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璐玭 《时代教育》2009,(7):213-214
后现代思想大师福柯在其<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揭示了现代社会赖以组织和生存的政治技术--规训,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和规训与惩罚有关的政治、权力等方面的问题.而伴随着现代社会规范化教育的是一系列新的规训手段与惩罚手段.本文将结合福柯<规训与惩罚>中的操练驯顺的肉体的方式及规训的手段两方面的理论来审视现代教育中的规训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从魏老师、魏主任到魏校长、魏局长,魏书生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留下令人惊叹的奇迹:担任语文老师的魏书生创出了在全国被普遍推广的“六步教学法”;担任班主任的魏书生,将班级管理到了无需管理的境地;担任校长的魏书生,在实践中形成了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备受推崇;担任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的魏书生,在他担任局长兼书记的12年里,老百姓的孩子上学享受到了同样的公平优质教育.没有择校费.高中教育质量在辽宁省遥遥领先。  相似文献   

3.
福柯认为规训是对人进行生产、规格化和标准化的权力技术,规训在教育中的普及与泛滥导致教育的规训化,后果是人被异化。福柯的规训理论有助于增强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理解。当前,学校对学生的身体规训承载了太多文化的、社会的意义,学校教育在追求客观性、共同性、规范性,追求效率的同时,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忽视了人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两种规训观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教育实践中的惩罚问题。肯定的规训观将规训当作正面的教育过程,否定的规训观将规训视为负面的教育现象。前者源于康德,认为规训是将"动物性"转化为"人性"的过程;后者源于福柯,认为规训是一种施加于肉体之上的微观权力技术。肯定的规训观视角下的惩罚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而否定的规训观则提醒惩罚权力可能会侵害学生的个人自由。结合这两种规训观以及福柯晚年的规训思想转向,本文提出三点建议:以明文形式规定惩罚权的内容和边界;在惩罚的整个过程中贯穿教育性原则;建立具体透明的惩罚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5.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提出,规训有四种基本方式、三种核心手段和一种机制。四种基本方式是空间分配、活动控制、创生的筹划、力量的编排,这是规训的"微观技术";三种核心手段是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这是规训的"宏观手段";一种机制是全景敞视主义。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规训教育,通过对学习空间、时间的分配与管控,"活动"控制及以"检查""考试"之名落实规训等手段得以体现。规训教育导致教育理想的散失、人的物化及师生关系紧张化等后果。  相似文献   

6.
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独辟蹊径,其规训权力在教育中的蔓延,使得规训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特征。规训教育在学校中的成功运作显然应归功于规训技术的隐性实施。规训教育的内隐化、扩大化及其劣根性注定学校教育要向教化性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7.
系统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结构,在大结构内又有子结构。如果只知道魏书生班级教育操作系统而不知其子系统,对魏书生的班级教育理论必然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8.
田国秀 《中国教师》2008,(17):16-18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教育教学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学校生活中,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师生之间的权力关系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但因为它相对隐蔽,变化不居,往往被人们忽视。“规训”(discipline)是法国思想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使用的概念,用以概括近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管理权力与特殊的权力技术。福柯认为,现代学校是一个典型的规训机构,规训权力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师生关系。本文借助福柯的权力研究视角,解剖现代权力作用下师生关系的一些变化与特点。  相似文献   

9.
福柯通过对18世纪以来学校教育中的规训权力及规训技术的系谱学考察,揭示了学校中规训与惩罚教育的发展历程,指出现代学校是一个典型的规训机构,既规范人的行为,也规训人的精神。规训与惩罚教育在使学校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相应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的基本关系,主要包含教学关系、管理关系、人际关系等。自习课中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管理关系。基于福柯的权力与规训理论审视自习课中的师生关系,发现教师在管理权力运作过程中,有借助教育技术的过度监督、权力话语标签化、监督目的与形式本末倒置、监督分权异化等现象和问题。纠正权力的运作偏差,需要合理借助使用现代技术,助力师生双向交流;警惕权力话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把监督作为手段,让引导成为目的;适当放权,借助规范的力量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