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拉多纳,阿根廷人士,世界足球明星,球技高超,“誉满全球”。不知联合国秘书长者不少,不知马拉多纳者不多。然而,就是他,去年4月被警方拘捕——指控其犯有贩卖毒品罪。这使我联想到发生在美国新闻界的一件事。有一名记者拍的一张照片被当成“杰作”,轰动一时,这张照片,他是怎么拍成的呢?一天,他看到一个失业模样的  相似文献   

2.
画中有话     
“我现在已经不踢球了,因为我自己就是个球。” 马拉多纳来到中国时这么说。阿根廷媒体说他胖得都爬不动长城了。他的一名随从也说,“马拉多纳是足坛的卢西亚诺·帕瓦罗蒂,我指的不是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地位,而是指他们不可遏制的肥胖,连走路都没形了。”  相似文献   

3.
日前,在《贵州日报》三版读到一篇题为《中国未来的“马拉多纳”》的通讯。看到标题,我这个球迷好不高兴,中国出了个未来的“马拉多纳”,这无疑给在几次世界大赛中受挫的中国足球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读罢全文,我高兴之情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倒是有点受骗的感觉。通讯写的是武汉市一位叫张贞杰的十岁儿童在一次全国性儿童足球赛上崭露头角的事。通讯称他  相似文献   

4.
《拚搏报》3月8日报道说:“最近,阿根廷足坛又出现一颗新星,这就是著名球星迭戈·马拉多纳的弟弟——乌戈·马拉多纳。目前,小马拉多纳已入选阿根廷少年队,这个队是为参加将在中国举行的第一届柯达杯而组建的。”《安徽体育报》3月16日在一则报道中说:“据行家预测,世界上最有可能突破二米四一大关的将是朱建华、默根堡……其次才是帕克林……”  相似文献   

5.
《拚搏报》3月8日报道说:“最近,阿根廷足坛又出现一颗新星,这就是著名球星迭戈·马拉多纳的弟弟——乌戈·马拉多纳。目前,小马拉多纳已入选阿根廷少年队,这个队是为参加将在中国举行的第一届柯达杯而组建的。”《安徽体育报》3月16日在一则报道中说:“据行家预测,世界上最有可能突破二米四一大关的将是朱建华、默根堡……其次才是帕克林……”这两篇报道如果登在去年8月以前的报刊上,想必会引起大家的兴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出现在今年的报纸上,而且是专业体育报纸。  相似文献   

6.
声屏杂谈     
声屏杂谈枪声的警示江西余富友有消息说,球星马拉多纳被“老伙计”解扈之后,新闻鼻特灵的老记们即蜂拥前往,采访“内幕”,虽遭拒绝仍不甘休,惹得马氏火起,一边骂“蠢猪”,一边抄起枪支“横扫”,竞使数名老记受伤云。这真让人不知说什么才好。马拉多纳也太不象话,...  相似文献   

7.
侯莹 《新闻天地》2006,(7):13-14
“1982年世界杯,听说巴西队输了球,有个巴西球迷竟然把电视砸了,根本就不信啊。你说巴西球迷怎么那么富呢?那时候我们家连电视还没有呢。”35岁的北京球迷林明没有夸张。直到1985年,林明家才买了一台电视。一年后他就可以呆在家里看马拉多纳天才加魔鬼的表演了。正是那时日日在荧屏前的守候,让中国诞生了庞大的世界杯球迷阵营,包括白岩松。其实早在1978年,长发飘飘的阿根廷球星肯佩斯通过在中国有限的一些电视屏幕闯入中国人的视野,让无数心灵为之疯狂。那一年中国人第一次通过电视看世界杯,电视让中国第一批世界杯球迷被打上了“1978”的标签。  相似文献   

8.
看了《中国记者》1988年第9期戴惠坤的《瞬间里凝结着几多艰辛》一文,十分感慨。29岁的青年记者马占成拍摄的《墨西哥发生罕见大地震》和《马拉多纳欢呼阿根廷队夺魁》两幅照片,无愧于新华社年度金牌奖,但是,为什么一个摄影记者只带上常用镜头而且连备用的胶卷都没有呢?是有关部门没有给他配齐镜头还是记者本人准备工作不充分呢?靠“年轻体壮”挤进去借一个500mm镜头,当时他还“脸上泛着兴奋的红光”,我看到此,简直羞得满脸通红!  相似文献   

9.
《档案与建设》2007,(4):7-7
日前,金坛市档案馆首次向一名外国友人颁发档案收藏证书。这名法国摄像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了他的第二故乡金坛近20年的变化,如今,他将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捐献给金坛市档案馆,进一步丰富了金坛人民的历史记忆。这位法国老人中文名叫王保本,现年82岁。50多年前他娶了中国金坛的一名女子为妻,从此便与金坛结下了缘份。据了解,老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常居金坛,足迹踏遍金坛的大部分地区,每次外出都带着DV摄像机,因而他记录了金坛老城的许多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一周观察     
面子 布什的俄罗斯之行,普京给足了面子:普京与布什惺惺相惜、宛如兄弟,如此场景在10年前叶利钦和老布什之间也曾出现过。 著名球星马拉多纳可不够面子。马拉多纳曾经有吸毒“前科”,韩国方面特例准许他入境,但日本坚决不买账。这位昔日世界级球星不仅愤愤不平:“我  相似文献   

