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宗年 《考试》2008,(10):46-48
19世纪后期,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晚清政府为了挽救其专制统治先后进行了同光新政(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三次新政主观动机上都不同程度带有一定落后性,但不能排除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同时,其多重性、复杂性及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成趋实学。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清政府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相似文献   

3.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在洋务运动背景下,清政府开始整饬营伍、变革兵制,希图通过简器练兵以自强,其中,裁军是变革兵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清政府的裁军对于减轻其财政负担,促进军事改革、提高清军战斗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裁军也成为造成晚清会党蔓延,土匪猖獗,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至清末新政,都不同程度地对教育进行了改革。这三次教育改革,内容不断丰富,体系渐趋完善,并对当时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终于完成由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轨。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后期,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开始了一场以自强、救国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2年,为适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清政府开办了京师同文馆,  相似文献   

6.
晚清三次改革得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是晚清三次重大的变革活动。由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抓不住精髓,戊戌维新又搅和了帝后权力之争,清末新政更是为了少数人的私利而玩弄骗局,三次改革均以流产告终,中国在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错失良机,清政府最终在改革中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7.
朱能 《中学历史教学》2009,(1):20-22,43
【专题导读】 19世纪60年代,在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后,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中国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甲午战争后,列强大量输出资本,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清政府也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颜炳罡先生撰文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否认了"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肇端".这一认识和观点值得商榷.实际上,从"现代化"本身的涵义看,其主要标志是工业化,其进程主要表现为社会的转型,即由封建专制下的小农社会向近代民主制下的工商社会的转型.而洋务运动所掀起的工业化浪潮恰恰推进了这一社会的转化进程,因此,洋务运动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前后相续,旨在使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两大历史事件.戊戌变法只是继承和发展了洋务运动已经开启的现代化事业,可以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不能作为整个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清政府力图强化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其原因主要在于:朝鲜的重要战略地位与中国的安全息息相关,洋务运动的开展使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实力,当时远东的国际形势在客观上有利于清政府强化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它是一种外力刺激下的被动型的适应模式.部分晚清重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船坚炮利的进入,开始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的近代化进程,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序幕.洋务运动既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政权,也包含被迫开放、发愤图强、抵御外侮的意图.他们的近代化意识以及开办的近代化企业,即使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和思考的意义.如果说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那么戊戌维新运动则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二者构成中国近代化运动从先进的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引进以及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变革的总进程.戊戌维新的"变政"、"变法"在推动社会前进和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早期的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自身所进行的近代化变革道路也走向终结.从这一进程来看,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以封建衙门方式管理大机器生产,只能导致近代企业的破产,没有主权独立就没有实现近代化的基本条件.历史证明,后起国家的近代化,其前提必然是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在一个没有完全独立主权的国家,只能成为强权的附庸,也不可能实现近代化.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由于“西学东渐”,传统伦理被迫从思想观念做出改变,由此也带动了社会习俗发生相应变化。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及新文化运动三个相对凸显的历史时期,近代传统伦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件大事,本通过以下几个角度的比较具体地谈一下这个问题;第一,从空间出发,把洋务运动同俄国一八六一年改革进行横向比较;第二,站在向西方学习这个历史角度,把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微观比较;第三,从时间观念出发,把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这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加以纵向比较。  相似文献   

13.
袁凤英 《新高考》2010,(4):40-40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在“自强”、“求富”口号下推行的以举办近代军用及民用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涉及外交、军事、经济、文教等领域。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这基本上是史学界和教学界的共识。那么,此定论的依据何在呢?我们判断洋务运动失败,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它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为解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虽以破产而告终,但作为古老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次实践,它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教益。  相似文献   

15.
【单元导读】从1840年到1901年,是清朝统治走向崩溃的时期。这60多年的时间,中国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国家政治生活、人民经济生活、对外交往、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时期明显地表现出与明清时期截然不同的阶段特征:1.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英、法、美等国在19世纪中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又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些国家需要工业品销  相似文献   

16.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发生了三次重大文化变革:19世纪工业革命引发的环境主义运动,以推动实用艺术发展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和绘画领域的变革“拉菲尔前派”艺术。罗斯金与英国文化和艺术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这三次文化变革的影响也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7.
晚清政府招商引资活动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政府的招商引资、募集股份活动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晚清政府招商引资的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并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阐述洋务派采取官督商办经营方式的原因;叙述了招商活动三个阶段的一般概况;揭示了各阶段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并评价这一活动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庚子国变后,清政府开启了为期十年(1901—1911年)的“新政改革”。新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是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的第三次改革,也是最具近代化意义的一次大变革。这场变革激化了民间与政府的矛盾,也激起了遍布全国的民变。民变斗争既阻碍了新政的进一步实施,又在根基上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清廷的灭亡。从多种角度试析清末新政与晚清民变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自救的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  相似文献   

20.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而且对日本、朝鲜以及远东政局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从19世纪60年代起,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以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然而,甲午战争惨败,用事实证明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也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2.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中日双方签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