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视觉效果,就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有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而又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文字新闻的视觉效果是我国新闻界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的问题。这有采访上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写作上的原因。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当然也是提高文字新闻视觉效果的基础。要求新闻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首先看题材是否适合用视觉效果表达方式;有  相似文献   

2.
所谓视觉新闻,就是作者将自己目击到的或经历过的新闻事实描摹或拍摄给受众看。从电视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现杨报道”;从报刊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新闻特写”。规觉新闻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作者是事件的目击者成经历者;二是采用描摹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三是现场感强。 一、视觉新闻的构成 视觉新闻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作者观察并描摹出事件,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视觉”。另一部分,是受众通过作者的描摹看到新闻事实的真相,我们称之为“受众的视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视觉是主动的,作者视觉的内容决定着…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视觉新闻?著名新闻工作者穆青曾说:“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入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  相似文献   

4.
李强 《新闻爱好者》2006,(10S):53-53
在电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平面印刷媒体和新闻通讯社对图片新闻和视觉新闻越来越重视。其实,在中国新闻界最早提倡写“视觉新闻”的是新华社原社长、名记穆青先生。他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写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曾玲 《新闻爱好者》2001,(11):39-40
近年来,策划在新闻采访中使用得越来越频繁。一篇新闻作品,如果有了策划意识,就会写得有新意,有深度,能够引起人们关注,使人从中有所启迪。策划意识,说白了,就是要多琢磨。那么,策划意识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新、深、人”字上下工夫。新闻贵在“新”。所谓“新”,就是选题新、角度新、观点新。今年4月份,正值花开时分,笔者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组镜头:郑州郊区的某果园中,果农们正在给果树进行人工授粉,为的是今年争取获得大丰收。同样的题材,出现在4月份的中国青年报上,则是另一个主题。由中青报记者王…  相似文献   

6.
新闻图片,首先是新闻,其次才可考虑画面视觉形象的表达是否恰当、完美。那么,是新闻就要符合新闻的基本要求。而相当多的新闻图片来稿,只注意了画面视觉形象的“好看”,忽视了新闻信息的传达。一些摄影者以为只要画面漂亮,就是好新闻图片。他们尤其忽视了最重要的“时间”要素,要么没有,要么模糊或者模棱两可。在信息时代,读者重视的是新闻的时间和速度。因此,要想提高新闻图片的信息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重视用画面说话。新闻图片也可以说是视觉新闻,它的冲击力在画面上,而不是在说明词中,如果图片本身吸引不了读者,说明词写得再好也起…  相似文献   

7.
许斌 《新闻界》2004,(1):54-54
广播是靠声音符号传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其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广播的致命弱点,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如何克服这些弱点,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重视和挖掘广播新闻的“视觉效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即运用广播的表现手法,通过听觉形象的“展现”,尽可能地激发听众的想象和联想,使声音符号立体的,形象的传递给听众,让听众得到的声音信息是“可感知”的,也就是让听众获得通常听说的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8.
张吉 《新闻前哨》2013,(1):82-82
在美国报界,有人戏称,“一个人要想在报业方面有所发展,你要么能得普利策奖,要么懂一点图形设计”。这强调的就是新闻视觉化处理的重要性。其实,在一个版面中,文字也可能成为视觉元素。以标题为例,颜色、字体、字号、摆放位置的不同,都可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如奥运会上我国健儿争金夺银的标题以套红处理的居多,红这种色彩对视觉刺激后产生的第一反映,“哦,这可能是件与喜庆与关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摄影中,可视性是人眼的视觉对所看到的新闻图片直觉、直观的实在反应。新闻照片的可视性,从狭义上讲,是可供观赏的新闻图片;从广义上讲,即是有新闻形象价值的、含有信息量的、高质量的新闻图片。 图片新闻的刊发,是为了传播新闻信息,沟通人们对社会各方面不同信息的需求。但是,若新闻照片的画面是千篇一律的,让人一看就生厌。没有了照片本身的可视性,它的形象价值何在?它的新闻价值又在哪里呢?我们平时看报纸时,常常见到有这类照片:主席台+人+会标;人+机器;或人+办公桌电脑……似这类依样画葫芦1+1=2的新闻…  相似文献   

10.
最贴近城市市民生活的晚报能否吸引受众的眼球,除整体风格和“好看”的内容外,很大程度取决于读者拿到报纸的“第一印象”和“第一眼”感受,也就是晚报的版面视觉效果,而这个视觉效果的关键就是新闻图片的运用。读者透过版面上有视觉惊喜和视觉冲击的“新闻图片”,感受到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感情,以及这张报纸的特色与个性。  相似文献   

