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每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都会有打动我们的地方,透过《迁徙的鸟》中与鸟齐飞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透过《海豚湾》中那一抹殷红的海水你看到了什么?透过《舌尖上的中国》天南地北的美食你看到了什么?透过《海路十八里》中那条潮起潮落的滩路你看到了什么?其实无论是哪部纪录片,只要它打动了我们,透过画面我们能看到的皆是真诚,是事件的真诚、纪录的真诚、纪录精神的真诚。一、真诚无关金钱,是使命的必然选择法国导演雅克·贝汉为了拍摄纪录片《迁徙的鸟》,  相似文献   

2.
一个记者或通讯员为广播电台写稿,首先要想到你是要写给人听。广播稿怎样写才能收到应有的宣传效果,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摸准听众心理,知道他们爱听什么,不爱听什么,盼望知道什么,反感什么,写稿时才能有的放矢,写出来容易被人接受。就普遍而言,听众有些什么心理呢?这些心理对于通讯员和记者写稿有些什么相应要求呢?下面,分几点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讯员采访记者,本身就是一件难事.何况你又是《解放军生活》杂志社堂堂的副主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当笔者拨通你的电话时.你一听使哈哈笑了起来:“写我?我有什么好写的?”也许是出乎你的预料吧,当笔者突然闯进你的办公室,面对面向你发起“进攻”时,你仿佛一下子乱了方寸:“真的,我真的没什么好写的,……”  相似文献   

4.
2016年12月15日,纪录片《我只认识你》在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了"年度最佳纪录片"最佳纪录长片"以及"最佳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三项大奖.感谢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对这部纪录片的肯定.评委会主席、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刘效礼将军说:"全世界的男女老少都应认真地看一看《我只认识你》,以应对人类老龄化的到来."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知名导演、制片、编剧柯文思说:"本片抛出了一个已成为全球问题的话题.当我们从越来越长寿的生命中受益时,也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我们的精神状况跟不上身体状况.这种令人心碎的情感旅程进入一种需要密切观察的状态时,教会我们所有的人,要相信坚持和爱的力量,相信夫妻关系可以经得住最艰难的考验."当然更应该感谢的是这部纪录片的两位主人公——我的叔公树锋和叔婆味芳,是他们的爱触动我们想做这部纪录片,是他们的爱成就了这部纪录片,也是他们的爱让更多的人拥有和传播爱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有了钱之后     
看客 《青年记者》2004,(10):56-56
经常听到不少传媒人和准传媒人信誓旦旦地说,给我多少多少万,我能办一份如何如何好的报纸这类豪言壮语,我们实在是发了不少,也听了不少,但假如有一天,你真的有了这些钱,你真能把一份报纸办好吗?恐怕未必。  相似文献   

6.
说起故事,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我们也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神笔马良"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那么故事为什么让人爱看爱听?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有情节,有曲折,能够吸引人,二是有人物,有性格,有喜怒哀乐,能够打动人.  相似文献   

7.
关于纪录片定义“我觉得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方法 ,那就是只要它不是虚构的 ,我们都可以当它是纪录片。”访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在做纪录片的 ,你创作纪录片是出自于一种艺术的直觉吗 ?你所理解的纪录片又是什么样的呢 ?谈 :刚开始 ,对纪录片的内涵是什么 ,是没有认识 ,因为那时没有相关的理论书籍可读 ,没什么片子可看 ,基本上是说凭直觉创作。我拍纪录片受吴文光的影响比较大 ,1990年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工作。他 1988年的时候来北京 ,当时在中央台海外中心拍一个系列片《中国人》。我觉得这也是第一次有人开始关注个体 ,关注平…  相似文献   

8.
《新闻世界》2005,(6):65-65
最近和一个女友在MSN上聊天.聊到有关女人爱物质的问题。她说女人还是实在一点好.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消费.不要老想着什么物质。虽说,对于她所说的观点.我是赞同的,不可能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去做透支消费。但其实做个物质女人.又有什么不好?这个社会本来就是物质的明社会。若是女人什么都不想要。这个社会才是没发展的社会了。女友马上微笑着反驳,看来你得找个有钱的老公才能应付得了你这种观念。  相似文献   

9.
我听过一则故事: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闹钟被放到两只旧闹钟的中间。两只闹钟"滴答""滴答"一秒一秒地走着。其中一只旧闹钟对小闹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我有些担心,你走完3个3200万次以后,恐怕会吃不消。"小闹钟一听立刻就晕了,"天哪!3200万次。"小闹钟吃惊地说:"让我做这么大的事?我办不到,真的办不到。"另一只旧闹钟说:"别听他胡说,不用害怕,你只要每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的婚期不能再推了,你说不准,就听我的好吗?""你就不能再等等吗?春运期间我们班组实在抽不出人来顶我的班!""我从秋天等到冬天,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相似文献   

11.
龙游县模环乡姚西塘村有个姚樟林,可以说是十里八乡有点名气的说书人,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射雕英雄传》,一套又一套,说起来让人听了入神。故事尽管多,可他家发生的一个故事,姚樟林从不外传。读者欲知,听我细说。今年2月初的一天晚上,姚樟林一家6口人吃罢晚饭,团团围坐桌边,开起“家庭生活会”。会议议题是:听新上任的当家人——19岁的大儿子姚秀祥宣读“治家纲领。”这真是新鲜事。不曾听说老子健在,儿子当家。你说新鲜不新鲜?  相似文献   

