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静 《神州学人》2004,(1):21-24
陈宁,1980年入南京大学中文系。他刚进大学就在新年联欢会上以一段自编的相声《唱戏》闻名校园。在南大读了一个学期后,陈宁被保送到德国学习西方艺术史。前不久,笔者采访了这位从德国回来探母的陈宁。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贫困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形成的一种综合现象,但其根本诱因却在于制度。在贫困多样化的今天,需要重新认识贫困,以制度遏制和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曾因古老的明饮誉于世,而如今每年却有400万失学儿童,其中绝大多数在我国贫困地区,不仅是儿童,还有物质贫苦而精神富有的乡村教师,还有限于生存的贫困农民,为了他们,我拿起笔写作了一部又一部报告学,为了孩子,为了人民,我走近贫困,反映贫困,是为了呼呈全社会都来关注贫困,战胜贫困,走近贫困,对作家是一笔精神财富,无论作,不是做人。  相似文献   

4.
《新读写》2009,(2):6-6
我们班的副班长,他叫“陈宁”。可别以为带“宁”字的都是女的,我说的这位“陈宁”可是一个男子汉,他有时并不那么“宁”。  相似文献   

5.
《教育》2006,(12):28-28
她是一个独生女,没有阳光雨露,却肩负家庭重担;她是一名贫困生,没有垂头气馁,却微笑坦然跟贫困作斗争11年。“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贫困而不能自拔的心态,可怕的是你没有自强自立的行为!”她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和勤奋的精神,从初中到大学一路克服苦难,过关斩将,在200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在大学期间两次获得特等奖学金,在《中南大学报》上发表文章20多篇。  相似文献   

6.
美国社会贫困问题透视司久岳当前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可称是地球上最富有和最强盛的国家。但在这个人口为2亿多的国家里,却生活着数以千万计的穷人。美国政府早在60年代就向贫困宣战,并在随后的30年中为此花费多达5万亿美元,但贫困现象却依然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7.
尽管世界经济在增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却没有得到改善,贫困已成为整个人类面临的挑战。贫困正威胁着世界的繁荣和稳定。人们对贫困成因和解决也提出了许多看法。“新马尔萨斯派”学者认为贫困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爆炸”带来的,而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主义学派认为造成贫困主要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许多国家以及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经济贫困问题,提出了许多扶贫解困的主张和措施;学术界对经济贫困问题也给予了很多关注,各种论著和研究报告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对于导致经济贫困的重要因素——文化贫困,人们却很少关注并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关于贫困,要说的话太多。我们经常激励贫困学子的,大体都是“贫困是人生的财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类。最近却有一个姑娘的反调在媒体上不胫而走:贫困是一种灾难!贫困对于一个有心向学的孩子,究竟是“财富”还是“灾难”,于是在网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议。我以为,这自然是因人而异,很难一概而论,“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种太过绝对化的评判,我向不以为然。不过,我想说的,却是另外的话题——能否有一条体制性出路,它可能尽量超越个人性情、个人经验,超越各个家庭…  相似文献   

10.
虽然家庭贫困,虽然一天也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他却照样考入了浙江传媒学院——他是学校的节目主持人,师生中的公众人物,因家庭贫困,从未参加过专业培训,居然考上了浙江传媒学院。创造这一奇迹的主人公就是重庆市江津二中高12级(6)班的何善民。最爱播音主持何善民家住重庆江津长江边上的陡石村,家境贫寒。  相似文献   

11.
他是一名曾因家庭困难而申请缓交学费的贫困大学生,为了学发起了“倒爷”,却从中发现了更大的商机,成为校园经济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2.
商业广告教学初探哈尔滨商业学校陈宁近几年来笔者对商业广告的教学做了一些初步探索。一、商业广告创意时的标题选择商业广告的标题是广告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好比一个人的眼睛,“描龙画凤,全在点睛”,如果标题有强大的吸引力,就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产生很好的宣传效...  相似文献   

13.
龙东 《教育与职业》2006,(31):46-46
上大学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学费却让一些贫困生们犯了愁。为此,许多地方政府也想了不少办法,他们的口号是:贫困生入学,“一个也不能少”。  相似文献   

14.
教育贫困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贫困的内涵与经济上的贫困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主要是指个体由于家庭贫困而导致失去受教育机会,或者虽然在接受教育,但却处于非正常状况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贫困有绝对和相对之分,也有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理解。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对教育贫困标准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15.
一位外国老人,没有去安享舒适的生活,却为筹款捐助中国的贫困小学而四处奔波。在平谷县西长峪村,就有一所以他的名字马克*莫斯特尔命名的小学。为此,他六进山村,乡亲们亲切地称他——  相似文献   

16.
情感注入与语文教学陈宁语文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的注入。如何使情感注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呢?我认为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一、情感注入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教师上课应该是富有感情的,这是上好课的前提。有人说,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上应该有“四声...  相似文献   

17.
一、教育贫困概念的发展及其内涵 教育贫困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学或社会学的贫困概念发展而来的。教育贫困是教育学家或社会学家借用“贫困”一词来考量人们接受教育的情况的一个概念,它可以被视为贫困的下位概念,一般也作为贫困的表征之一被广泛使用。由于教育贫困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对教育贫困的研究也成为教育学界的一个热点,但学界对教育贫困的界定是很不清晰的,仍然简单地把教育贫困作为“贫困”的从属概念来使用,所以,对教育贫困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女性参与高等教育将产生较高的社会和个人经济效益,然而贫困学生的现状却严重地制约了这种收益的获得。本分析了女性参与高等教育未来的经济效益。在对高校贫困女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女性获得高回报与现实贫困间存在着矛盾冲突,从而提出了一些有助于解决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贫困决不是单纯用经济收入可以刻画的对象,从本质上讲,贫困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体验和认可,是否存在贫困,取决于主体对这种反映和体验的评价和感觉,当主体对客观产生不满意而感到贫困时,表明他对贫困有了清醒的认识,产生了摆脱贫困的需要,这种贫困状况对他来讲,不是“自愿”的,而是“非自愿”的,这种贫困,可以叫做“非自愿贫困”;相反,可以叫做“自愿贫困”,区分“非自愿贫困”与“自愿贫困”,准确定义“非自愿贫困”,是扶贫工作上一次重要的观念转变和更新,作这样的区分,对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力度,提高扶贫工作针对性,强化扶贫攻坚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报复     
王明的脸红了,嘴微微一动,他多想告诉陈宁,此地有陷阱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