11.
阚洪欣 《青年记者》2007,(12):30-31
什么是好新闻?如何选择新闻素材?衡量这两个问题的标准确实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就是新闻的人文价值。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一切新闻都是关于“人”的新闻。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意识与人文关怀,让新闻主动去注重人、贴近人、关心人,去尊重和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应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2.
萌生写这篇文章的念头,乃是由妻子对当地电视台一位新闻播音员的多次称赞所引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回了,当看到这位女播音员播报新闻或主持什么晚会节目时,妻子便会说起她在大街上目睹这位播音员弯腰拣起自己不慎掉在地上的一小片纸屑的事情。说起来,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且又是这么一点“纸屑小事”,可妻子却没有忘记,且每每提起,这不能不令人有所思索,问个“为什么”?这恐怕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人形象问题,说得更具体些,也便是一个新闻人的形象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金本 《新闻与写作》2002,(4):35-35,36
小记者的任务是什么?第一是采访;第二是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这里着重谈一谈采访。 敏锐发现新闻线索 采访新闻,首先要有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什么?新闻线索就是“新闻苗头”,或者叫“新闻现象的初步显露”。深山里,有人发现一块铁矿石,循此挖下去,挖出了一座铁矿。这块铁矿石就是这座铁矿的“苗头”、“初步显露”,就是“线索”。采访新闻也是如此。要想采访到好的新闻,首先要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 有一位小记者在放学的路上,听到某班的同学情不自禁喊道:“啊,今天的考试真快乐!”他抓住这个线索,采访了这些同学和他们…  相似文献   

14.
新闻贵在一个“新”字,立意新、角度新、构思新、手法新。怎样才能出新呢?新闻采写过程,是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活动。因此新闻要有新意,关键是思维要新。在资讯发达、知识爆炸、媒介纷争的今天,要在新闻界展露才华,写精品,出华章,必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就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角度,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记者采写报道新闻的出发点。同样一件事,这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平淡无奇,另一个记者写出来可能就是一篇精彩好稿。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所写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人呢?笔者认为,要写出“人浅我深、人平我新”的好新闻,除了要有好的素材外,还应该有自己独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下面就新闻角度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任何事物都有着多个层面,为表现新闻主题而选择的既能深刻反映报道对象的本质,又能准确体现当时的宣传精神,还能较好回答读者欲知、应知却未知的问题的报道侧面称之为“最佳新闻角度”。为什么要选择最佳角度?概括起来一句话:角度选择好,稿件质量高。选择最佳新闻角度,首先要理清选角度与抓问题、选角度与提炼主题、选角度与扭角度的关系。选角度和抓问题不同,“抓问题”是因,“选角度”是果。“抓问题”是“选取角度”的依据,“选取角度”是“抓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一篇新闻,如果说,主题思想是它的灵魂,内容是它的躯体,标…  相似文献   

17.
写新闻时间长了,难免让人对遇到的每一个新闻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新闻也是这样,每一个新闻都有它不同与以往的地方,记者要做的就是写出新闻的“每一个”。  相似文献   

18.
蒋俊玲 《军事记者》2006,(11):62-62
最近看到一篇有关菜肴烹饪过程的文章。叙述了烹饪过程的几个主要步骤,即选料→配料→火候→口味→大餐。联想到所从事的新闻工作,领悟到新闻采编的过程不就是一个对新闻素材进行“烹饪”的过程吗?所不同的是一个提供的是物质食粮,一个是精神食粮。文章描述在菜肴烹饪的过程中,厨师首先选择原料,进行整理,去除泥土杂质,清洗干净,切制成形,并根据需要将各种油、盐、酱、醋等辅料准备妥当,使主料和辅料搭配合理。而采写新闻的第一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采访,选择新闻素材,即采集加工材料,这是采访的中心环节,采访要“寻找和挖掘新闻事实”主要靠…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实践中,新闻角度运用广泛,这方面的经验总结也已不少。本文所要做的,是就新闻角度由什么构成和它的基本功能,做一点理论探讨。 现在讲新闻角度,较多的说法是“侧面”。有的新闻学辞书也把新闻角度表述为“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侧面”。这种情况姑谓之侧面论。侧面论的一个突出不足,是只讲到了事物的横向联系,而忽略了纵向联系。因为这样,就不能说明仰角度、俯角度等问题。侧面论也不能说明角度的“度”即角度的大与小,因为一个侧面并不必然比另一个侧面大或小。 那么,新闻角度究竟是什么?《新闻学大辞典》将新闻角度表…  相似文献   

20.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 ,有两种情况很常见 :一是看到别人在大报小报上发稿子 ,或有作品获奖 ,总觉得这稿子除了标题或立意好些外 ,其他并无什么。一是当自己辛辛苦苦采访了好一阵 ,面对抱回的一大堆新闻素材 ,冥思苦想 ,却无从下手 ,即使勉为其难 ,稿子出来了也羞于见人。应该说 ,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很正常的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作为初学者 ,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寻找“新闻眼” ,认识不清 ,重视不够 ,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恐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眼”为何物?按《辞海》的解释 :关节也。引伸为文章的精要处。如 :字眼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