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课程的一项必修内容,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我们组织编写了云南省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地方教材《劳动技术》,每学期一册,供义务教育阶段3 ̄6年级学生使用。一、《劳动技术》的新编背景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国家指定性的学习领域划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2.
程伟 《天津教育》2023,(10):130-131
<正>当前新课程改革贯彻落实,教育领域逐渐认识到课程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课程评价的“保驾护航”。我国劳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劳动教育课程成为必修课程,小学劳动教育课作为劳动教育的“开端”,需要课程评价的介入。为此,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探索研究,积极构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一、明确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目的(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课程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内教育改革普遍认同的两个观点:一是教师事关重大;二是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教师事关重大”是说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有的课程教学改革,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准确理解,没有革新自己原有教学习惯的牺牲精神,没有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教学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教师在课程改革面前应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超越。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修制度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提出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抵触情绪的主要表现(一)对新课程改革的消极态度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消极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过程等方面有不正确的看法,不能掌握其真正的内涵;二是对课程改革的消极情绪。有调查显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持积极乐观态度,表示支持并主动适应者仅占41.3%。  相似文献   

5.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工程”,对学生培养劳动观念、磨练意志、树立创业精神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劳动与技术”不同于以前的“劳动技术”,一字之差不仅表明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表明了课程内部的“小综合”。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意识中的参加体力劳动就是进行劳动教育,过于关注它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对新课程改革的三点提醒》、《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的基础上,针对“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吗”的不同意见,进一步提出: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软着陆”意为课程改革要“放慢速度,调整方向,确保安全,确保成功”。课程改革要回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准确地理解《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完善《纲要》;课程改革需要引导,不要误导;课程改革需要大家一起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列车驶进了校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教师的参与,课程改革是不可能完全成功的。因此,“教师是新课程的设计者”、“教师是新课程的执行者”、“教师是新课程的推进者”──新一轮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重大的历史使命,教师也必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 走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区,我们发现,在新课程实施中,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课程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评价导向发生了变伦,教师角色发生了变…  相似文献   

8.
查有梁 《教育学报》2007,3(2):16-23
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是指课改的进程要减慢速度,课改的实施要稳步成功。钟启泉教授的一篇对新课程改革的总结性《对话》提出的一系列观点,都不利于课程改革的“软着陆”,是对课程改革的误导。这些误导表现出了西方后现代理论在中国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思潮。新课程改革如何“软着陆”,这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的概念实现了重建。“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是指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所有内容和活动过程。”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老师在学生面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要合理有效的推进新课程改革,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十分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六个年头。课程改革启动之初,广大教师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接受了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对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学科课程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中农村基础教育边缘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但一直以来处于劣势的地位,旨在以“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改非但没能扭转这一局面,反而表现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使农村基础教育陷入新的边缘区。挖掘边缘化的原因并寻求相应的对策以推进新课改在农村地区的良性发展,已成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自从《课标》实施以后,校本课程的开发一直不是特别理想。尝试利用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去深度剖析影响一线体育教师开发的动力问题,并依据该理论提出改变体育教师消极行为的方法,推动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3.
在2011年11月召开的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上,与会者围绕"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这一主题,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生长点,如"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科目课堂教学"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等并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主要表现为服务学生和学校的新理念、资源整合的新策略、凸显施行的新主题和科目整合式微型课程开发的新路向;创新科目课堂教学深化和聚焦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校教育的核心科目上,从而引领人们超越一般性的教学改革论说,进入活生生的各个科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构层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为"优秀教师期待"的新观念,"互惠性院校协作"、"行动学习"、"文化建构"和"课堂问题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学位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20多年来,我国学位制度在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性.突出表现为:内容规定滞后、创新因子不足、结构划分单一、特色不够鲜明.当前,学位制度的改革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尽快颁布实施《学位法》,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由课程开发走向了理解课程,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与地位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课程知识的复制者和传递者;课程的研究者;课程的决策者和开发者.教师已经从一个课程的局外人、中介人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需要从制度、技术、师资等方面不断完善,以切实促进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已成为21世纪全球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新世纪的美术教育既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汇集文化百科,使知识具有广度、深度及综合性的"智能式"素质教育。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美术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本文试从几方面对我国中学美术教育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重建知识概念”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硕 《教育学报》2006,2(1):48-53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知识概念重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坚持能动反映论的正确知识概念;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重建”的“新”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革命”中进行的“概念重建”违反科学认识的规律;“知识概念重建”不是“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缺乏高水平新型小学美术教师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级各类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就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正是基于此种背景下,结合美术学科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和思考教师教育核心课程之一的"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改革,以期真正发挥其在教师教育中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考试可能有负面作用,也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关键在于考试设计的指导思想。考试的形式和命题的取向主宰着教与学的模式。我国著名的考试问题研究专家桂诗春教授就曾指出,题型不变化,考试这把"刀"就"钝化"了,而要使之变得锋利,就要注意经常变换题型。新课程改革实验区高考英语试卷的变化,凸现了对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和表达等较高层次能力的考查;题型的变化为广大教师深入领悟和实践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做出了正面引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十年风雨历程,硕果累累。在取得理想成绩的同时,我们需反思过去改革十年的得与失,寻求课程改革新出路。通过对区域课程改革现象与政策透视,对比分析区域课改的存在性、合理性、可能性和差异性,认为实施区域课程改革是一条可能、必要、合理、恰切的路径。课改政策向区域倾斜,制定区域课改新方案;区域联动互助合作,催生区域课改新理念;校本培训针对区域,彻底解决课改"三课"难等是推进区域性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是整体、持续、有效促进课改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