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关于校本管理 1.校本管理概述 “校本管理”是指学校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校本管理亦被称为“学校现场管理”、“学校范围为本的管理”、“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分权管理”、“校本财务预算”、“学校改进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分权”、“参与决策”等,称谓繁多,但从中可以明晰校本管理的核心——“分权”,即“权责下移”。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校本管理 1.校本管理概述 “校本管理”,是指学校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校本管理亦被称为“学校现场管理”、“学校范围为本的管理”、“以学校为中心的管理”、“分权管理”、“校本财务预算”、“学校改进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分权”、“参与决策”等,称谓繁多,但从中可以明晰校本管理的核心——“分权”,即“权责下移”。  相似文献   

3.
在古汉语中,“管理”是一个合成词。“管”,锁匙也,引申义为控制;“理”,治玉也,引申义为协调。这两个字的引申义组合起来就构成了“管理”的两个职能:控制与协调。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管”即控制,旨在约束行为、形成规范,它依靠的是权力、制度等刚性力量;“理”即协调,旨在理顺关系,形成合力,它依靠的是讲道理、动感情等柔性力量。两种力量一刚一柔、一张一弛,组成“管理”的双翼,通过整合,构成“管理”中的动态平衡机制,从而推动学校管理工作在对立统一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校本管理”?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香港中文大学郑燕祥教授认为:“‘校本管理’,指学校的管理工作是根据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而制定的,所以,学校的成员(包括校董、校监、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责任承担,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他们运用资源解决面对的问题及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在这段表述中,“本身”、“自主权”和“责任承担”十分关键,它清楚地表明,校本管理呼唤着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人场。  相似文献   

5.
当前,许多学校迎合家长,“师因分贵”;也有许多管理看重的是教师的“硬件”装备,只要你高学历、懂科研、有特长,你就是“好”老师。然而,仅把“高分”、“硬件”标准作为评判新世纪“良师”的标尺,未免有失偏颇。难怪“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体罚现象屡禁不绝。  相似文献   

6.
我校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区域性学校改革研究”的试验学校,开展了以“绿色成长计划”为课题的学校改革研究。“学习研究型学校组织建构”是该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与现行的管理模式带来了冲突,引起了深刻的反思,对学校管理改革未来的发展方面有了一些新思路,在此谈谈我的想法。一、原来的管理思路:规范管理我校在实施“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体现了五方面的特点。1.制度建立和健全的系列性。教师管理方面有:实施与运行了“目标导向、内部激励、质量监控、信息沟通、全员培训”五大机制…  相似文献   

7.
浅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老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这里,老子无疑是把人放在了与“道”、“天”、“地”同等的地位。我们把老子的“域中有四大”的恩想联系到管理这个域中也有“道”、“天”、“地”、”人”四大。  相似文献   

8.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中国宋代教育家的朱熹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纵观各行业各方面成功的管理经验,大多离不开“精”、“细”两个字。农业讲“精耕细作”,生活讲“精打细算”,治政讲“精兵简政”,管理讲“精益求精”。学校的对象是人,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所以学校管理更需突出精细化的一面。而学校教育工作管理中,应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精细化的德育工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所谓“人和”,系指民心所向,上下团结。一所学校,如果领导班子成员间不团结,教职工间将会矛盾重重,工作将无法开展,只有调整。如果领导治校有方,同志间同心同德,班子成员间协调一致,就会使学校发生积极变化。两者管理结果迥然不同,究其原因,前者“失道”,后者“人和”学校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人和”是至关重要的。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不占“人和”就会四分五裂。同样,一个学校如果不占有“人和”,也不会出现新格局。学校领导天天和师生打交道,不研究“人和”,就无法探索学校管理的路子。一、学校管理“人和”…  相似文献   

10.
对学校管理人本观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校长在谈到学校管理时,都习惯于说自己学校周密的组织管理、规范的制度管理和“科学”的量化管理,强调学校规章制度如何“完善和严密”,如何“无懈可击”。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却很少介绍如何研究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如何研究信息化时代、社会大环境给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所带来  相似文献   

