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拿大人诺思罗普·弗莱是“原型批评”学说的重要代表人。他认为:“我需要一种历史的方法来研究文学,但这种研究方法应该是一部真正的文学史,而不只是把文学史比作某种其他的历史。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强烈地感到文学传统中的某些结构因素极为重要,例如常规文类以及反复使用的某些意象或意象群,也就是我最终称之为原型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处于江淮大地的安徽省,境内的凤阳花鼓和黄梅戏艺术分别受淮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浸润,形成了各自的文化艺术特征。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对它们的发展历史、地理环境和政治生态背景进行解析并作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种艺术在起源、流变和当今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独特性。通过研究,对于繁荣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多元生态保护传承机制以及厘清传统艺术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  相似文献   

3.
<洪堡的礼物>中隐喻的"父与子"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对犹太文学传统中"父与子"这一历时性主题的移位运用,以相互替身的共时性观点显示出人类本体的矛盾特征,揭示出生命自身的悖逆-整合属性,并藉助于这种对立要素的关系设置对美国社会文化进行了富于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依据马克思的历史进化论、马克斯·韦伯的社会文化理论和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以民初文学本位观和钱穆、余英时等人的"内在理路"研究方法考察民初大型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新报》,可以发现民初文学表现出凸显文学"小传统"的内源性变革特征。从历时性看,民初文学具有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从共时性看,民初文学的结构形态表现为新旧文学体系的融合体。就小说而言,其历史演进使小说文体从"小传统"变为"大传统",而与"五四"新文学这个"大传统"相比,以通俗小说为主体的民初小说仍然是"小传统"。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是一种将历史文本化,用文化阐释的方式解读历史的理论,它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由实在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是由话语符号构成的文本和贯穿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因而对其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历史文化主义"。相对于原来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历史主义而言,它将一种对于文学而言的外在性历史视角,转化为文化场域内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历史文本化,历史首先被视为一种文本的建构而非客观的存在,动摇了历史叙述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语言透明性,使外在性的历史以"文本—文化"的方式转化成了内在性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将形式方法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将原有的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跨文体互文",新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方法的纯内在性。这种泛文本化的思想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一种文化诗学、历史诗学。但这种文本化的方式依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使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的否定性结构更为显著;其二是使"历史"被抽空了丰富性的内核,成了空洞的概念。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困境也是文学理论尝试以二元对立的共时性结构来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重建一种文本自律性的理论体系这一尝试的最终困境。新历史主义使文学理论走到了"文学之外",却没能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真正地走到"文化之外"、"文本之外",新历史主义者依然没能走出杰姆逊意义上的"语言的牢笼",将一切泛文本化实际上否定了文学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荆楚与巴土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日常生活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主要体现在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其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更有交流互补。荆楚地区社会生活的这种多元性,在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一般而言,内蕴丰富、情况复杂的地区,也正是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极好对象。可以说,全面探讨荆楚与巴土的社会生活传统及其之间的文化关系,实质上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荆楚文化和巴土文化,由此进一步挖掘这些地区的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正是凭借汉字,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才得以传承,绵延不绝。识字正是掌握和运用这种文化的唯一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期是6至12岁,1-2年级的小学生已经进入这一时机。  相似文献   

8.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属于社会结构中的文化范畴,是文化结构中价值观念系统的核心;文化的历史流延,必然形成社会中具有"文化传统"、"文化现态"、"文化未来"三维向度结构的能量系统,信仰正是通过"执掌"文化的这三种向度而制约社会发展.信仰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信仰对社会发展的阻滞,信仰对社会发展的成果巩固,信仰对社会发展的理想牵导.  相似文献   

9.
(一)加拿大人诺思罗普·弗莱是原型批评学说的重要代表人。他认为:我需要一种历史的方法来研究文学,但这种研究方法应该是一部真正的文学史,而不只是把文学史比作某种其他的历史。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强烈地  相似文献   

