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的组织技术经历了知识的传播、创造和应用阶段。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知识的传播、创造和应用活动不再是单独地进行,而是被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大学在应用中生产知识。创业型大学正是在校级层面主观地推动和组织了这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并使其成为大学知识生产的最主要模式,这是创业型大学在组织技术上对传统大学的超越。为了配合这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创业型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变革,脱离传统大学的发展模式。以新兴大学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单一的学校文化和自上而下的公司化经营战略是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征。相形之下,诸如MIT、斯坦福等美国研究型大学不能被认为是创业型大学,而是具有学术创业精神的大学。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传统学科""跨学科""超学科"概念辨析,结合对学科知识生产发展历史研究,将学科知识生产划分为三种模式:传统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三种模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传统学科、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是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基础,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是传统学科、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补充和延伸。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划分既促进不同类型知识生产、创新,又有利于大学更好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更好实现大学使命。  相似文献   

3.
创业型大学崛起已成为"全球现象",沿着非同质路径发展。向创业型大学的努力高度依赖环境、文化,并不适合所有的大学。而特定的高等教育模式与传统潜在地规定了创业变革路径的选择,使创业型大学呈现多元表达形式与路径依赖。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模式演变的视角,切入透视"洪堡"、"拿破仑"、"盎格鲁-撒克逊"三大经典高等教育模式及基于此演化而来的"盎格鲁-美国"模式与传统中的创业型大学演变史,归纳并分析处于持续演化中的"洪堡"-研究创业型、"拿破仑"-教学创业型、"盎格鲁-撒克逊"-教育创业型与"盎格鲁-美国"-研究创业型四种模式的具体表达形式和路径依赖。创业型大学的形成缘于传统与现实的博弈,创业型大学模式的个性表达是基于特有高等教育模式的自我选择,创业型大学生态的形成有赖于模式匹配与协同演化。  相似文献   

4.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跨学科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内蕴着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双重命题,这一双重命题也构成了高校开展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内在逻辑与基本遵循。而在以学科组织为基本结构的大学中开展跨学科教育,尚面临着活跃的跨学科科研与滞后的跨学科教学的分离、跨学科人才旺盛的产业需求侧与迟滞的高校供给侧的脱节。美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组织经验表明,高校需突破传统院系单一封闭的培养模式,通过嵌入多种类型的跨学科学术组织,构建多方主体跨学科协同育人的组织策略,为跨学科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产业界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提供组织基础,培养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跨学科理念滥觞于美国,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的结合与转变不仅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当代科学发展与知识创新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以及整体化的趋势,新的知识生产呈现跨学科性的基本特征。知识贵为整体,过度分化的学科知识消解了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复杂的社会事实与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消解了作为整体的思想活动的能量。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受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与知识创新的驱动而生,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审原有培养"学科守门人"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将跨学科理念融入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通过对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以及组织制度保障进行研究,为其他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新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下半叶,部分美国研究型大学突破大学的传统职能,向为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创业型大学转变。美国创业型大学以发展高科技、孵化新产业为目的,以创新和开放的积极姿态与政府、产业界建立新关系,进而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分析美国创业型大学的内涵、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特征,便于我们了解创业型大学对知识经济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学分类是大学分类评价的前提。大学分类的既有视角主要包括大学职能视角和多元复合视角等。大学是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机构,其职能与知识生产密切相关,其治理模式也受知识生产模式制约。因此,本文提出大学分类评价的新构想,即以知识生产为视角,进而将大学分为以学科知识生产为主的模式1型大学、以跨学科知识生产为主的模式2型大学和以超学科知识生产为主的模式3型大学,并分别构建其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学风浮躁、跟风盛行的今天,穷十年之功锁定"创业型大学"研究主题难能可贵。《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中国模式研究》一书构建了由本体论、实践论和价值论"三维一体"的理论框架;提出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是"学术资本转化"而非"学术资本主义";论证了创业型大学的时代价值主要不是在办学经费的筹措,而是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等等。该书倡导的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实质上正是主张高校的知识生产模式从学科导向、理论导向转向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和跨界合作,亦即从知识生产模式Ⅱ的高度推动大学的转型与发展。这既是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也是中国"双一流"建设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9.
服务是大学历史发展的主题,现代大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服务社会,这也是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学作为智力资本的源泉,服务社会主要通过知识生产方式,知识生产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逻辑起点。古代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生产呈现出整体性发展、学科发展、跨学科和问题解决为中心等特征。大学服务社会的模式随着知识生产变化而变迁,古代社会通过传授知识服务贵族和神,工业社会通过科学研究服务世俗社会,信息社会大学与产业界关系日益密切,展现出合作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8):75-79,74
该课题运用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比较研究法,结合创业型大学的定位目标,针对当前中国大学学术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不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制度性缺陷,吸收国际高水平大学的相关经验,紧扣学科、任务、平台这三个基本要素,探索与创业型大学理念相适应的大学学术运行机制,并完成基于学科、任务、平台的创新型大学学术运行系统的模型构建。研究认为,知识资本化是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而国内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还有诸多制约因素,如"单位化"的组织制度环境抑制大学的创新活力,"个体化"的知识生产方式压缩大学的创新空间,因此,变革的基本方向在于激活大学学术心脏地带。创业型大学学术运行系统包括学术生产系统和学术管理系统两个子系统,它们围绕大学组织的使命分工协作。学校—学院—学科所构成的纵向层级应当成为创业型大学学术运行的基础架构,创业型大学的知识生产主要在研究、教学与社会服务三大横向平台上开展。创业型大学的教学运行应以学校—学院—学科为主线,进行分层管理。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活动是受牵引、有组织的,而不是纯粹自发的,牵引的力量来自于学校的战略意志,学校从战略层面确立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并建立相应的校级跨学科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