11.
艺术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经常会精心留出一些“空白”,这就是“留白”艺术。比如“断臂的维纳斯”留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思想者”带给了人们无尽的想像。可见,这种“空白”并不是空而无物,而是相对于物象的“实”所呈现出的艺术的“虚”。它是一种空灵,一种虚中求实,一种虚与实的和谐统一。因此,好的“留白”常常会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梁锦茂 《广西教育》2006,(7B):81-81
应该肯定,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或者学校对员工的管理,以单一的智商(IQ)因素作为关注和考量(或称作“控制论”、“系统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接受的,为历史的发展和推动曾经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但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IQ”论这种单一的考量管理模式已经失去了它以往的魅力,取而代之的将是“EQ”论的“人本”为先与“IQ”论的兼容管理。只有这样,老企业、老学校才能焕发青春;新企业、新学校才能抗得住颠覆,越战越勇。那如何“为先”?如何“兼容”?作为管理的实践,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尝试:  相似文献   

13.
充分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是学校管理的价值所在,而教师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管理之一,其极致便是对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想在教师管理中收到最佳的效能,就必须不断地转变管理理念,从传统的“事本管理”、“权本管理”和“校本管理”转向“人本管理”。生涯管理理论向我们展现出了真正意义的人本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高校管理应树立以“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具有本质性区别。“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高校管理,应以依法管理、柔性管理、权变管理等为其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以“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新体制,可带动全校教学、科研、产业、后勤服务以及人事制度的全面改革,能在短期内较大幅度地提高办学效益。一、“四条线”财务管理体制模式简介“四条线”财务管理体制是根据高等学校各部门的...  相似文献   

16.
每个校长都懂得:高质量的教育来自高素质的教师。打造一支尚德精教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然而,在用什么方法造就这样一支队伍的问题上,一些校长的做法却令人不敢苟同,其结果也事与愿违。有的校长在所谓“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旗号下,用纪律去“管”教师,用制度去“卡”教师,用数字去“量”教师。这种“在教育管理中无视诚信、和谐、合作精神和氛围,通过简单套用监视、鉴别、筛选、打分、排序、淘汰等企业竞争和产品筛选原理,在短时间有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从长远看,却因无视和践踏人的基本权益、尊严和精神追求而严重挫伤和侮辱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甚至导致不可逆转的生灵摧毁,更不可能调动个体智慧、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与改革的今天,人本管理思想逐渐凸显。然而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却仍然是满脑子的“权力”思想、“管人”思想,忽视教师的劳动特点、心理特征以及作为人的适当合理的需要。在他们眼中教师应该是无私奉献的圣杰,是“燃烧的蜡烛”,是“学生成长的铺路石”。多年来形成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中,  相似文献   

18.
管理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和直接产物。管理的任务,首先是制定制度,然后由管理者抓制度的落实,以此来控制被管理者的工作进程,检验其工作质量,从而实现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的职能。这即为“管”。其次是“理”。“理”则要求管理者在“管”的过程中,根据遇到的实际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工作程序的顺畅运行;要及时采集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不断修订原有制度中制约工作运行的条款,并对被管理者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以保证计划工作完成的质量,从而实现管理的协调、指导的职能。由于“管”和“理”的内涵不同,“管理”本身就…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管理中,“法”可以具体为各种管理制度,而“德”可以理懈为人文内涵,在“依法”还是“以德”的管理实践中,出现两种典型的倾向:一种是借鉴企业量化管理机制,相信制度高于一切并能解决一切,追求绝对量化的制度管理;另一种是泛化理解人文管理,事事讲情面、处处讲和睦,追求一团和气的人情管理。显然,它们都存在片面性,那么该如何把握校园管理中的“法”与“德”,正确理解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法”与“德”不是一对矛盾,而是学校管理中的两个不同侧面,我们需要“法治”,但不能唯“法治”;提倡“人文”。  相似文献   

20.
周俊 《教书育人》2005,(7):54-56
P学校是处于市中心的一所职业学校,前几年经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教学秩序、学生的行为规范良好,学校被评为市行为规范达标学校。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从外界接受的新鲜事物也越来越多,同时职业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较轻,课余时间充足,而P学校周边环境的不理想,各种“室”“厅”“店”“吧”等包围着学校这方净土,再加上学校旁边有学生管理较薄弱的技校,使得午间和放学时,在学校周围各种“室”“厅”“店”“吧”等营业性场所经常可以看到P学校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