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每期的《新闻知识》上,都能看到“读者·作者·编者”和“评刊员之窗”这两个栏目,我觉得,贵刊这两个栏目办得好,它对于读者、作者和编者均有好处。好处之一,读者的心声能够得到反映。一个刊物办得怎么样,广大读者是最好的裁判。而读者的心声能否得到反映,则取决于编者的编辑思想如何。《新闻知识》的编者存  相似文献   

2.
我是《新闻战线》一名普通青年读者。去年11月17日我想继续办理《新闻战线》直接邮购手续,结果又一次得到了满足。记得前年冬,我在一份地方报上看到,人民日报社主办一份在全国发行的《新闻战线》月刊。当时我正参加西北新闻刊院学习,特别想订上这份刊物,可到邮局没订上(读者在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刊。——编者注)。由于求知心切,我便给人民日报总编室写了封信,他们通知我将款汇到报社发行处期刊科,结果我订到了。我很珍爱这份刊物,其中许多文章和栏目,如《采访札记》《读者论坛》《地市  相似文献   

3.
报刊是办给读者看的,无疑,办刊应有读者意识。为读者想得周到,是检验刊物读者意识强不强的重要标志。 手头订阅的刊物不下几十种,但我以为《词刊》杂志为读者想得是比较周到的。一是生僻字为读者注音释义。比如《中国古代女词家系列——百里傒妻》一文,有4个生僻字都分别注音并加了解释。这  相似文献   

4.
新华日报主办、今年元旦创刊的《扬子晚报》,在筹办时,就把晚报置于读者之中,拜读者为师,广泛征求读者意见。新华日报去年10月25日、27日,在头版和第四版以《怎样把〈扬子晚报〉办得大家爱看》为题,发表《致读者》,动员大家参加“假如我办《扬子晚报》”的讨论,请广大读者为办好这张晚报出谋划策。《致读者》与读者见面后,就如同磁铁一  相似文献   

5.
《读书》自1983年第4期起辟有“主编话旧”一栏。忝为编辑之列,每每读到这类文字,总是倍感亲切。 1983年第10期上,该栏刊有诗人卞之琳的《星水微茫忆<水星>》一文。文中,作者回忆了当年他和斩以同志一起负责编辑《文学季刊》和《水星》的情况。在他东渡日本后,实际上只剩下靳以一人,不但这大小两个刊物办得有声有色,而且斩以同志居然在编刊之余还能照常从事文学创作。掩卷遐思,我不仅为出版界的老前辈由于学识渊博而表现出来的工作效率而折服,更  相似文献   

6.
一个刊物,办得是否成功,不在堆砌着华丽词藻的“办刊宣雷”,而在于这个刊物是否和着时代的脉膊,按照读者的需求,真心实意地向人们捧献出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这种看法,在我认真地读了今年的《湘图通讯》之后,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了。我不讳言,我是比较喜欢《湘图通讯》的。  相似文献   

7.
新华日报主办、今年元旦创刊的《扬子晚报》,在筹办时,就把晚报置于读者之中,拜读者为师,广泛征求读者意见。新华日报去年10月25日、27日,在头版和第四版以《怎样把〈扬子晚报〉办得大家爱看》为题,发表《致读者》,动员大家参加“假如我办《扬子晚报》”的讨论,请广大读者为办好这张晚报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8.
我是《新闻战线》一名普通青年读者。去年11月17日我想继续办理《新闻战线》直接邮购手续,结果又一次得到了满足。记得前年冬,我在一份地方报上看到,人民日报社主办一份在全国发行的《新闻战线》月刊。当时我正参加西北新闻刊院学习,特别想订上  相似文献   

9.
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评《科技与出版》杂志人民卫生出版社副社长、编审郭有声一个刊物办得好坏,最有发言权的是读者。“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这句话是在一次座谈会上,读者对《科技与出版》杂志的评价。笔者与该杂志结缘已10余年,细细品味读者的这句话,深感...  相似文献   

10.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伴着2004年初春的脚步,我们迎来了《浙江档案》创刊300期纪念日。作为《浙江档案》多年的读者和作者,在此表达三个方面的感想。一是祝贺。从1978年7月创刊至今,《浙江档案》已经历了近26个年头。在这二十几个寒暑春秋里,它由一本默默无闻的简报、内部刊物成长为国内知名的档案刊物。这可以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档案学核心刊物排序中得到印证。它在1992年第一版15种档案学核心刊物中排名第10,在1996年第二版12种档案学核心刊物中排名第5,而在2000年第三版13种档案学核心刊物中排名第4。可以说,经过26年的磨砺和300…  相似文献   

11.
为读者想周到杨东鲁报刊是办给读者看的,办刊应有读者意识。为读者想周到,是检验刊物读者意识强不强的重要标志。手头订阅的刊物不下几十种,我以为《词刊》为读者想得是比较周到的。《词刊》值得肯定和学习的至少有三点:一是生僻字为读者注音释义。比如1996年第4...  相似文献   