10.
比较史学方法是一种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依照一定的规则,对各种历史现象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比较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中外历史学家运用该方法从事历史研究的大量例证,阐述了比较史学方法对各种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演绎、对比研究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以及运用这一方法所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德里克·沃尔科特诗学中的传统观是对T. S.艾略特以欧美为中心的传统观的转换,艾略特的传统观建立在欧美文化传统优于其他文化传统的观点之上,所以未涉及文化碰撞中如何与处于劣势一方的文化交互问题。沃尔科特的传统观正是针对文化交互中被殖民者如何应对殖民文化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沃尔科特的传统观、其传统观中的时间和历史的概念、沃尔科特自身分裂的文化身份以及在创作中对西方传统的挪用与颠覆,表明沃尔科特是在对于历史和传统的不同质疑中探索一条可行之路,这对其他被殖民者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2.
延安文艺作为20世纪中国大众文艺最典型的实践形态,秉承五四文化运动逻辑,显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同时,延安文艺在接纳西式“歌剧”的形态重构中,不断进行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文艺生产。延安歌剧是延安文艺运动高潮的文化艺术形态,由西方引入到不断本土化的嬗变过程,也正是延安文艺自身不断发展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缩影。延安文艺不仅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策指导,还受到多重话语碰撞融合的影响,具有多质的特点。延安歌剧以现代的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接壤,不断进行嬗变发展,体现了延安文艺在多重因素下促成的“历史多质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词汇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全民性、社团性、动态性和共时性。根据稳定度和普遍度的差异,词汇可以分为基本层、常用层、局域层和边缘层。在历史语言研究,特别是历史词汇研究中,经常出现方言、口语、白话、俗语等概念,这是几个从不同方面划分、相互重合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它们都具有社团性,并与局域层相关。我们应该将这种对词汇的新认识与词汇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是对人类生活、思想、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反映,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文学在文化这一大背景中寻找自己的机遇与挑战,更努力在文化的变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文化在文学的发展中得以滋养和积淀,更在文学的创作中得以表述和体现。这种相互的作用关系,就使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了多维的文化价值。首先,从文学的视角看当代文化的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格局;其次,从当代文学的基本形态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选择及价值取向;最后,在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中,探讨其隐藏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既表现为对自己祖国语言文化、历史传统、锦绣河山的热爱,更表现为对自己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切,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甘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产生在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之上又反过来给予政治经济文化以重大影响的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民族,在这个悠久的历史长流中,中华民族不但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更替,同时也有过兴衰强弱的变化,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正是在这种悠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优秀和具有感染力,是因为它经受了数千年的历史创造和演变,才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从根本上来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底蕴。不论是什么时期,都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作为重点任务,作为一名教师,更加要把这种精神传授给孩子们。本文就分析了该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便于帮助他们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把李贽与王阳明置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新变的历史中进行了考察 ,对二人的思想特质和区别 ,他们在传统文化思想新变中的作用 ,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 ,李贽比王阳明更具近代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民主色彩。如若说王阳明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新变的启蒙思想的先导 ,李贽就是这一启蒙思想的代表与旗帜。正是在李贽思想影响下 ,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想潮流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新变。  相似文献   

18.
东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因南北政治军事上的对峙而被割裂为南北两派,南方和北方的经学、史学和艺术在治学方法和风格上各自形成差异。但这种差异是暂时的,传统文化的兼融并包性逼使这种差异走向交流,而南北双方“遣使聘问”和“互市”的开展又促进了这种交流。由于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中外文化相互渗透的高潮期,因此,南北经学、史学和艺术的交流不独改变了南北文风,而且为隋以后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英汉隐喻进行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其文化特征具有民族性。它的本源是思维,基础则是联想和相似,认知客体和思维产生互动正是其意义所在,它属于文化行为。英汉民族各自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历史故事、寓言以及思维方式等,都会影响这种文化行为,使之民族特性更加鲜明,蕴含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20.
现在,正是中国需要"重建自我认识"的时代?近日,葛兆光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揭幕典礼的院长致辞中说:"关于中国洚统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的研究,在某种意识上,不仅是一种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寻求自我认识。而寻求自我认识,正需要对传统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基础上,重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现在,正是中国需要重建自我认识的时代。"在当今这个资讯多于知识、流行胜于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