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白先勇用其悲天怜人的大椽之笔深入到“台北人”悲苦的现实命运中,在今昔荣辱、物是人非、命运无常的变迁中,表达了人世沧桑的悲凉之感、历史兴亡的伤怀之情,为这些”台北人”和逝去的时代唱出了一曲无尽哀婉的悲歌。  相似文献   

2.
白先勇用其悲天怜人的如椽之笔深入到“台北人”悲苦的现实命运中。在今昔荣辱、物是人非、命运无常的变迁中,表达了人世沧桑的悲凉之感,历史兴亡的伤怀之情,为这些“台北人”和逝去的时代唱出了一曲无尽哀婉的悲歌。  相似文献   

3.
白先勇小说中的人物有一个重要的精神特征就是精神的漂泊,人物的这种漂泊源于家园感的丧失。从他的前期小说到后期的《纽约客》、《台北人》和长篇小说《孽子》来看,精神漂泊者成为其小说中连绵不绝的形象系列,他们对安放自我灵魂的精神家园的痴情追寻终成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梦。  相似文献   

4.
白先勇《台北人》中的人物,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贫富各殊,行业各异,但每个人都背负一段沉重的往事,都和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关系。尤其《一把青》中朱青的前后期生活的强烈反差,更能够体现白先勇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本文试从爱情、生命存在和历史文化三个维度来解读《一把青》的悲剧意识,深化对白先勇《一把青》的悲剧意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台北人》中一个极有价值却没有得到明确阐释的主题,在于这群游离于故乡母体之外的流亡者对待记忆与现实的不同态度。记忆的重构与现实的再造,是反映人类生存困境及沟通的艰难的方式之一,而童年因素、父辈影响及历史原因则是白先勇塑造这群行将消失的老灵魂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6.
白先勇是位杰出的作家,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广受赞誉。《花桥荣记》是《台北人》中最具有写实特点的一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白先勇一改惯用的全知叙述策略而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在这一视角的"见证"下,写出由大陆撤退到台北的那批人的悲剧故事,表达对往昔故乡的追念和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相似文献   

7.
杨眉 《文学教育(上)》2013,(24):130-130
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是后来结集的《台北心的开篇。他笔下写的都是从大陆逃亡到台北的遗老遗少,这些失去家园的“台北人”,白先勇对他们流亡异乡的孤寂落寞感同身受。而尹雪艳这个如神一般“总也不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正是这些无处安放的落寞灵魂中的一抹“红”。几乎所有人都如飞蛾扑火向她扑去,寻找那一份心灵慰藉,与此相比,生命也不足惜。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台北人》中多次出现的重要隐含意象。作为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核心想像之一,对上海的怀旧性述说在很大程度上隐含着白先勇的“现代梦幻”。由于怀旧往往是深层“不足心理结构”的外在表现,结合白先勇创作《台北人》时出现的“认同危机”,我们发现这种对上海的单面描写其实暗含着作者对处在时代和历史转折点上的“台北人”和台湾社会的深层忧虑。  相似文献   

9.
白先勇的短篇集《台北人》,是一座历史的大厦,“甚至可以说是部民国史”。它在广阔的背景下,展示出一批身世不同、性格各异的台北人的众生相,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的各阶层。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无限怅惘地追忆着往昔的生活,迷茫地面对现实,凄绝地看待未来。小说流露出深沉的感时怀伤的历史苍凉感和文化失落感。白先勇于1937年生于广西桂林。在台湾念中学、大学,后侨居美国。他自1965年创  相似文献   

10.
吴健 《现代语文》2009,(12):101-102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塑造了很多的悲剧人物形象,他们由于背井离乡、远离故土,无法适应巨大的时代转换,导致人物悲剧的产生。本文认为,这些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仰的缺失。获救之道在于皈依基督教,信仰上帝,在上帝的荣光中感受基督的伟大,精神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11.
《台北人》是白先勇小说创作成熟的一个转折点,作品充分显现出一种深深的悲剧意识。由于个人出身和国家历史等原因,白先勇经历且目睹了一幕幕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小说中采用了黄昏、落花等苍凉的意象作为他思想的荷载物,来表达他对生命苍凉的体悟。  相似文献   

