定上下文中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形成支持译文选择的规则;基于统计的译文选择方法是在目标语二元统计的基础上,针对待翻译的英语句子形成消歧矩阵,对消歧矩阵采用了一种贪心搜索策略进行译文选择。  相似文献   

16.
《声屏世界》2012,(11):24-25
2009年筷子兄弟以微电影《老男孩》在网络上一夜走红,从而也带动了国内微电影营销的发展,各色人马都开始为此精神振奋,各企业也开始纷纷效仿,然而成功的却是寥寥无几。2012年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形势仍不乐观的情况下,百事集团却在春节来临之际把一部时长为八分三十秒的微电影投放在满载归心似箭旅客的列车媒体上。这一选择着实让百事彻彻底底地火了一把,其品牌知名度得到迅速提升,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是什么原因让百事选择了微电影,选择了"回家"的主题?又是什么原因让百事选择了列车媒体作为其重要的营销平台之一?答案将在本期月度大案中一一揭晓!  相似文献   

17.
小评论,有的“一事一议”,有的“一题一议”。我们把“一事一议”中的“事”称为小评论的新闻材料或新闻由头。这个新闻由头,不仅是小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作者抒发感情,评论问题的依据。选择好新闻由头,对写好小评论关系极大。为什么有的小评论写得那样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读者看了爱不释手,听众听了不厌其烦呢?我觉得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由头的选择。有许多小评论,读者、听众一看一听前面的新闻由头,便不由自主地被吸住了,非看完、听完不可。这就说明它的新闻由头选择运用得好。那么,小评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新闻由头呢?我认为它必须典型、准确、应时、新鲜。  相似文献   

18.
岁末年初是媒体争夺受众眼球的黄金时节.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作年终报道,是各大媒体同台竞技的一场绝活比拼. 选择就是价值,选择了什么样的年终报道方式、内容、视角乃至传播形态,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价值取向.可以说,年终报道是对新闻的回顾梳理,也是对历史的记录总结;是整理旧闻,也是诠释新意;是市场需求的直接反映,也是新闻理念的折射;是一种量的盘点,更是质的升华;是立足现实,更是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9.
或许有人将我们悲哀地看作"小白鼠",但人生的每一步,何尝不是实验?而所有的经历,最终都会化成宝贵的人生财富,如果要明确指出,南科大所给予我的财富是什么,我想,是一种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所付出的信念,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以及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和希望的勇气多年以后,当我白发苍苍,追忆青春岁月时,2011年一定会最先出现在我的脑海。这年3月,我的同窗们还在高中最后一学期里为那个即将到来的国考咬牙奋斗时,我选择了放弃高考,选择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南方城市,选择了一条没人走过的道路。我选择了南科大。  相似文献   

20.
与驻地记者一道采访,或者带年轻人下基层采访,谈起新闻写作,他们常常会问,老詹,为什么大家同样写文章,有的人写得又生动又吸引人,有的人却写得枯燥干巴,一点没有看头呢?写作水平高低,究竟秘诀何在?我说,水平高低在选择。那年,和北京站站长徐文营到燕山石化采访,上车后我对小徐说,文营呀,假如这篇稿子由你来写,也让我同时写的话,咱们一上路,就开始在作选择了。作哪些选择呢?第一,对象的选择。这没什么区别,大家的目标,都是燕山石化。第二,角度的选择。到燕山石化,到底写什么呢,也许可以有五个角度,你选择了A角度,我选择了C角度,如果我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