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一种情境,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交流者的这些不同足以影响甚至改变交流事件的效果。这种交流方式的关键因素是文化以及文化对交流行为的影响,文化决定了信仰、价值观和世界观,决定了使用的语言、非言语行为和与他人的联系方式。地球村的梦想与实现,让跨文化交流研究在冲突中得到发展,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2.
交流的无奈:跨文化网络传播的现实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网络传播是当代人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生存境遇,对人的文化生存带来诸多影响。在这些文化影响中,文化认同危机的加剧、文化冲突的易发性、文化霸权的潜隐性渗透、文化消费主义的普遍性话语构成了网络空间跨文化交流的无奈。这种交流困境的存在可以从全球化的文化影响以及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加以解释。摆脱这种交流的困境,跨文化网络传播也需走向伦理建构。  相似文献   

3.
陈旭东 《浙江档案》2022,(11):47-49
建设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是新时代全省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档案工作在中非文化合作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应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同步开发利用。本文论述档案在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提出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中需要重点打造的档案文化品牌,以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的具体路径,以此来拓展中非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建设的档案服务范围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图书馆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探讨图书馆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图书馆自身的文化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促使图书馆能更好地肩负起推动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公共文化是与民众接触最广泛、最贴近民心的文化类型,公共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在推动文化认同、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明确公共文化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影响与作用机制,是推动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的关键一步。文章运用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半结构性访谈等方法,在转文化传播视角下,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做法、成效与重要贡献。研究表明:文化接近、文化多样与文化间性是公共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关键要素。其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建立海外文化中心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推动海外文化传播阵地布局立体化;提升文化的感召力与吸引力,增强民众参与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可及性;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中国特色服务体系,不断涌现出具有国际引领意义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两岸文化融合,发挥我馆在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两岸图书馆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4月2日,山东省图书馆·台湾文创媒体艺术推广协会合作交流洽谈会在我馆举行。台湾文创媒体艺术推广协会理事长刘盈希、副理事长陈光陆,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交往交流处处长范英杰,山东省文化厅对外文化联络处处长文善常,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李西宁、副馆长吕承睿等出席会议。会上,双方就工作互访、展览交流、学术教育交流、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洽谈,达成了加强合作的意向。特别是对即将举行的首场展览活动的细节问题进行了研讨,基本确定了首场展览的时间、议程等具体内容。双方都表达了深入交流、扩展合作内容的意愿。  相似文献   

7.
梁慧芩 《大观周刊》2012,(31):122-12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着文化多样性,具有不同语言、信仰、习惯、利益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工作,相互交流,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但多样性的文化同样也导致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企业人才环境的复杂化,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因此,了解文化多样性下管理沟通的障碍、以及如何在文化多样性下构建有效的管理沟通技巧,对于当前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全球化背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小林周丽 《视听》2016,(12):120-121
旅游是人际交往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流现象。本文以新疆国际大巴扎为研究文本,通过田野调查、访谈、资料分析等方式收集资料,阐述了新疆国际大巴扎中的跨文化交流对跨文化交流主体、文化本身及民族旅游文化产生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祝丽 《中国出版》2016,(11):69-69
文学交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形态。这种交流超越时空、肤色,超越宗教、信仰、政治,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的文化现象。人类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如文化生命周期、大国崛起规律等,都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找到正确答案。研究包括文学交流在内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分量     
正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火的发现和应用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相比火的发现和应用,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交流传播是又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人类从此摆脱愚昧状态走上文明发达之路。出版联系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在文化的交流传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实现了横向的文化扩展和纵向的文化传承,促进了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融合。出版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编辑的力量,编辑是出版的灵魂。在文化的交流传播中,编辑不仅充当文化的中介,而且参与文化的生产,以其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文化体系的接触及交流,具有开创意义,特别是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不但带来了西方先进文化,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西方,最终成为两大文明交流的最高典范。  相似文献   

12.
唐伟 《今传媒》2012,(12):146-147
文化的发展是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相互交流、不断融合的过程。文化大传统和小传统二者不断交流互动促进了高雅文化内容的多元化,也促使底层文化百姓逐渐接受贵族知识分子的文化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唐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颗闪耀的明星,这得益于发达的精英文化对社会大众文化的熏陶,二者的整合提高了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繁荣程度。  相似文献   

13.
唐伟 《报刊之友》2012,(12):146-147
文化的发展是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相互交流、不断融合的过程。文化大传统和小传统二者不断交流互动促进了高雅文化内容的多元化,也促使底层文化百姓逐渐接受贵族知识分子的文化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唐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颗闪耀的明星,这得益于发达的精英文化对社会大众文化的熏陶,二者的整合提高了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繁荣程度。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我国与俄罗斯在各方面的交流愈发深入,双方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建立了合作发展关系,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面也越来越广。广播电台等媒体作为文化领域交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主要途径,对两国民众友好交流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黑龙江省、吉林省与俄罗斯接壤,是我国对俄交流的主要阵地。因此,本文将以黑龙江广播电台中俄节目交流和吉林广播电视台中俄节目交流为例,探讨广播电台对中俄交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丹 《兰台世界》2014,(6):19-20
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文化体系的接触及交流,具有开创意义,特别是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不但带来了西方先进文化,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西方,最终成为两大文明交流的最高典范。  相似文献   

16.
张启平 《新闻世界》2009,(6):106-107
跨文化传播日趋密切,交流、融合和相互依存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跨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也要倡导文化多样性原则,建立各民族文化问和谐共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宋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与繁盛。本文从宋代中西文化的历史起源、宋代文化对外影响与西方文化的引进等方面进行了历史探究,全面回顾宋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巅峰。  相似文献   

18.
谭必勇 《浙江档案》2003,(11):18-19
在数字时代,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不仅是一种趋势,也是重塑中华文化的绝好契机,是档案部门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与先进文化建设的关系第一,档案信息资源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一方面,档案信息资源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而信息的生产、交流和有效利用都离不开文化因素的作用,要受到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文化发展来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其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手段。而文化传播的实质是信息交流,这种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往往都是以社会的信息通道为基本渠道,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文献为…  相似文献   

19.
人类已经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电子文化正在重构着人类的文化,然而,人类却尚未清醒地意识到:电子文化也正在重构着人类的审美观念。 迄至本世纪,人类文化开始了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的转变。电子文化的载体是画面,这导致了人类文化从间接交流(文字交流)回归直接交流(视听交流)。这又形成了一种以信息为力量核心的文化,其最为突出的成就是文化工业,最为核心的人物是明星,最为重要的心理特征是焦虑感,最为根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手机文化的特性与手机文化的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光富  袁满 《新闻界》2007,(4):107-109
手机文化是社会信息化的结果,它是指以手机为信息和文化传播、交流工具,以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为信息和文化传播、交流的平台,以信息、知识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创新、传播和文化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随着手机的普及使用而形成的一种大众的流动文化生活空间和生活样式。手机文化具有流动性、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跨媒体性等特性,这些特征对手机文化的产业化过程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