12.
随笔     
爱你直到更年期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是人到了三十岁就该下网了。听他们这么一说,我有点紧张,不知道是不是中央有了什么新的精神,要网虫队伍年轻化?三十而立的事情,也有人跟我提过,但我觉得这跟上网并不矛盾,大丈夫立在四方,我也可以在网上立。搞好了,可以混成IT精英,混得差点,也可以成为著名网虫。 所以我怀疑这里面有什么阴谋。早先老听他们提什么70年代,80年代,再后来,新新人类又出来了,现在又弄这么一说,非要把我们这拨给挤出历史舞台才算完。人  相似文献   

13.
人生最重要的莫过于说一个好故事。或者,演一个好故事。这样的提醒像是我灵魂中无时不在演奏的爵士乐。我想我是注定要吃这一行饭的.也许因为太贪玩,除了写作之外,好像也做了太多的事情,所以朋友总会问我,你还有时间写作吗?  相似文献   

14.
“爱”是什么?是指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真”又是什么?没有虚假,实实在在.我认为付出和回报应该是成比例的,只是比值的大小不同罢了.也就是说你付出12分辛苦,也许只能写出8分的稿子,但你下8分的辛苦,绝不会写出10分的文章来.由此,我悟出一个道理,不是像有人抱怨的那样:记者越来越难当,稿子越来越难写.关键要看你下的功夫够不够,故事选得好不好,讲得精彩不精彩.正所谓爱到深处情自真.  相似文献   

15.
讲故事的魅力说起故事,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我们也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神笔马良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那么故事为什么让人爱看爱听?原因是有情节,有曲折,能够吸引人;有人物,有性格,有喜怒哀乐,能够打动人。  相似文献   

16.
林斌 《采.写.编》2021,(10):144-145
无论是历史文献纪录片还是现实题材纪录片,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讲故事,但讲什么故事、如何讲故事、讲给谁听,这里面却大有学问.本文认为,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审美表征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纪实美方面,通过反映现实生活来表达时代主题.作为城市电视媒体,要积极利用纪录片这个有效载体讲好现实生活中的精彩故事,路径应该是在寻找社会热点内容、采用线性叙事结构的基础上,丰富视听传播符号.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中国人     
在露天咖啡座里,有好的阳光,有好的咖啡,有好的歌.邻座的德国人问:你是日本人吗?我说不是.又问,你是台湾人吗?我说不是,我是中国大陆人.那人点头致意,说很少能够看见大陆人在休闲.我问那么中国大陆人在做什么?他说在中国餐馆里打工.他说中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钱?我说我在中国时,常听到人说德国光头党的事,是不是德国人都是光头党,全民都在复兴纳粹?  相似文献   

18.
刘志明 《今传媒》2004,(6):34-35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把广告做好,是善良的愿望。把广告做好了,是受众的福音。但是,这不是说所有的广告都是好的了,更不是说就没有了坏广告。而实际情况是,好广告总是凤毛麟角,坏广告却是五花八门。模糊性广告:广告是与非好广告,是非鲜明是首要的一条。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不要含糊不清,不该拖泥带水。“我爱拉芳”,“好迪真好”,玩的是单刀直入; “海尔无闪烁彩电”,“不含PPA的感康”,搞的是定向爆破; 一句“新鲜的,美味的”使得娃哈哈果汁型饮料的新概念不胫而走。而它“健康童装”的诉求,显然是要使人们将它以前“吃”的和现在“穿”的进行品牌联想。但是,“健康”的童装怎么说都没有说清楚,即使怎么说也都是一个模糊的说法。这就是广告的一种状况。先是将能讲清楚的一下子讲清楚,例如海尔和感康; 再是将不能讲清楚的干脆不讲,例如拉芳和好迪; 三是怎么讲也不是很清楚,例如娃哈哈童装。而即使是“我爱拉芳”和“好迪真好”这样的话找来无数的明星再说上一万遍,也就是传递了个品牌称谓而“别无所求”。“爱”拉芳的什么?拉芳哪里可“爱”?好迪“好”在哪儿?怎么个好法儿?说,和没说一样; 即使想说,其实也没什么可说。太直白的...  相似文献   

19.
边看边说     
经常听到不少传媒人和准传媒人信誓旦旦地说,给我多少多少万,我能办一份如何如何好的报纸这类豪言壮语,我们实在是发了不少,也听了不少,但假如有一天,你真的有了这些钱,你真能把一份报纸办好吗?恐怕未必。眼下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南京晨报》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生动案例。该报自从5月份在全国大张旗鼓地开价年薪30万招聘人才以来,就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人们对它充满了希望,希望它能成为业内第一个以高薪激励导致成功的媒体。然而,时间过去100多天了,也就是近三分之一年了,在充沛的资金和一群高薪人才的操办之下,该报是不是让人刮目相看了呢?没有,进步不大,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大的改观,这让对此保持高度关注的观察人士深感失望。当初,办不好,说是因为没钱,而今,钱来了,为何还是办不好呢?钱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看来,我们的确是夸大了钱在一份成功媒体的运作中的作用了。最近,业内有识之士提出了传媒业新的竞争将  相似文献   

20.
报纸上前一段有关国家大歌剧院的热闹最近似乎停下来了。不知道是设计方案一直搁置着呢,还是从中又有了什么别的变故,总之让人多少还有些惦记。 我这人不懂歌剧,听美声也没感觉,狭隘一点儿说,帕瓦罗蒂在我这儿,买卖不一定就有“皇后”乐队或是早年的齐秦好。美声嘛,为的就是听了让人舒坦,可帕瓦罗蒂也好,卡拉斯也好,作为一个中国听众,他(她)在我这儿不是随时就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