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与法律     
隐私权利经过将近七十年的努力,已经认定,凡是在个人能力无法控制或不是出于个人意愿而发生的某些事情,可根据“隐私权”的定义寻求保护。在纽约州,这项权利在早期也还只是不成文法,其后才逐步形成法律条文。虽然,立法和司法机关都支持应维护个人的隐私,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概念明确、具有权威性的专门法规,因而各州在具体实施上也还是很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关电视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关机不是目的,只能是一种策略,目的是要求人们共造适合的电视制度,它在于让电视更能够符合人们的需要,而不是弄得人们陷入在“娱乐至死”的傻乐。  相似文献   

3.
新闻周刊:动物有权利吗? 赵南元:当然没有。把权利概念应用于动物的根本问题是动物不可能承担任何义务,比如老虎把人吃了,好多人说要枪毙。不能,因为这是它的本能,它没有义务不咬人。它没有义务也就意味着没有权利。 新闻周刊:你不认为人与动物是平等的,或者是朋友? 赵南元:任何物种之间都不平等。平等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概念。人与动物是不同的物种,动物也不是人类的朋友,只是养它的那个人的朋友。 邱仁宗教授说,“人类有义务善待动物,向它们提供生存必须的物品或服务”。真是荒谬绝  相似文献   

4.
读报中遇两例误用“蒙难”一词: “当鲸鱼的气腔一旦发生了炎症,便失去了判定方位的能力,从而误至海边搁浅而死亡……过去发生的所谓鲸鱼集体自杀事件,实际上是集体蒙难事件。”(2月22日今晚报三版《不是自杀而是蒙难》)  相似文献   

5.
在中里,“权”字,既可以是指权力,也可以是指权利。学生初学政治时,也往往“权力”、“权利”不分,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往往“权力”、“权利”闹不清。我国宪法规定,在权利面前,每个人生来而且始终都是平等的,每个公民都有追求权利的自由。而权力体现的是支配和被支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权利体现的则是平等的关系;权力是一种强制的力量,权利则是在习惯、道德或法律范围内行为不受侵扰的自主状态。  相似文献   

6.
吴敏 《视听界》2006,(5):61-62
“抑郁流行”和幸福渴望人到底是怎么啦?看看周围,得抑郁症的一个接着一个。看看媒体的报道,经常有大明星、企业家、专家等成功人士自寻短见了。成就斐然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决绝?有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20万人自杀。伯克利加州大学健康经济专业教授胡太伟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说:“中国城市自杀者多是由于抑郁,比农村的自杀死亡率高得多。”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自二战以来,全世界患忧郁症的人数已经翻了一倍。为什么抑郁症在当下显得突出了呢?除了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深入以外,人们对精神和物质追求的严重失衡,是问题的根本。最近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的报纸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高质量的追求,大量增加了各种副刊的版面。这是件好事。但是,随着版面上日益出现的“近亲繁殖”,读者不满意了,说:“副刊是广大群众欣赏的百花园,自然是好作品争奇斗艳的平台,而不是几个人的‘自留地’”。 读者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报纸副刊的“自留地”现象确实存在。只要你稍一注意,就会发现在一些副刊版面发文章的,总是那么几个人,总是几个“熟面孔”。而了解实际情况的,就知道这些熟面孔,有的就是掌管副刊的头头或他们的铁哥铁姐  相似文献   

8.
关于编辑过程中权利与权力的矛盾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根据政治学和法学的有关原理,权利是指“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能够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其要求他人相应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它总是与主体对利益的追求与维护相联系的,是一种法律赋予社会主体实施某种行为或不实施某种行为的资格。而权力是指特定的人所具有的支配他人的力量,是一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行为的可能性”,是一种能够使人产生压力继而服从的能力。从本质上说,权利和权力都关乎利益,利益资源的稀缺及其量值的恒定,必然导致权利与权力的互相对立,同时也使权利与权力具有极强的扩张性。一方…  相似文献   

9.
“隐私权”概念来源于西方,又称“个人私生活秘密权”。美国法学家荷尔下的定义是:“一种每个人要求他的私人事务未能得到他的同意前,不能公之于众的自然权利。”廖晓英在《新闻法通讯》总15期著文说:我国宪法及法律对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已有明确规定。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  相似文献   

10.
戚晓通 《声屏世界》2006,(11):57-58
近年来,一些电视剧和娱乐类节目因满足了受众的收视心理、契合收视需求而频创收视高峰,引得有些人颇有微词,说什么“追求收视率导致节目庸俗化和媚俗化”,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因为“据我所知,某些收视率数据并不准确,比如央视科学教育频道的社教类节目,格调高雅,社会反响非常好,但收视率却不理想。”①庸俗和媚俗倾向是不是仅仅由追求高收视率造成的很难说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庸俗、媚俗的节目都能带来高收视率。收视率就是一个数据,单纯无辜的数据怎么就成了“万恶之源”?数据不会说谎,说谎的是使用数据的人。理解一:“绿色…  相似文献   

