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宠儿》和《慈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莫里森从女性奴隶母亲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唤起黑人群体正视历史,探索了非裔女性如何更好地确立自身的身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莫里森作品中对待死亡的态度反映了其对黑人群体精神上和生活上需求的关注,显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关怀和生死观。结合作者的成长经历和社会环境,尝试就莫里森的几部代表性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死亡类型和意象进行分析,探究黑人如何完成对个人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探索,从而更清楚地解悟莫里森如何借死亡的书写来再现黑人不堪回首的悲惨历史,重构黑人民族记忆,明晓莫里森主张多元文化融合的思想以及赋予死亡的意义和情感指向,以期为研究与莫里森有相似政治际遇和生活经历的其他美国少数族裔小说家的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历史背景多为美国历史尤其是美国黑人历史,其中的历史主体常常是社会生活中的边缘人物,体现了她的新历史主义创作思想。在《秀拉》中,莫里森将历史与文本相融合,以边缘人物的视角再现了20世纪前后的美国历史,揭开了被主流话语掩盖的黑人历史的面纱,通过戏仿历史来颠覆白人统治阶级的主流话语,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和霸权,并以边缘性创作策略和挑战权力话语的形式建构起黑人的主体身份,体现了莫里森对黑人生存困境及悲惨命运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从四部作品来解读托尼.莫里森种族意识的成熟过程,从而了解黑人在顽强坚持本位文化时的困境以及种种艰辛的尝试。托尼.莫里森是荣获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一贯关注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这一社会主题以及这一特殊群体在黑白两种对立文化冲突中的挣扎过程。  相似文献   

5.
《所罗门之歌》,莫里森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标志着莫里森小说创作由深度到广度的开拓。小说通过叙说奶人飞翔回归黑人文化,找寻到自己真实姓名和融入黑人群体之历程,描写了在种族制度下从黑人对于自己的文明和历史的怀念,展现了美国黑人在被白人霸权文化异化的生存状态下回归黑人文化传统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天堂》再现了一群黑人为了理想之国鲁比镇的建立所遭受的身体及情感创伤。运用创伤理论,分析《天堂》中黑人群体历史记忆中的迁移创伤,揭示现实鲁比的个体创伤和集体创伤,探讨叙事对黑人男女创伤的治疗作用。莫里森的创伤书写既是她肯定黑人民族光荣历史的方式,也是她正视民族自身问题、努力寻找黑人民族前进方向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通过对女主人公秀拉和黑人社区“底层”的描写,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和黑人群体重建种族文化的话题。这一主题的表达有赖于作品中众多象征性意象的运用,着重分析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并发掘莫里森文本的民族寓言特质。  相似文献   

8.
非裔黑人女性在白人种族歧视以及黑人群体内部父权制双重压迫下艰难生活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充分揭示了非裔黑人女性的两难境地,并号召黑人女性应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反思黑人传统文化底蕴,重塑黑人女性自我身份。小说中的"蓝色"意象完美展现了莫里森渴望在打破种族歧视的同时,重新构建女性自我身份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9.
莫里森的短篇小说《宣叙》彰显了性别、种族和身份建构的主题。将语料库及Ant Cone功能检索软件运用于《宣叙》的研究中,可以挖掘黑人女性的成长历程。词频统计数据展示了莫里森通过匠心独运的叙述视角塑造了富有生命力的黑人女性新形象;从小说中提取的关键词和对关键词所进行的语境共现分析证明莫里森所建构的黑人女性的历史记忆跨越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颠覆了基于宏大叙事基础之上而脱离个体真实体验的官方历史,使黑人女性身份在历史的流动中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白人主流文化的环境里建构黑人文化身份是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创作的一大主题。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和书写策略,对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问题进行了睿智的思考。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莫里森创作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发展特点和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所罗门之歌》主要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寻根经历,弘扬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黑人民族文化,提出了正在失落的黑人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是黑人民族精神和民族魂魄之思想。文章主要解析作品中蕴含的黑人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是寻求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托妮.莫里森在其四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坚贞不渝地进行着非裔女性主义书写。她的九部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黑人女性在性别、种族、文化层层罗网之下的历史性的宏大叙事。文章运用黑人女性主义和叙事学理论,以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叙事主题为切入点,从宏观角度分析莫里森九部小说在主题上的叙事关联,在明晰其创作思想的连贯性的同时,分析她对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满了隐喻与象征。在她的众多作品中,人物姓名往往含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该文主要从她小说中的人物姓名着手,分析这些人物姓名在小说背景中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细读《宠儿》,联系作家的家庭和教育背景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莫里森的宗教救赎观。莫里森的思想受到西方基督教和非洲传统宗教的双重影响,他通过《宠儿》指出黑人要想获得救赎,不能被动地等候上帝,而要团结起来面对过去的伤痛,获得精神的解脱。  相似文献   

15.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小说《乐园》中通过对非裔美国人为创建自由家园进行艰难实践的描述,揭示了非裔美国人精神的弱点及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表达了对人类理想家园的渴望。  相似文献   

16.
论金庸小说的女性形象和性别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庸小说在华人世界中的流行和风靡塑造了文坛奇迹,他以现代意识介入女性形象的塑造,笔下出现了一大批鲜活的有生命质感和力度的女性形象。她们表面上有个性解放、人格独立,背叛父权社会主旋律的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男权中心模式观念的影响,叛道与守道的矛盾在金庸的作品中表露无遗,狭隘的男性意识与开放的女性意识形成了其创作面貌的两个对立支点。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善于将美国黑人的现实和神话原型结合在一起来反映黑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本文从原型批评视角探讨莫里森小说主题中神话原型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关注的是女性受压迫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观点,资本主义制度和父权制意识形态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妇女受压迫的多种根源都离不开私有制,而其中经济因素是关键。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明了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德莱塞塑造的嘉莉妹妹在美国文学史上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形象。《嘉莉妹妹》这部小说通过描述女主人公的几次重大人生抉择的故事,探索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男性统治的父权制意识形态给女性所造成的悲剧,揭示出嘉莉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受经济因素决定的,呼吁推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父权制世界观,解放女性,从而体现了作者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宗法,是与宗族紧密联系,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制度和规范体系,兼有政治和法律两重性.它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宗法不仅制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而且影响中国法律制度的演进。由于与中国传统的经济状况.社会层级、政治架构、及人们的文化心理相适应,宗法曾发挥过,且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所罗门之歌》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的心灵成长和获得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证明了小说中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给予了奶娃勇气、力量和启迪,并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进行解读,借助男主人公的成长,使黑人女性的重要历史文化含义得到了深刻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