11.
禹菲 《新闻三昧》2007,(12):54-56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人——他,来自另一个国家,却同中国人民一起参加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并且为此经历了种种坎坷波折,甚至生死关头的考验,却始终坚定地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并肩作战;他,是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12.
碎片     
《视听界》2010,(4):120-120
1 马拉多纳又回来了!这个崇拜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的阿根延老男人,狮子头,一脸黑白相间的络腮胡,双手各扎一只腕表,双耳各缀一到两只闪亮的耳钉,一身质地优良的西服,掩不住他的桀骜不驯。在世界杯赛场边上,马大帅跑来跑去,扯着嗓子指挥球员、抗议裁判,充当球童,比场上的球员还忙。阿根廷队最终没有进入四强,他孩子一般在女儿肩头痛哭,想要跳进观众席痛殴辱骂他的球迷,谢绝美女总统的接见。  相似文献   

13.
金珠 《视听界》2006,(4):109-109
德国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意大利和澳大利亚之战中,央视解说员黄健翔用声嘶力竭的嚎叫,穿透了几乎所有中国熬夜看球的球迷家庭……他高呼“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意大利万岁”,表现失态。事后,这段解说引发了全球范围的争议。国外舆论马拉多纳:黄健翔没有任何错误,足球需要一种真情足球需要一种真情,它不应该受地域的局限。那位中国评论员(黄健翔)支持意大利队没有任何错误,那只是一种真实感情的流露。格罗索:黄健翔解说有些夸张格罗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说实话,我觉得黄的解说有些夸张了。”路透社:热爱意大利引发危机他用充满激情…  相似文献   

14.
顾艳芬 《大观周刊》2013,(2):233-233
彭湃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作为一名坚定的无产者,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到民间去”、“和农民一道”,对农民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在实践中得出了中国革命即农民革命的客观规律,是我党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的第一人。他的一系列农民观对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枪声的警示     
有消息说,球星马拉多纳被“老伙计”解雇之后,新闻鼻特灵的老记们闻讯蜂拥前往采访“内幕”,虽遭拒绝仍不肯干休,惹得马氏火起,一边骂“蠢猪”,一边抄起枪支“横扫”,竟致使数名老记受伤云。这真让人不知说什么才好。马拉多纳也太不象话,就是招你惹你了,也不能恶言相加,更不应向“无冕之王”开枪,这至少不那么文明、不那么人道吧。幸亏是汽枪,不然就要闹出人命案子,爆出特大新闻。而记者们呢,着实非同一般,为了抓“活鱼”,臭骂之下不退缩,枪口之前不畏惧,敬业精神何其了得,比起我们一些赶场子、泡会议,行必轿车接送住必高级宾馆食必山珍海味的仁兄来,是要高出一截。  相似文献   

16.
贝特兰,一名英国记者,他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两次到陕西采访,向国内外报道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与西安事变的真相。毛泽东接见他时的谈话还被收入《毛泽东选集》,贝特兰因此成为中外闻名的记者和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  相似文献   

17.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3,(36):10-10
“我就是来和那些政治领导人照相的。” 一名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德国企业家说他为什么跟随德国总统在中国的访问行程。如果在以后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中他能向对方展示他与政府高层的合影,那么办事就能便捷很多。  相似文献   

18.
一个应该解答的疑问坦率地说,本文的题目来自于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李普曼?”对于李普曼其人,中国的新闻界并不陌生。这位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有华尔街“智囊”之称。他长期担任《纽约先驱论坛报》一周两次的“今日与明日”专栏特约撰稿人,又与《纽约时报》辛迪加合作,由该报将他的评论供给国内外各地二百五十多家报刊,左右舆论,名震遐迩。随着对他的新闻评论业绩的了解,有人很自然地提出了上述疑问。  相似文献   

19.
汤飞凡是我国医学星空中的一颗巨星,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盛赞汤飞凡是"他的国家的杰出的科学公仆","预防医学领域里的一名顽强的斗士",并断言,"在中国,他将永远不会被忘记".  相似文献   

20.
陈少华 《新闻实践》2014,(8):102-104
43年前,金华老火车站票房厕所边一名弃婴凄厉的哭声,引起了正在附近拾破烂的张洪斌的注意,后他与妻子楼小英商量,决定收养这一弃婴。其弃婴就是今天的张美仙。此后,两位老人先后收养了20多名弃婴。这对靠拾破烂维持生机的善良老人的事迹,曾感动了无数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将这对以捡破烂为生的爱心夫妇称为"中国希望工程第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