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9,(1):23-30
通过文字的研究,结合汉代"强干弱枝"政策,"柔远能迩"应释为"使远人柔弱,使近人刚强",即安抚远方国族,使其柔顺,与中央王朝友好相处;使近处国族强壮,以拱卫中央王朝。西周金文和传世文献对"柔远能迩"的记载存在不同,金文强调统治者的"德"是实现"柔远能迩"的前提。金文和传世文献强调"柔远能迩"政策能够安定各邦,使蛮夷顺服、百姓受惠、周王安定,使神喜悦。在民族大变动的背景下,西周的统治者以"柔远能迩"为中心,结合法律手段和战争手段,对边疆少数民族实施了有效治理,建立起稳固的邦国秩序,对当代中国的边疆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俎侯夭簋>"易在俎王人□又七●"一句,"七"后一字当释为"生",学者或释为"里",不确.无论从铭文字体、铭文内容、同时期分封铭文的格式与内容,还是西周时期"里"的性质等,皆可得到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3.
金文     
正最先印在青铜器上面的字被后人称为金文,也是继甲骨文后字体发展的又一大字体形式。古人们称铜为"金",刻在"金"上面的文字就称为金文。铜器以钟和鼎居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又有人称金文为"吉今文字",《汉语大字典》上说,吉金指鼎彝(古代祭器,上面多刻着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等古器物,古以祭祀为吉礼,故称铜铸之祭器为"吉金"。金  相似文献   

4.
《左传﹒吕氏绝秦》已被选入很多教材,但对其注释率多误解。如"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中的"逮",有的未注,有的释为"自从"义,笔者认为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5.
《邵公谏厉王弭谤》共四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周厉王的暴虐,引起人民纷纷指责,而厉王变本加厉,任意屠杀,严禁舆论,人民敢怒不敢言。文章先以非常简洁的文字刻划了周厉王残暴的嘴脸。“厉王虐,国人谤王。”在西周历史上,周厉王是一个转折点。他对外不断用兵,对内无限度地剥削人民,又采用贵族荣夷公的计  相似文献   

6.
<<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的"旋"字,学界多释为"小便",但这与它所处的语境不相吻合.根据语境分析,此"旋"应释为"转身".  相似文献   

7.
殷商卜辞中有"■周",周公庙遗址龟甲刻辞上有"■繁"。"■"旧释"璞"。"■"、"■"有读"翦"之说,或以为"■周"之"周"为姬姓之周。考察金文以及楚简文献中相关字形,"■"、"■"当释"璞",读为"薄"。"■周"之"周"非为姬姓之周。  相似文献   

8.
金文王是公元7世纪时新罗太子,于唐初来华,他的下落成为韩国历史上的一大疑案。本文依据文献和考古资料,通过金文王来华的背景分析,得出了金文王墓在今湖北京山的初步结论,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晓敏 《现代语文》2014,(4):102-103
正《语文课程标准》为了便于在教材编写中安排汉字教学的设计,和开展对汉字教学的评估,提供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在这个字表收录的3500个汉字中,有38个汉字属于《新华字典》的"王部"。这38个汉字的字义与"王"有关的极少,与"玉"有关的却很多,还有部分与"王、玉"无关。一、与"王"有关的汉字"王",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为(),象一把下砍的大斧之形,上横是斧柄,下边是斧头。本义指"大斧",是刑杀之器,象征权威,故引申为"天子、君主、首领"等义。金文()填实,篆文()线条化,上边两横距  相似文献   

10.
"日"字在史传论赞中具有神圣意味,以"日"领起的言论往往预示着是权威话语。殷墟卜辞中"王日"、"王占日"、"王卜日",金文、《尚书》中"王若日"、"周公若日",《左传》"君子日",《论语》"子日"形成一脉相承的言说传统。这一传统中,"日"的各种言说形式都是具有足够话语权的权威话语。《史记》"太史公日"以"日"字作为论赞的提示语,实是对这一传统的自觉承继。受"君子日"启发,《史记》以"太史公"作为论赞主体,是司马迁在史官传统极其微弱的大一统时代条件下,对曾经拥有相当话语权力的史官传统的回归,希冀从传统中汲取话语力量和批判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