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读者来信     
“被SARS折磨的北京人终于摆脱了心理恐慌,这是好事,但不恐慌不等于放松警惕,要知道形势还是不能太过于乐观,如让SARS杀个回马枪,损失会更为惨重。在科学面前一定要实实在在,只有当全球彻底消灭了SARS,我们才能举办庆功宴。”  相似文献   

2.
一次偶发事件常常让历史拐弯。SARS或许不足以构成一个拐点,但无疑将在史册中留下印记,正如9·11之改变了美国和美国人。SARS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改变,已经开始显现,但更久远和更深刻的变化,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体会。 北京十位政治、经济和社会学界的学者,作为这场灾难的亲历者也是观察者,对SARS将如何改变中国,做出了他们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媒体链接     
SARS的阴霾使许多行业受到影响,但却又一次使网络备受人们的宠爱。出行、聚会减少,上网交流、学习的人增多;逛街购物大大减少,电子商务的交易量越来越多。有人称,SARS催生了网络经济的又一个机遇。科技的脚步并没有因为SARS停止前进,而是在逆境中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4.
SARS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西方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主要对中国处理SARS的做法进行批评,强调SARS在中国的蔓延与政治制度的相关性,中国的国际形象正在面临1989天安门事件以来  相似文献   

5.
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说,SARS爆发前,对于突发性疾病的信息公开问题,卫生部门一般采取"内紧外松"的政策。但在SARS之后,对"内紧外松"的理解发生了一些变化十年过去了,但谈起SARS事件,殷大奎依然欲言又止。殷大奎,卫生部原副部长,在任时长期分管全国公共卫生工作。2003年,在SARS爆发之时,殷大奎从卫生部副部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已近两年,但一个电话把他又重新送到SARS攻防战的第一线。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来说,SARS疫情的爆发是一个里程碑。SARS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被长期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十年之后,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进步,但问题仍在曾光的办公室里至今仍摆放着一张十年前的照片。照片上的他看上去比现在年轻许多,挺拔的腰板,浓密的头发,正被一群人簇拥在中央与人握手,显得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感染SARS的医务工作,王贺在2003年的经历并不能反映所有SARS患的遭遇。逝已经远去,而大多从SARS魔掌中逃脱的人在未来要面对的远比王贺更多。  相似文献   

8.
新闻榜     
罗姓男士:SARS疑似病例广东再现 在台湾、新加坡陆续发现SARS病例后,广东12月26日发现一位SARS疑似病人:罗先生、32岁、自由电视制作人。与前两位被确认从实验室传染SARS的患者相比,更让人不安的是,如果罗先生被确诊为SARS,传染源却不明。但目前81位与其有过接触者均正常。 世卫组织多次发出SARS有可能复发的警告,入冬以来零星出现的感染者及疑似病例也提醒着人们SARS阴影犹存。2003年春季整个世界几乎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击中,中国尤其严重,祈愿2004年春季能安然度过。  相似文献   

9.
第一现场     
SARS周年 自从2002年11月中旬中国广州市出现第一例SARS病例以来,整整一年过去了。但此刻中国和整个世界依旧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严防SARS的复发。而与此相反,在去年SARS出现的几个月之后,人们才注意到它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相似文献   

10.
北京人可以暂时舒一口气了。乐观的人说,北京已经渡过最危险的时期,除了疫情,还有心理。但SARS向周边扩散的趋势,并未被完全遏制,在这个时刻,我们仍需要小心。  相似文献   

11.
翟晓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她的研究方向,正是医学伦理。一场SARS的突袭,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太多新的伦理问题,也令她陷入深深的思考。 新闻周刊:当一个人得了SARS,或者只是他的家人亲友得了SARS,即使他已经好了,他还被人躲避隔离,这是不是对他的一种歧视? 翟晓梅:对于如何对待SARS康复患者,我觉得应该秉持一种科学的态度看待  相似文献   

12.
传媒     
传染病的传播没有国界,出人意料的新的传染病将随时可能出现,全球必须随时为此做好准备。 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院长巴里·布鲁姆在最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SARS带来的教训》的论文。文章说,对于以前的感染性流行病以及现在的SARS,人们已经了解很多了。在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者药品之前,对于通过呼吸系  相似文献   

13.
新闻周刊:新加坡根据化验证据判断那个男子是SARS病例,而世界卫生组织却认为不符合严格定义,这个分歧难道是因为存在着不同的判断标准吗? 贝汉卫:我们要认识到,这次新加坡是孤立个案,只发现了一个SARS病人,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与该病人接触过的人都被隔离观察,也没有人感染上了SARS。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2月16日,台北确认了全球首例科季SARS复发个案,引起岛内的恐慌;12月22日,美国旧金山发生大面积停电,将圣诞气氛一扫而空——北京同全球其他大城市一样,繁华而脆弱、高效而易损,如果这些危机发生在北京,北京将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5.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3,(19):10-10
“在此之前,国人对于保险的意识,就像一群光脚走路却没被扎到的人,认为没有穿鞋的必要。而SARS就像地上的一根钉子或一块玻璃碴,让人们在被扎的同时想起了穿鞋的迫切性。” 突如其来的SARS使中国人的保险意识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唤醒了。  相似文献   

16.
为促使中国在防治SARS过程中大批科研成果能集中、迅速、全面地出版发表 ,特别是为了及时反映与SARS相关的多学科、大范围的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 ,以加强中国科技工作者在SARS攻坚战中的协调与交流 ,经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出版委员会批准 ,科学出版社特别设立SARS专项学术出版基金。科学出版社先期投入 10 0万元人民币作为SARS专项学术出版基金的启动经费。SARS专项学术出版基金专门资助与SARS防治相关的科研专著、基础理论读物、文集、图谱等。具体资助出版方向有 :与SARS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 ;与SARS相关的技术创新成果或科研…  相似文献   

17.
第一现场     
SARS 新加坡卫生部9月9日证实,一名26岁的男子感染了SARS,但感染途径不详。新加坡卫生部同时确认,这是一个孤立的个案。  相似文献   

18.
因受SARS影响而延迟的“2002年华文出版市场的回顾与前瞻”出版专业讲座在香港出版学会精心安排下顺利举办。虽然SARS阴影尚未除去,但仍有近百人出席,反映出版从业员对本行业前景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对于SARS的研究,至今为止八字还没有写完一撇。但随着SARS病原体的最后确定,有关其发现的专利权问题已经开始引发一场激烈的竞争。大敌当前,对于专利权和商业利益的争夺,会成为战胜SARS的动力还是障碍?  相似文献   

20.
“全国SARS重灾区在北京,北京的重灾区在海淀,而海淀的重灾区在高校云集的中关村。”5月初,海淀区的官员们在正式场合否认了这个传言。但仍然可以看到,一场瘟疫正在冲击中国IT业的中心中关村,这个中国经济最富活力的地方正在竭力走出前所未有的萧条。而它的受伤对中国IT乃至全球IT业的牵动和辐射作用,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