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琦 《教育》2015,(1):6
浦东新区一小学老师发现,学生还没放学,自己上课说的话就进了家长朋友圈。"玄机"是家长给孩子带了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这让教师感觉头上有把利剑。律师称,教师的隐私被侵犯。(2014年12月11日《文汇报》)家长们之所以喜欢类似产品,也是希望对孩子的校内生活多些了解。一些丧失师德的新闻泛滥,也让家长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对于为人父母的忧虑,老师们也应给予理解,反思本职工作,是否给予家长的反馈信息过少,才让家长不信任。然而,虽然家长有权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孩子的在校情况,但却无权监听课堂,教师也有自己的隐私。这种不信任、不尊重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一小学教师发现,学生还没放学,自己上课说的话就进了家长朋友圈.“玄机”是家长给孩子戴了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这让教师感觉头上有把倒悬的利剑. 对此,一些家长还振振有词——只是想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老师的教学方式等,防止孩子在校被“坏老师”或“坏孩子”欺负.虽然家长有权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孩子的在校情况,但却无权监听老师的一言一行,因为老师也有自己的隐私.这种不信任、不尊重,甚至抱着敌对找茬的行为只能让老师产生抗拒心理,伤害老师的尊严,加重老师的心理负担,影响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在孩子进入学校以后,这个“教师”就理所应当地把主要的教育责任让渡给了学校,更多的时候家长只是一学期参加一次家长会,看看学生的成绩单,然后说上几句鼓励或是威胁的话。其实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远不应止于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中,成为教师强有力的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4.
尚巾 《家教指南》2004,(12):38-39
一些家长让孩子“以暴制暴”《家庭导报》报道,记者不久前偶然听到两个七八岁男孩的对话,觉得很惊奇。一个孩子说:“现在学校没人敢欺负我了,谁打我一拳,我就打他两拳。”另一个孩子则说:“要想让别人怕你,自己就要长得壮一些。”让记者更吃惊的是,孩子的这些“以暴制暴”想法竟然是他们家长灌输的。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家长,发现教孩子“以暴制暴”的还真不少。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平时会故意打孩子一下,如果孩子不还手,就教育他说:“不管是谁打你,一定要还手”!一位家长说,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强者,以免在学校被人欺负…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的家长认为,隐私不仅仅是成人的事,对于孩子的隐私,成人社会理应作出尊重和保护。这些“隐私”包括:某些“丢人的毛病”。孩子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和挖苦。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千年,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呼声如浪潮般席卷各地学校,成为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话题。那么,广大家长、教师和学生对此认识如何?笔者对110多所学校、300多名教师、500多名学生、120多名家长进行了谈话、问卷等多种形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减负,认识不一,阻力不小。家长:一半清醒一半醉可以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已越来越成为有识家长的共识,他们强烈要求学校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但在调查中发现,120名家长有90名对学校减负持怀疑或反对态度。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三怕”心理:一怕会降低教学质量,影响孩子升学。受传统思…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岂止如此。可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其地位和重要性非学校教师可取代。家长在孩子面前往往以两种面目出现:一是对孩子实施家教的“老师”;二是本色的人和家长。当家长以“老师”的面目对孩子进行家教时,概而言之就四个字:言传身教。“言传”一则是给孩子指导学习,做老师的助手,或指导孩子专长的发展,其角色和作用相当于家庭教师。二则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做人教育、意志教育等。对没有直接指导孩子学习能力的家长而言,家教主要是后者。许多有见地的家长越来越重视“身教”这种无声的教育的作用。但“身教”关键在于“做”,“做”一时容易,  相似文献   

8.
“叫你家长明天来学校”——这是不少教师以往联系家长的一种常规方式。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让学校、家庭“面对面”地协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家长工作、增加孩子心理压力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每年一到开学,总有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选择一所好的学校。说起来,“择校”几乎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还被社会舆论所认可,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但如果深究起来,我们会发现,热衷于择校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说实话,有能力为孩子选择学校的家长,一  相似文献   

10.
家长之累     
孩子是父母生的,一旦孩子在学校有了问题,就要找家长,正像商品有了问题,就得找生产厂家一样———这是一些教师潜意识中的逻辑。如今的教师,不仅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套,而且在牵住家长方面也有一套。根据笔者的了解,大致有三种方法:一谓“签字法”。作业完成情况,由家长检查后签字;考试考差了,试卷由家长阅后签字;学生逃学,由家长每天送至学校签到。笔者办公室的同仁大多受过为孩子签字之累,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二谓“陪训法”。孩子在学校一犯错,家长往往会被“请”到场,低头含羞陪着孩子受训。客气的教师,只训孩子,家长…  相似文献   

11.
罗志标 《教育》2011,(24):24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者相依为命,相辅相成,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了解家长为了更好交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家长身边生活,家长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经过耳濡目染,孩子都会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或影响。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  相似文献   

