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毛泽东劳资两利思想是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斗争而提出来的。它以防“左”为出发点,承认劳资矛盾,调节劳资关系,兼顾劳资利益,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要以劳资两利为指导,“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国民党官方的倡导下,"劳资合作"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主流话语。可是,劳资之间对各自在合作中的地位认识不一,官商之间对劳资合作的责任分担分歧重重,出现了合作之声不绝于耳,合作行动难觅踪迹的局面。其原因在于,劳资两方虽然都有合作的主观愿望,但政府未能保持其劳资政策的持续性,也未能承担其社会责任,劳资合作的外部环境不佳;而同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的劳资双方都在为维持生存而奋斗,为谋求合作所作的让步太少。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工》2010,(3):20-20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近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 《组织规则》作为专门规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的部门规章的颁布,有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关于仲裁组织的有关规定,有利于整合劳动争议仲裁和人事争议仲裁资源,进一步提高争议处理效能。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劳资两利”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资两利”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建国后一段时期处理私人企业劳资关系的主导思想。20世纪20年代前期,毛泽东在领导工人运动中已经萌生了“劳资两利”的思想。1934年,毛泽东初步提出了这一思想。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劳资两利”的思想趋于明确和具体。建国初,毛泽东仍然坚持和实践着这一思想。毛泽东“劳资两利”思想提出的依据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民主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在特定时期利益的共同性;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双重性;党使劳资双方接受“劳资两利”政策的可能性。为了落实“劳资两利”的思想,毛泽东主张,既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工人权益,也要保护资本家的正当赢利;要通过劳资双方订合同、采取合理步骤和以不影响生产为前提解决劳资纠纷;纠正党内对劳资关系的“左”倾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5.
南京政府成立后,面临着严重的内扰外患,因此,改变了一味镇压工人运动的政策,推行劳资合作,以缓和劳资矛盾,其劳资调和政策虽不能从根本上调和劳资利益,但客观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中国工人运动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刘少奇深入而又全面地阐发了党的"劳资两利"政策,形成了观点鲜明、论证精辟的"劳资两利"思想。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劳资两利"是特定条件下的两利,是发展生产中的两利,是合作斗争中的两利。在实践中,刘少奇以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为目标,积极开展对党内外各方面人士"劳资两利"政策的教育与宣传工作,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协调劳资关系的法规与制度,并提出了处理劳资矛盾、协调劳资关系的正确主张。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存在两种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另一方面沿海地区企业招工出现了普遍的"用工荒"现象,劳资矛盾激化,仲裁诉讼案件时有发生.本文分析了市场竞争中劳资双方的博弈关系,通过介绍发达国家的经验,得出制度化的集体协商是解决劳资矛盾的有效途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劳资矛盾理论,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资矛盾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矛盾具有对立统一的二重性,在相当多的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劳资矛盾,存在着大量的激化的案例,这种倾向使劳资矛盾有可能向对抗方向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执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抑制资本侵蚀工人利益的行为,协调劳资矛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论目前高校劳资管理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劳资管理工作繁琐、复杂,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劳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劳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人员队伍不够稳定,工作流程不够规范,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等问题,并提出只有不断提高劳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才能快捷、高效、及时、准确地做好高校劳资工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有关工资政策的研究和对劳资管理工作的分析,指出了对事业单位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些功能设计和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11.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试图解决仲裁机构实体化问题,充分发挥仲裁机构对解决劳动纠纷的作用。但是,该法规制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存在缺陷。《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设置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依然虚化、劳动仲裁委性质不明、地位不独立、三方原则虚化,需要完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一裁二审”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所存在的缺陷日益明显,特别表现在仲裁和诉讼程序当中。对此,本文建议引入劳动争议“双轨制”处理方式,将这种处理程序改造为适合中国国情的“裁审分立、各自终局”。“裁”、“审”应具体分工,并建立监督关系。仲裁分为约定仲裁和强制仲裁两类,大部分案件在约定仲裁下可仲裁终局,对涉及公共利益的进入到诉讼程序的强制仲裁案件,法院也只审理程序问题,以此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13.
北京奥运会法制危机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给国人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开始对包括体育纠纷救济机制在内的“体育法治”进行清醒的反思。由于奥运会过分依赖国际体育仲裁院的纠纷救济机制,国际奥委会甚至将国际体育仲裁院指定为唯一的体育性纠纷解决机构。这种制度安排必然与中国包括《仲裁法》在内的立法所营造的纠纷救济体制造成冲击。如何协调中国立法与奥运会解纷机制中的仲裁合意性、体育纠纷的可仲裁性、临时措施和保全措施、仲裁裁决国籍以及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问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面临的,也是必须依法消解的法制危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体育运动的商业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体育争端越来越多,体育仲裁逐渐成为一种解决体育争端的主要方式。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我国体育仲裁与《仲裁法》中的一般仲裁进行了系统分析比较,试图结合法律精神与体育特性,对《体育法》有关体育仲裁规定进行研究,以期统一认识,尽快建立公正高效的体育仲裁机制。  相似文献   

15.
健康的仲裁环境和有序的仲裁制度是我国多元化解决民事纠纷的机制的重要内容。但因仲裁制度本身的特点和价值取向,使得我国的民商事仲裁暴露出固有的不足与弊端,虚假仲裁就是我国仲裁制度异化的产物。程序上的有效规制,侵权责任的确立和刑法否定评价的确立最终成为"打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研究部门法哲学具有深远意义,探讨行政法哲学实际上就是探讨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探讨行政法发展的基本思想脉络。"政府法治论"是一种具有全面性、开放性、系统性、动态性的行政法哲学思想,与其他行政法哲学流派相比它具有自己的优势,可以成为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的有用的指导思想。政府法治论的核心思想由五句话组成:即政府依法律产生、政府由法律控制、政府依法律治理并为人民服务、政府对法律负责、政府与公民法律地位平等。  相似文献   

17.
依照我国仲裁法重新组建的仲裁委员会,在法律赋予仲裁权范围内解决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经济、道德权益纠纷的市场竞争中,怎样实行现代化管理,如何提升仲裁竞争力,这是当前应当研究的课题。文章论述通过降低经济、道德两个成本,升高社会经济两种效益,强化仲裁员的仲裁能力、仲裁委的管理能力两大能力,使仲裁事业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仲裁是现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方式。纠纷是否具有可仲裁性,是仲裁法理论中的首要问题。能够按照私法意思自治原则进行处分的纠纷,具有可仲裁性;反之,则不具有可仲裁性。  相似文献   

19.
仲裁作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组成部分之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既是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前提要件,也是仲裁机构行使仲裁权的依据。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仲裁第三人”不受当事人仲裁条款的约束,既不能享有仲裁协议所确定的权利,也不必承担参与仲裁程序的义务。但是,在实践中确实有一种声音主张确立“仲裁第三人”制度。本篇文章引述案例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启示:在社会中加强对仲裁制度的宣传,使人们了解这种争端解决方式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也谈鲁迅的"骂人"及"施鲁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鲁之争》的作者,重提1933年鲁迅与施蛰存关于《庄子》和《文选》的争论,以为鲁迅对施蛰存进行“人格攻击”,致使后者受到“极大的伤害”,还说鲁迅有“骂人的习惯”,“骂,是‘鲁粹’之一”等等。论文驳斥了《施鲁之争》作者的种种观点,并回击了其对鲁迅的轻薄、诋毁与辱骂,认为当年“施鲁之争”这一公案,是关乎“五四”开创的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的原则问题,决不是文人之间的“私怨”和毫无意义的“吵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