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为代表的湖南维新人士,是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左翼激进派。他们强调,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救国自强,积极主张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在他们的积极鼓动下,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的一面旗帜。本文提出促进谭嗣同由一个封建儒生向激进维新者转变的思想基础是追求科学、探索科学、立志富国强兵的观点;并从追求科学献身变法必然联系这个角度,来认识谭嗣同献身变法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3.
论湖南维新时期的社会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的近代史研究者,很少注意到湖南维新思潮的独特性。本文指出,维新时期在湖南全省广为流播的某些思想主张,如人格觉醒与平等学说等,均少见于同时期的其他省区,为湖南人士所特有,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此外,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的“西学中源”说,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值得后人剖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学完高一"戊戌变法"后,学生对维新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对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举印象深刻.但也有不少学生对谭嗣同选择赴死有激烈的争议,认为死得不值.  相似文献   

5.
"冲决网罗"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激进派谭嗣同发出的时代最强音,它贯通了谭嗣同的革命人生和学术人生.本文结合谭嗣同的人生历程和其哲学著作《仁学》中对"冲决网罗"的理论阐述来说明其"冲决网罗"思想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的失败 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页,谭嗣同之死使变法运动更为悲壮,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题材。我在教《维新变法运动》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和康、梁一起倡导维新变法。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亲政,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等都设法躲藏逃脱,而谭嗣同“竞日不出门,以待捕”。当时许多好友曾上门劝其暂避,都被他一一拒绝。  相似文献   

8.
谭嗣同曾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均落榜。这种经历对他的人生经历和维新思想均有重要影响。谭嗣同与科举制度的关系,可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他的科举经历,二是他对八股文的认识和变革科举制度的想法,三是科举经历对谭嗣同人生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戊戌政变时,刘光第与谭嗣同都是“坐以待捕”、慷慨就义的维新志士。对于谭嗣同拒绝逃避之缘由,史学界有一定研究,而对刘光第不肯出逃的主观动因,却缺乏探讨。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湖南在戊戍维新中的中坚力量,所实施的新政,以及失败的原因、其主要论题是湖南之所以在当时能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重要原因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和湘籍人士谭嗣同、唐才常等的推动。而在探究失败原因时,侧重从主观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如操之过急、企图一步到位和激化"两宫"矛盾等。  相似文献   

11.
宋代晋江曾氏家族中,曾孝宽亦为著名人物。自身为政务实,是王安石在变法后期之主要助手之一。虽以荫补入仕,但积极进取,终能进入“二府”。积极交游,与众多文人均有诗作往来,提升自己的声誉。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是其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他在科举制度和学校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 ,他的教育思想、人才思想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虽然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 ,他的这些改革连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都归于失败 ,但他在教育上的革新精神 ,却多为后人称誉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以来,民间文学被知识分子当作文化改良和文学变革的资源。周作人以民俗学方法入手,对民间文学有着独特的认知与论述。本文通过考察五四后周作人民众认同的转移及其对各种民众文学形态的评判,考察他的民间立场与新文学建构的关系,并由此呈现其身份认同的独特性和思想心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在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在中国当代文学教材中的地位值得重新思考和定位。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乃至世界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如何进行当代文学的教材编写及在教材改编滞后的情况下如何讲解莫言及其作品是当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体育法》的颁布,学校体育的地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面对21世纪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深入改革,体育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就我院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端菜是中国近代史上贵州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改革思想具体表现在教育和政治改革两个方面,他以崭新的政治姿态和思维方式,尝试着将维新的思想播撤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掀开了贵州近代史上新的一页。他的一生有相当多的时光是在教育岗位上度过的,并发表过大量精辟见解的论述,开拓了贵州近代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是贵州近代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之后,杨增新接替袁大化主政新疆,其执政之初便面临着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难题,为了稳定社会局面巩固统治地位,杨增新采取了一系列吏治改革措施,对当时和以后的新疆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土地改革是贯穿中国历史中的一根红线。朱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开展了反映自己思想的土地改革,主要体现在"正经界而制民之产"和"改井田以革除旧弊"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王占魁 《教育研究》2012,(4):134-139
作为美国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创立者和最早在北美倡导批判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阿普尔对由右翼保守势力主导的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批判研究。在批判立场上,阿普尔表现出对社会草根群体的现实关怀;在批判方法上,阿普尔采取了情境化的关系分析进路;在批判旨趣上,阿普尔致力于民主社会的教育重建,其实践策略包括将批判性反思、学校变革、民主实践的捍卫与对教育改革中赤裸裸的经济逻辑的抵制相结合的"非改革主义的改革",将教师、社区和社会活动家等众多教育利益相关者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变革的"厚民主"的教育,以及旨在实现教育领域的知识分子从单纯以知识生产为目的的"学者"转变为能够基于自己所发现的知识在政治和教育层面上为追求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平等与民主开展行动的"活动家"的身份重塑。  相似文献   

20.
朱熹有关立法方面的认识在其整个法律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在律法精神上主张立法为公,在对待旧法的态度上坚持勇革弊法,在立法技术上力主行简易之法,在立法手段上认为应当“德礼刑政”综合为用。朱熹在立法领域的思想是比较丰富全面的,其中不乏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