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以中美两国现任领导人的政治演讲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英汉政治语篇中典型的概念隐喻,找出其异同点,并挖掘出两种语言出现概念隐喻差异的深层原因。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在认知中的差异,有助于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同时对政治语篇的翻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余音 《文教资料》2014,(20):33-35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认知机制,在语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概念隐喻是指人类将自己在某一领域(原始域)的经验事实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个相对抽象和复杂的领域(目标域)概念事实或经历的一种认知活动。本文以中美领导人在被访问国高校发表的公共演讲这一特殊但有代表性的政治语篇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选取语料共六篇,总结和归纳中美领导人演讲词在概念隐喻上体现出的相同和不同。  相似文献   

3.
李海波 《快乐阅读》2013,(19):43-44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其研究历史源远流长。而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是隐喻研究中一项重要分支。本文主要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竞选演讲和战争演讲两种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了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劝说功能。作者重点阐述了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中劝说功能的信息简化、情感激发、行动劝说的功用。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认知思维方式。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现任领导人的政治演讲词,总结出英汉政治演说中普遍存在的多种隐喻概念,发现其异同点并挖掘两种语言出现异同隐喻概念的深层原因,进一步论证政治语篇中抽象概念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以乔治·莱考夫的框架理论与概念隐喻为基础,对奥巴马与特朗普两篇关于移民政策的演讲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两篇演讲都针对移民政策,共同使用"国即家"框架,概念隐喻的使用较为不同,潜移默化中构筑不同的家庭框架影响民众认知。奥巴马演讲侧重移民的艰难生活,强调共情与责任,从而构筑"慈父家庭模式"。特朗普侧重非法移民对美国法律秩序与规则的破坏,强调外部威胁,从而构筑"严父家庭模式"。演讲文本层面折射的是美国政治的变化,移民与传统中产阶级白人之间的矛盾激化,美国民众当前对"政治正确"话语关注度的持续走低,以及美国两党两极日渐走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最重要的话题之一。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对语篇连贯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旨在研究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对语篇连贯建构的影响。文章阐释了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理论,以一则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文章为语料,分别论证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如何建构其语篇连贯的,探讨隐喻、转喻和语篇连贯三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视角对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探讨了从源语到目的语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归化映射和映射移植三种主要翻译方法。适当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文读者正确理解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文化内涵,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8.
就职演讲属政治语篇,是美国总统就职典礼重要组成部分。概念隐喻在政治话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可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化为生动有趣的表述。文章对两次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讲进行隐喻分析,首先就Lakoff的隐喻架构理论稍作简介,接着从该理论视角分析和对比两住总统的就职演讲。研究表明,不同的概念隐喻和隐喻架构能够反映并强化各自隐含的价值观;巧妙运用隐喻架构可服务于政治目的;隐喻架构是决定政治演讲接受度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认知模式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知世界的工具。政治演讲是演讲者出于自己政治立场和观点的表达,以期说服公众接受并支持自己观点的形式。隐喻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激发大众情感、引导民众政治倾向的作用。本文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总统就职演说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角度来探讨隐喻在政治演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隐喻的语用功能分类为基础,通过定量定性的方法对中美政治新闻语篇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及其运作机制的异同点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中美政治新闻语篇中隐喻被普遍使用,但是隐喻使用的语用功能频率却不尽相同。美国政治语篇中较喜欢运用隐喻的外显功能,内隐功能明显少于中国政治语篇。两个国家政治语篇中隐喻使用的模糊功能基本一致。在隐喻语用功能的运作机制中,中美政治语篇中也出现了异同点,其中以外显功能的运作机制差异尤为明显。针对上述现象,研究结合隐喻的本质、中西方文化差异、政治的功能等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