12.
刘慧 《现代语文》2009,(11):94-95
白先勇在他的小说集《台北人》中通过对琐碎的生活和普通的人生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不同人物背后所蕴藏的普遍人性和人生无常。而白先勇的这一创作特色的形成,是受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影响的结果,更是社会的变迁和他自己的人生阅历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有着极深刻的思想性。他的小说残酷地鞭打着人们的灵魂,是我们每个国民精神家园中一个个强烈震颤的音符,是一曲曲需要跪着聆听的灵魂音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在《药》里,他给当时乃至现在所有的中国人开了一副医治灵魂的良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再做被宰杀的材料和看自己同胞被宰杀而无动于衷的看客;在《故乡》里,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困,而是他的一声"老爷"所显示出来的心灵麻木。鲁迅在《故乡》中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是中国五千年来千千  相似文献   

14.
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是一部优秀的灵魂叙事作品。从人道主义出发,审视人的灵魂,努力寻找灵魂寄居的精神家园,以实现灵魂的超越与救赎。一个祭师,随滑坡体一起消失,与逝去的灵魂为伴,不再离开。大化而去,归于自然,获得了生命的永恒,实现了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说读书是一种享受,这话不假。正是深秋,北京城最美丽的季节,手里这本《老北京那些事儿》,翻开来读,不知不觉就被一股劲儿拽到已经逝去的老北京的街头巷尾,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听到了小贩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陶醉其中,惬意无比。《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一文的作者王开岭在文中这样写道:"当一位长辈说自己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  相似文献   

16.
白先勇作从《台北人》起,其小说创作可谓已步入成熟阶段。从《台北人》和《孽子》中小说人物的构建可见,对人物的把握上,白先勇摆脱了意识形态偏见,以更为客观的立场,在时间化和人本化的人物构建模式中,赋予人物历史深度和精神深度,构筑起两个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体系。这为中国作家如何继承本土经验,又能化用西方现代文学精神提供了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7.
对传统的回归与认同,使白先勇的作品日趋成熟。白先勇曾信心十足地说道:“对西方文化的追寻、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这两种思潮融合,我想就会有一个新的文学局面出来。”本文就白先勇的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来探讨他是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白先勇的《台北人》中的十四个短篇,写作技巧各篇不同,长短相异,每篇能独立存在,可称得上是上流的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自觉地将传统的、现代的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台北人》中可以看到传统文学对白先勇这位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是巨…  相似文献   

18.
《纽约客》对社会化生态的悲悯情怀,也是出国留学人精神的表现。白先勇通过创作,试图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字,原因在于他对中国现代历史的不幸感,于是他关心整个中国人历史,并且赋予作品形象以“时光隧道”般的穿透力。可,白先勇小说也是书写中国化现象和人忧郁史的有机素材。  相似文献   

19.
我们每一个人不管童年是如何度过的,都会热爱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一砖一瓦、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都特别的眷恋。因为故乡的草草木木都与我们有特殊的感情,这种情深深的扎在我们心里,融入我们的血液,铸就我们的性格。无论何时,当我们作为游子远离故土,都会思念养育我们的那块热土,因为“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那才是我们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20.
一、课文悟读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致词,是把自己对同时代的艺术大师发自内心深处的敬意,以及其逝世所引起的无比悲痛和遗憾的情感,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的沉思和感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仰慕和怀念的是那些用一生的时间、热情和生命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爱与关怀的人,巴尔扎克就在这样的人群中达到了从肉体到灵魂的穿越,他知道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人类的病态的疯狂,他解剖了那个时代人的灵魂,同时也为那个时代以至于后代和未来的人呈现了一颗痛苦而又伟大的受难的灵魂。毫无疑问,巴尔扎克是那个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