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谈看法。一、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能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才能学好。兴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教师可根据数学兴趣的指向性,把兴  相似文献   

2.
民族需要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为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关键是要坚持创新教育 ,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才能适应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那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小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 ,好的问题能诱发思维动机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能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为此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和强烈愿…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要发展,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因此,政治课教学要适应形势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把培养创新能力与培养一般能力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和想象力、辩证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韩红 《成才之路》2013,(12):62-6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一、创设学习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政治课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合作探  相似文献   

5.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创新"。教师创新是一种教育观,要培养创新意识的人才,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创新的目的。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发他们的学  相似文献   

6.
<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就得靠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的希望。我们教师应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从小学抓起。小学科技活动课是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  相似文献   

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完善人才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平台. 一、利用实验引疑导思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化练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在化学教学中创设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创新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好方法.因为青少年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在探究活动中,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就可以激发他们爆发出无穷的探究欲和探究力,并在后来的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育中要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在中学新数学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新课程的鲜明特点和实质所在,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数学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创新中学数学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优化数学解题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0.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并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创新能力开始,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课。本文针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策略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的课堂环境,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吴东国 《教师》2011,(4):59-59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科技突飞猛进的世纪,是知识剧增,技能不断更新的时代。面对着与日俱增的知识量和新技术,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崇尚能力的社会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的灵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助力器,它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将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在学习兴趣的趋动下,学生因此…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多采用归纳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遣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善于引导学生发展兴趣和特长。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新求异,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创新意识;优化学生思维,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他们个性特长;强化数学的应用功能,培养他们创新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未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7.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而创新能力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是可以培养的。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鉴于此,笔者以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想象、实践生活。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今天的素质教育要为知识经济作出人才贡献,要想培养知识经济的人才,我们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静 《考试周刊》2014,(14):105-105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中要顺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中英语课也要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推进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创新和实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愈来愈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创造力的竞争。而高中物理的教学作为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什么是创新能力、广博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高中物理教师要从兴趣入手、要巧妙设疑、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参与到教学中来、展开想象、要在实验中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