11.
彭玉 《档案时空》2016,(12):11-11
一个人在生死攸关的手术之后,醒来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是问“手术怎么样?”或是说“好疼!”,也许还会说“别担心。”但杨君辉在肾癌手术后,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问:“有人打电话找我吗?”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是什么样的一种信念,是什么样的一种追求,是什么样的一种执着,能让一个人在跨过生死后,首先关心的是工作,而不是自己的身体,不是家人。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90年代起,都市报做为一个全新的报业种类在中国兴起,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都市报作为大众化的纸质媒体,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其重要原因在于它的“俗”化特点。都市报的“俗”是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通俗”,而不是献媚于少数人的“低俗”,更不是为追求“卖点”的“庸俗”。都市报的“俗”化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不管买卖书号的活动是在“温情脉脉”中进行,还是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中交易,最终结果都是逼使出版部门解除武装,彻底摧毁现行出版管理制度。实质上是慢性自杀。说其是自杀,根据有四: 一、导致出版管理制度崩溃。我们国家对于出版单位的建立采取审批制度,只有经国家正式批准,具有一定条件的单位才有出版的权利。这种权利,在出版物上的标志,即其出书序号。卖书号,即出卖出书序号,即出卖出版权,即导致非出版单位有权出书,导致有钱就能出书,最终导致否定现行的“审批  相似文献   

14.
数字新闻     
1660人“法轮功”残害生灵 “法轮功”造成了一大批痴迷者因拒医拒药而死亡,甚至自残、自杀以致杀人害命,其中包括杀害亲属或与之毫无关系的人。据不完全统计,被“法轮功”害死的练习者和无辜人员迄今已达1660人。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作权法中的“权利和限制”是指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支付报酬而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西方国家的著作权理论称之为“合理使用”,其实质是对已经构成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出于社会的需要,法律规定其为“合理”。我国的著作权法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这种“权利的限制”比伯尔尼和Trips的相应规定有明显的差距,当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这样的差距自然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合理使用必须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上,当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这样的差距自然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合理使用必须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上,过分地限制个人的私权,不利于体现国际公约的“必须符合公约的惯例”,势必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所以为使我国著作权法名副其实的地成为公民个人的财产保护法,合理使用规则必须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6.
追逐流量的市场导向使得追求速度、密度和精度成为现阶段数字内容生产的显著特征,对三个维度盲目、片面、过度追求,带来了数字内容生产的“失速“”失智“”失衡”问题“。旧三维”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无法单以此为指导实现高质量数字内容发展。探究并提出构建数字内容生产的“新三维”,即信度、丰度和力度,以期解决“旧三维”定式带来的发展窘境。追求“信度”即追求数字内容从真实可信到令人信服再到被人极其确信的境界;追求“丰度”即追求数字内容从多而不杂到繁而不浊再到雅而不傲的审美高层次;追求“力度”即追求数字内容从凝聚社会共识到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至高品格“。新三维”的构建不是对“旧三维”的彻底摒弃,而是把握好后者的“度”,实现数字内容生产在思维方式上的更新升级。  相似文献   

17.
“说”即话语权是党和人民赋予记者的职责,是社会功能的体现,这种权利不属于个人所有,用与不用,怎么用不能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或价值取向。那种歪曲事实、只为某些利益集团或个人说话的记者,我们称之为“胡说记者”。而那些不积极主动深入采访,偏听偏信,有辱使命,不去揭示真相的,我们则称之为“不说”记者。以往的有偿新闻,大都是一些企业和个人相中了媒体的社会传播功能,而要记者按其要求“胡说”,现在某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躲避舆论监督,息事宁人,不惜花钱封口,要记者“不说”。其实,说什么反映的是记者的观点和立场“,怎么说”体现的是记者的…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近乎“名言”的话,叫做“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此话,从新闻追求新、奇的角度讲有一点儿道理,但把新奇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却不可取。在我国新闻界,有一些人十分崇赏“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一所谓名言,一味追求猎奇,致使报刊上经常出现一些子虚乌有的奇人怪事。有一张报纸报道说湖南有一29岁的农民捕获一个“野人”,文中还描述野人“挑逗少女被当场捕获”。原来“野  相似文献   

19.
人而无友,大约也如孔老夫子所说,是“不知其可也”的。至于记者,朋友多多更在一般人之上,这可算是常识了。 不过,常识也难免尴尬的时候。按说,记者这个职业,要求他的交友活动应当主要围绕客观真实,及时全面地报道新闻,而不是谋一己私利,搞“有偿新闻”。但现实生活中,假“友情”之名践踏新闻道德的事却并不少见。 举出前些时候披露的“长城案”,也许有人会说是“引喻失义”:沈太福与蔡原江、孙树兴之流行贿受贿,是犯罪,而不是个人私谊这类无足轻重的小事。——这自然是对的。不过,我很怀疑,上述罪恶形成之初,他们会没有一番觥筹交错、互通款曲的铺垫?会不扯一块“友情”的面纱来遮羞?固然,“金钱铺路、打通关节”是沈太福辈的惯用伎俩,但其实,在  相似文献   

20.
眼下的文坛艺苑,可谓波谲云诡、风急雨骤,几成“战场”、“讼场”。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忠祥与《华商时报》山东记者站记者张淋的名誉权纷争更爆出惊人新闻:8月9日,张淋因不堪舆论压力,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所幸被发现获救。赵忠祥闻讯后,在媒体上发表了郑重声明,痛心地指出:“张淋不堪压力自杀,是个别媒体恶意炒作的结果……假如记者们一开始就帮助我们双方调解,而不是只顾炒新闻,就不会发生今天的自杀事件。” 静心想想,赵忠祥的话不能说没有道理。近年来,文人、艺人间的纠纷、磨擦蔚成媒体炒作的“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