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辛苦的美国人 说到美国,可能不少中国青年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印象”:自由,浪漫。这印象大多受美国影视音乐小说等等文化娱乐形式的影响。我去环球影城和好莱坞明星云集的比华利山参观时,深感电影工业在美国的地位。可以说,在20世纪,美国电影为在世界上传播美国形象立下了汗马功劳,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2.
唐厚梅 《留学生》2010,(8):48-48
刚去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在系里听到风言风语.说是中国留学生只喜欢与中国人做室友。有一次有个教授就在我面前嘀咕:“那英语怎么提高?怎么能了解美国文化?”为了不加强他们的这种印象,我就铁了心找美国人当室友。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党派倾向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形象和中美关系认知的影响,对美国民众进行在线抽样问卷调查,获得2200个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党派倾向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印象评价和中美关系认知有显著影响。党派倾向越保守的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评价越低,越倾向于认为中美两国将趋向疏离和对抗而非交融和合作。  相似文献   

4.
无处藏身     
多年前看美国大片《生死时速》,对其中的一个情节印象深刻:两人在早餐室里聊着昨晚的酒会。年轻的警员说,我喝醉了,一觉醒来就到了早晨。年长者宽厚地表  相似文献   

5.
赵萌 《学习之友》2013,(10):46-48
《北京遇上西雅图》这部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莫过于汤唯说Frank在西雅图的家卖掉,去北京只够买二环边上的俩厕所。汤唯说得没错。沈勇先生一家在北京卖房、在美国买房的经历或许可以更直观地还原这样一个等式。  相似文献   

6.
李家杰 《山东教育》2004,(28):60-60
中美教育传统区别很大杨振宁说:从中国到美国读书的孩子,一般部比美国的同班、同岁的同学根基扎实。可是美国学校的老师、学生,都有同一个印象,就是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原因在于中国训练学生的办法与美国不同,中国学校  相似文献   

7.
我们很多人都是在父母的批评声中长大的。记得小时候妈妈最常说的就是:“你看看谁谁谁家的孩子!”“你怎么又……我都说过多少次啦!”等等,这样的批评声不绝于耳。然而当我在美国教书后,我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父母,让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美国家长和华人家长在听到老师的批评时,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张丽钧 《课外阅读》2013,(13):60-61
<正>美国的麦尔斯教授在中国高校工作很久了,他忧心忡忡地说:"我发现中国大学生在公众场合的一些行为比美国大学生更加‘开放’。"他说,他经常在中国的大学校园内看到情侣们旁若无人地卿卿我我,这种现象,与他来华前对中国年轻人"含蓄、端庄"的印象大相径庭。他认为中国大学生无论是对待爱情的态度,还是表达爱意的方式,都需要更多的严肃和理智。站出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美国匹兹堡  相似文献   

9.
当前,有关美国作文教学的评介文章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众口一辞的是美国作文教学融开放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尤其是论说类作文的命题更多是面向社会,面向人生,让学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宏大题目。而根据笔者近日在网上看到的很多美国作文教学案例,则感觉与我们以前先人为主的印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莫扎特是一位学习的天才,而贝多芬在学习方面给人的印象则是不精明的,其实这是一大误解。美国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分别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智力做过推测,结  相似文献   

11.
西弗吉尼亚州的州府在查理斯顿,在惯常想象中的省城必定是繁华和喧闹的。我们在高速路上奔驰了4个小时,可下车后却发现查理斯顿人烟稀少,那里的古朴幽静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印象中曾在《收获》上读过一部小说,说美国只有两个半城。美国的许多城市如果用高楼的高度来衡  相似文献   

12.
何农 《科技文萃》2005,(3):126-128
一个美国人第一次来到法国,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别人问他对法国的印象.他说,这里男人都打领带,女人都不穿裤子. 其实,他说的是和美国人的轻松、随意风格不同,法国男人在上班期间一律都打领带,哪怕质料不好的领带;而女人一般都穿裙子,哪怕冬天也是一样.特别是正式场合,特别是需要面对客人的行业.  相似文献   

13.
张松 《教育》2012,(10):64
西弗吉尼亚州的州府在查理斯顿,在惯常想象中的省城必定是繁华和喧闹的。我们在高速路上奔驰了4个小时,可下车后却发现查理斯顿的人烟稀少,古朴幽静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印象中曾在一本书读过一部作品,说美国只有两个半城。美国的许多城市如果用高楼的高度来衡量,在中国充其  相似文献   

14.
我在美国读教育学时,听说《素质教育仪在美国》一书得到中国人的称道。为了更加了解美国的“素质教育”,我请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道格拉斯·斯朗。我也跟风用Quality Education来翻译国内提出的“素质教育”,但是教授理解的Quality Education的内涵跟我从国内的特定环境下所理解的Quality Education相去甚远。他说他的印象中还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美国著名作家E.B.怀特所写的《夏洛的网》中的言语引述及人物对话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总结与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相关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各种"说"。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情景喜剧因其剧情贴近生活、语言幽默风趣,在全球的电视剧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老友记》是美国情景喜剧的经典之作,影响非常深远。通过梳理该剧涉及中国主题的情节和分析频繁出现的中国形象,揭示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及其优越感。  相似文献   

17.
要用几千字把在美国上学的事情讲清楚,还真是件不容易的事。说几件印象深的事吧。 头一件,就是中国人看来,美国的学校实在不像个学校。去找学校那天早晨,出租车把我拉到一条街上放下来,司机说:“到了”,我真有点茫然。在周围前前后后走了几个来回,看见了书店,小吃店,银行,理发店,商店,行人匆匆,但就是找不到校门。问一个学生模样的人,他笑笑说:这就是俄勒冈大学呵,你  相似文献   

18.
海归的阿姨     
前些天一位我景仰已久的阿姨从美国回来了,之所以说景仰已久,是因为这位阿姨出国已20多年。多年来她在我的亲戚圈中可以说是赫赫有名,从我读小学起,我就不断地听亲戚们谈到她。在他们的言谈中。这位阿姨给了我这样一个印象,她长得纤瘦、皮肤白、有人缘,近乎完美。  相似文献   

19.
崇拜老师的孩子学习更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崇拜老师的学生学习会更加努力。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托马斯·考特说,"崇拜老师的孩子会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而专注听老师的每句话,这会使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给人的印象,美国是自由的国家,如由香港移民美国的一个人,一下飞机就对前去接他的朋友说:“我觉得这里处处都是自由空气,好像另外投过了胎。”可没过多久,这位新移民就感到处处不适应了,因为在美国,政府有政府的纪律,军队警察有军队警察的纪律,企业界有企业界的纪律,而纪律之严,凡是禾在美国住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