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振宝 《文教资料》2012,(14):23-24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可是在二十岁之前,他却与诗歌无缘,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女性与他的美丽动人的爱情,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创作灵感,成就了徐志摩这一伟大的诗人。境由心造,诗为情生,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创作情诗的根源。本文分析三位不平凡的女性对徐志摩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徐志摩、林徽因、何其芳等现代汉语诗人的诗歌是中国特定时期社会文化诗意的集中体现,如何让这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的诗歌在英语中得到完美的再现呢?译诗不仅需要译出诗句的含义还需译出诗的意境,这要求译者不仅精通英汉两种语言,还需对诗味,也就是诗的意境有深层次的把握,然而翻译过程中难免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使诗的原味受损,所以译者常采取各种策略补偿翻译过程中的诗意损失,通过翻译戴望舒、徐志摩、林徽因、何其芳等现代汉诗名家之诗歌,探寻如何使汉语新诗之诗味损失在英语中得到补偿,使其在英语语言中得以重生.  相似文献   

3.
文章就区仲桃专著《论林徽因》所论述的三个问题: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系、林徽因是"中国的曼殊斐儿吗"、林徽因是否属于新月派诗人,阐释《论林徽因》以大量详实的材料、加以学理分析,得出的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感情纠葛、林徽因与曼殊斐儿的不同、林徽因不属于新月派诗人等观点,认为《论林徽因》观点新颖,立论客观,是研究林徽因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4.
《别丢掉》是林徽因为纪念徐志摩遇难四周年而创作的怀人作品,也是她的代表作。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著名的诗人,林徽因和徐志摩一一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早年他们在英国发生的恋情,虽然无果而终,却奠定了这种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三点导读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书香之家的濡染.父亲精心的雕琢为中国培养了一位优秀的女建筑师、女作家。也因着当代三位天之骄子(建筑学家凝思成.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的陪衬,她的生命一直上演着东方女性的传奇。地用淡雅、朴素、灵性的心捕捉着中国历代建筑的精髓,创造着诗歌的华章.感受着生活的美丽与哀愁。  相似文献   

6.
徐志摩是中国最早翻译哈代诗歌的诗人,而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哈代的影响,但是,除去技巧运用、作品风格上的相似,两位诗人在诗歌背后的关注点却是迥异的。两位诗人的诗歌中,都有一种悲观,哈代意图透过小我的悲观,为大我乃至宗教、社会找出一条出路;徐志摩则透过小我的悲观,营造出一种小我的忧郁,并借这种忧郁安慰自己、安慰整个社会的不满足。究其原因,这一方面是由于两位诗人的个人成长经历所致,另一方面,也和社会背景、民族宗教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林徽因是一位才女。一直以来,她却作为一位徐志摩倾心恋爱的女子而出现,或者作为梁思成的太太而出现,人们往往忘记了她其实是一个难得的才女,她是建筑学家、也是一位诗人。本文正是从这两点来展开讨论,让人们认识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具浪漫才情的一位诗人。他在广大读者中的影响既与他那流丽清脆、轻灵飘渺的诗歌魅力有关 ,又与他那不同凡俗的浪漫婚恋分不开。徐志摩短暂的一生是诗化的人生 ,他的诗歌是他人生的诗化。要真正领略徐志摩诗歌的浪漫之美 ,就必须读懂他的浪漫人生 ,了解他婚恋的追求。在“五四”一代作家中 ,乃至在中国新文学史上 ,没有谁比徐志摩在爱情至上和爱情神圣的思路上走得更远。对浪漫之爱的终其一生的追求 ,使他的个人经历带上了绚丽的色彩 ,也决定了他最终的悲剧命运 ;同时 ,作为“五四”一代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品格 ,也…  相似文献   

9.
付悦 《文教资料》2010,(13):14-15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白话诗体写作和翻译的重要开拓者。他既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位杰出的译者。然而,在国内外关于徐志摩的研究中,他的诗歌创作往往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而他在翻译上,例如诗歌翻译上做出的成绩,却经常为诗名所掩,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徐志摩翻译的汤姆斯·哈代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徐译哈代诗歌分析徐志摩的诗歌翻译思想。从而客观地认识徐志摩在诗歌翻译上的积极探索,以及其作为诗人译者在新诗运动、白话诗体写作和翻译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北京香山,在二、三十年代,确是疗养肺病理想的风景区.当然也不是每一个病人都能痊愈归来的,如未名社作家韦素园就没有回来.可是,1931年金秋9月,女建筑学家林徽音却一反去时的“爱向瘦小里耗”而满面红光地归来了,并且,还增加了一顶诗人的桂冠.当然,除了香山的风光外,诗人徐志摩的“诗歌疗病”的心理治疗,也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在诗歌的形式方面,他和闻一多一起提倡新诗的格律,为我国新诗的健康成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徐志摩一生追求单纯的信仰:爱、美、自由。因此,爱、美、自由也成了他诗歌中反复咏唱的主题,这是他诗歌内容和其他诗人的区别之所在。通过结合徐志摩的具体诗歌,探讨爱、美、自由主题意象在他诗歌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诗人徐志摩一生为情所困。原配张幼仪,七年后与之离异;苦恋林徽因,无果;再婚妻子陆小曼,终不得善终;和凌叔华之间的那段情缘,至今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白面,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的《三友图》,成绝世佳品。  相似文献   

14.
正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白面,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的三友图,成绝世佳品。画面中的林徽因、徐志摩,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神采的剪影,定格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风神峻骨。它流传在一个世纪以来人们的记忆中,让人们至今羡慕、仰望,不能忘怀。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白面,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的<三友图>,成绝世佳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诗歌史上,余光中和徐志摩都是及其重要的诗人,研究他们的诗歌对于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徐志摩是二十世纪初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对于后来余光中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意义。徐余两人同是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诗歌在思想主题、结构形式和比喻意象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和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第一个专心于诗歌艺术的流派.作为同一流派的两位代表诗人,才子型的徐志摩和学者型的闻一多在创作实践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同质异构现象.本文试图在流派特质基础上,探寻出二者不同风格成因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林徽因是新月诗派与京派的重要诗人,但她的诗歌却区别于这两派的其他诗人而显现其独特的风格。文章通过对林徽因的诗歌《昼梦》的细读,阐释其诗歌在技巧上的"情绪的联络",思想艺术上的"真"与"美"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她诗歌创作理念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9.
语言学家约翰逊和莱考夫在他们所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到:隐喻不但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爱情是英汉诗歌中亘古不变的主题之一,为了使人类的这一体验更生动形象,诗人常将它隐喻化。以英国诗人叶芝和中国诗人徐志摩的爱情诗歌为例,通过对两位诗人诗歌中爱情隐喻的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诗歌中的爱情隐喻既有相同之点,又有相异之处,并进一步分析其异同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析林徽因诗歌中的建筑性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也是诗人,她在建筑事业和诗歌创作中都融入了对艺术美的独特追求。文章从林徽因的建筑性灵角度切入,通过建筑主张与诗歌蔓学的交融、建筑意象与诗歌情感的交融、建筑造诣与诗歌原理的交融,对她的诗歌进行审美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