12.
张昊 《家教指南》2009,(9):13-14
小孩子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特征、他们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眼中,难道还有“隐私”吗?是的,孩子虽小,却也有不少不能说的“秘密”。家长不但不能随意揭穿孩子的“隐私”,而且应当保护好孩子的小秘密。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常有学生逃学之事发生,特别是初中一年级逃学的孩子比较多。孩子逃学,家长恼火,教师也伤脑筋。有些教师诉苦道:“话说得重了点,学生找不见踪影,教师还得承担责任,真是深不得,浅不得,现在的老师真不好当啊!”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逃学呢?我带着这个疑问与曾有逃学行为的孩子谈过心。有的孩子说上学没有意思,不爱读书;也有很多逃学的孩子是因为老师让请家长而又不敢跟家长讲,到了学校又不好向老师  相似文献   

14.
路上遇到一位家长,他向我诉苦说:“不知孩子出什么事了,今天教师又要我到学校去。我简直成了学校的常客!”类似这样的话.我听过不只一次了。在一所小学里,曾听到一位教师对一个七、八岁的学生说:“去把你的家长找来,找不来,你就别来上学了。”据了解,一个电话到单位,一个通知到家里,或让学生回去找,动辄就把家长叫到学校的现象,确实不少见。  相似文献   

15.
一到广汉市双泉乡石门村小的“课堂开放日”,不管忙闲,家长们都会早早来到学校,同自己的孩子一起听课。很多家长说,‘“课堂开放日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一日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力、学方向。同时,也便于家长与家长,家#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石门村小建立“课堂开放日”制度已有多年,自实施该制度以来,家长的教育意识、法制意识普遍提高,学校人学率、巩固率连年均保持在100%。对于村小收费这一令很多村小教师头痛的难题在石村小也是一件易事,家长节衣缩食也愿把孩子的书杂费攒着,拖…  相似文献   

16.
韩香霞 《生活教育》2009,(11):35-35
家长会是教师和家长相互沟通、共同商讨教育孩子方法的重要途径。不少学校开家长会,或是教师汇报学生在校表现。或是家长述说孩子在家情况。一开家长会,教师、家长在教室里开会,不少学生提心吊胆在教室外“站岗”。或是在家等待家长的“暴风骤雨”。这样的家长会以教师为主角、家长为配角,  相似文献   

17.
学习过程不是单一的因素起作用,良好教育乃是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其中家长的作用何在?一个父亲或母亲,可以做哪些事情来“使我的孩子学得更好”呢?下面是美国“年度教师”、“教师——家长协会”模范工作者和优秀教育科研员在一次座谈会上的肺腑之言。 1.有个好开端。开学后,家长应与老师见见面,谈一谈,最好在学校呆半天,听听课,全面了解一下学校生活。孩子学哪些内容?要求是什么?作业量多大?课外可以配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背景 “撕卷门”事件:2010年1月,各大媒体报道的某校的“撕卷门”事件,学校、教师倍感压力,教师工作畏首畏尾,让人堪忧. 被拍下的“证据”:某日,某学生家长找到校长,出示一张孩子趴在走廊写作业的手机照片.家长说,孩子已多日被停课,原因是作业未做或没做完.家长质疑:走廊上补作业算不算体罚?孩子的课能随便停吗?…… 我们思考:学校教育怎么了?学生作为家与校、生与师的重要“链接”,他们对学校、对教师的了解有多少?学生向家长传递了怎样的信息?他们有怎样的诉求?  相似文献   

19.
真正的爱心     
我小孙女所在的美国学校十分注重保护孩子的隐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其重视程度太令人感动了。她念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学校通知开家长会,我也想跟儿子去见识见识。儿子跟学校电话联系后,老师答复说,欢迎我去学校参观,至于参加家长会,就要征得孙子的同意。我感到很怪,经儿子一番解释,我更感到新鲜。原来,美国学校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家长会不是像中国那样让家长集体听报告,表扬和批评甚至指责都当众公开进行,而是由老师分别和家长单独交谈,孩子表现得好坏优劣,只让家长(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本人知道。这样的家长会,一般一学期进行两次。学校…  相似文献   

20.
杜撰表扬     
袁岚 《家长》2005,(10)
家长最头疼的莫过于被孩子的老师找去谈话了;而对于孩子,在家长去学校和老师谈话之后,恐怕也将面临着一场小小的“灾难”。下午去学校接儿子,发现他一脸的郁闷,问其原因,小家伙吞吞吐吐地回答“:我犯了错误,老师要您到学校来。”原来昨天在学校吃午饭时,有个小男生先跟他说话,人家说话时老师没看见,他说话时却被老师看见了。今天吃午饭时,有个同学的牛奶赠品玩具掉在地上摔得七零八落,他和其他三个小男生忍不住地哈哈大笑,把那位同学气哭了。班主任老师发现后,严厉地说:叫你家长到学校来!”后来数学老师也说要他叫家长到学校来。儿子分析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