12.
2004年9月,《读者》(原创版)创刊号成功问世。《读者》杂志社目前主要编辑出版有《读者》(半月刊)、《读者》(乡村版)、《读者欣赏》、《读者》(盲文版)、《读者》(维吾尔文版)等系列杂志。作为《读者》杂志品牌新的延伸,《读者》(原创版)首期发行68万册并实现赢利,目前已经出版发行6期,期平均发行量为60万册。巨大的发行量和先进的运作理念引起期刊界震动。目前,国内多家有实力和资金的品牌杂志纷纷利用自己成功的运作模式,在全新的领域进行复制,发展系列刊物,但发行量、  相似文献   

13.
云弓 《今传媒》2004,(6):9-10
没有轰轰烈烈地造势,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读者》原创版于今年九月悄然面世。直至九月下旬,仍然有很多撰稿人不知道有这份杂志,在“中国文友论坛”上甚至有人对此将信将疑,不过这回《读者》是真的推出了原创版,而且质量一流。作为中国期刊界的龙头老大,作为一本靠文摘起家的杂志,为何在此时反其道而行之,推出自己的原创版?是文摘版的《读者》面临困境而欲图变招,还是一时心血来潮想来个“试应手”?分析《读者》杂志这几年的表现不难看出,《读者》推出原创版不仅是形势所迫,同时也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战略举动。大浪淘沙,《读者》面临四面楚歌与《读者》最辉煌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今天的《读者》所处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者》不但面临读者口味的变化,而且同时更面临越来越多同类刊物的竞争。面对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一味的风花雪月还能坚持多久?精英化的办刊方针还能在多大程度上迎合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读者》还能走多远?君不见,当初有几家颇为流行的杂志现在不早已没落了吗?虽然目前《读者》仍然是刊物中的领先者,但他所面临的困难用危机四伏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首先,读者面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上个世纪末《读者》面对的几乎是一致的好评,由于其理念先进...  相似文献   

14.
在翻阅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时,一篇题为《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原载《中国田回报》1997沃4目11日)的杂文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这篇短文章确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强烈的感染力。人民日报社前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笔感染了读者。’我一直惊讶这样一位并没有研究过任何新闻学的小学教师,何以能把新闻作品中生活——记…  相似文献   

15.
石油物探报社会特刊自1994年10月、11月试刊两期后,于12月份正式出刊,每周一期。其中的第7版《缤纷天地》是一个融思想、知识、趣味性为一体的娱乐性副刊。通过近10个月的实践,我深深感到要办出特色,吸引读者,关键是要在通俗上下功夫。尽管这一办报思想与目前社会上一些报纸所体现出的庸俗倾向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对读者的影响也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贴近生活,吸引读者,京山报社于1992年10月15日正式编辑出版了《京山报·半月版》。经过采编人员的艰苦努力,一年来《半月版》已编辑出版16期,总发行量达17万多份,纯收入达到7万多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增强报纸商品意识,把《半月版》推向市场 《京山报·半月版》一创刊,就直接投放市场销售,不参与《京山报》征订,让《半月版》投身市场经济的怀抱,经受市场的检验。 一是注重宣传,吸引读者。我们在《半月版》的销售过程中——开始就注重宣传:每期在一版发“本期要目”,以吸引读者;凡销售《半月版》的摊点,免费提供一块广告牌,每期提供一张写好内容提要的广告。  相似文献   

17.
去年八月间,上海出版局召开了所属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刊物负责人会议,讨论交流一九八一年办刊设想和改进措施。在日益众多刊物的友好竞争中,如何使自己的刊物办得更好,更受读者欢迎,是所有刊物编辑部经常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青年一代》和《科学画报》编辑部负责人在会上谈了他们一九八一年在这方面的打算。这两个发行量已达一百万份左右的刊物,是在面临全国有二十三家同类青年刊物和三十七家同类科普刊物的竞争情况  相似文献   

18.
《深圳特区报》的“家庭”版创办于1994年元月。1998年9月,《深圳特区报》编委会为满足读者的需求,在原有的每周一块“家庭”版(周日出版)的基础上.加多了一块,即每周两块“家庭”版。我接任新“家庭”版的责任编辑。 如何突破原有的“家庭”版的局限,使广大读者获得更新鲜、更强烈的感受?这是我接任新“家庭”版责任编辑后一直努力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在认真地翻阅了《中国妇女报》、《北京青年报》等报纸和一些生活杂志及女性刊物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确立了“专版专题──加强副刊的冲击力”的办版思想。 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19.
评《出版科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些年来,在从事《编辑之友》编辑工作中,我曾陆陆续续地接触到各地编辑出版的出版类专业刊物,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大同小异,是这些刊物给我留下的一个总体上的粗略印象。在这样一种总体印象的背景下,我见到了复刊后的《出版科学》期刊。 可以说,我同样是以专门刊物编辑的挑剔眼光来审视它的。然而我欣喜地发现,复刊后的《出版科  相似文献   

20.
我采写的《让我们重新审视煤炭(上、下篇)》在《人民日报》2004年12月20日和27日分别以两个大半版的篇幅见报后,受到各方广泛好评。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在上篇大样上批示:“这组报道不错。”文章见报后,在业内,可以说几乎是人人传看。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吴吟(主管煤炭)两次给我发来短信:“大作拜读,非常成功,说出了发改委想说而不好说的话”;“又拜读了下篇,非常好。感谢你对煤炭行业的支持。”发改委经济运行局主要领导认为文章有高度,有深度,提出了问题,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近年难得的写煤炭及相关问题的好文章。国家安监局局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