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转学了。这回我也着着实实体验了一次当转校生的滋味。早上到了新学校,班里还没人,他们在操场上参加升旗礼。我一个人站在空落落的走廊里,望着眼前完全陌生的校园。花圃中央的喷水池在喷洒水珠,旁边的树静立着。现在这个时候,原来班里的同学也在升旗吧。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站在以前的操场上,风吹得我瑟瑟发抖的情形。然而现在,我又人生地不熟的,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相似文献   

2.
为人师者,既有与孩子们相处的快乐,有看到学生进步的欣慰,但也会有几多失望甚至恼火。上个星期一,就有这样一件事让我心烦,唉,这些旗手们哟。开学升旗仪式已举行了多次,新旗手也训练了十多次,立正、踏步、升旗、敬礼,我比较满意了,没想到了周一升旗时,一位护旗手踏步时居然变得笨手笨脚,还有一位系绳子时手直发颤,怎么也系不好,真把我急坏了。要知道,全校一千多双眼睛注视着哪,事后,孩子们被我严厉地批评了一通。前几天与他们交谈,才知道了原因。当上旗手后他们太激动了,可不,广播中表扬,还有队员为他们戴光荣花、绶带,一紧张就乱套了。后来我又  相似文献   

3.
一以情知教学论为指导的情知教学,十分重视让学生既参与认知性学习,又参与情感性学习,并把它们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中。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刘胡兰》一课中“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那年她才15岁”这句话时,曾出示两个句子: ①那年她15岁。②那年她才15岁。我问学生:“为什么作者要用有‘才’的这个句子?”学生们纷纷发言:“用了‘才’字,说明刘胡兰牺牲时年纪很小,只有15岁”;“刘胡兰那么小就牺牲了,她不怕死,真勇  相似文献   

4.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在升旗时我们也一再要求学生唱国歌,但有些教师却不唱国歌。笔者认为,应该提倡教师在升旗时和学生一起唱国歌,这样做的好处有:1、爱国主义的体现每次唱起激昂雄壮、催人奋进的国歌,任何一名炎黄子孙都会热血沸腾,特别是作为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培育世纪新人的教师,在升旗仪式时和学生一起唱国歌,正是表达对祖国和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热爱。2、为人师表的要求教育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带头做到。试想,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自己却做不到,又能拿什么来说服学生?身教胜于言教,…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在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室的推拉窗、钟表的指针、每周一的升旗……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他们是否认真观察和思考过?对"平移"与"旋转"是否能正确区分?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部分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访谈和测试.  相似文献   

6.
升旗     
这天早晨,要全校升旗,学生必须按要求统一着装,并佩戴校徽,还要进行班级评比,与文明示范班级的评比相结合。我班上总是没有“硬伤”,但评比就是上不去,于是我事前千叮咛万嘱咐,提醒学生一定要按照学校要求办事,可别出什么差错。学生们大多来得比较早,衣着整齐,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我暗自欣慰。这时,却连续走进三个“另类”:都没有穿校服。我很生气,当即像老班主任那样,要求他们回家去换。小Z和小L都有些不好意思,迅速回去了,我知道他们住家都比较远,提醒他们要注意安全。而小D却立在那儿不动,说她的校服昨天洗了,还没干。我没有让步,还是要求她必须回家拿来,衣报是化纤的,甩干就足以应付升旗那几分钟的需要了,况且明知道今天要升旗,就该提前做好准备。她气鼓鼓地走了。升旗的时候,他们三个人都没有参加。之后,小Z  相似文献   

7.
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差,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的?”、“不知道他们整天忙些什么?”……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怎么想,他们的疑难会是什么?他们到底喜欢什么等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老师便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在  相似文献   

8.
一、家长会怎么开 1.我的困惑 当我向学生宣布周四下午召开家长会时,我看到学生一脸的无奈,甚至很多都无动于衷。看来,以往“告状式”、“暴风骤雨式”的家长会,让学生记忆犹新,甚至心有余悸。这次家长会怎么开?我决定把问题抛给学生,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让家长会也来一次民主,体现一点“以生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有关小学生作文和儿童画作品在署名时,除作者之外,还有“指导教师”。谁写的文章,谁画的画,就应当署谁的名字,为何还需“指导教师”?笔者虽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不会写,又不会画,但对于“指导教师”现象却有一种困惑之感。譬如作文,教师发现某位同学写得好,但还存有某些不足,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对儿童画亦然。哪个小学生、哪个儿童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不然他们怎么成材?但若署以“指导教师”,这文章、这画,到底是谁写谁画的,以谁为主?皆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先看这些文章和绘画作品吧。小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以下,…  相似文献   

10.
<正>两个男生在做课间操时因打闹被校长抓个正着,在全校"建设慢园"活动的风口浪尖,这无疑是件不小的事。结果可想而知,两人站在了庄严的升旗台前,接受全体师生的注目礼。当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我们是四年级二班的"时,我班学生发出一片无奈的嘘声。当被告知我班被取消本周流动红旗时,孩子们的无奈之中又多了一份愤怒。我呢?没面子!怎么办?批评,  相似文献   

11.
建议一:让学生做到的事,千万自己先做到 案例:一天早晨,升旗手正在升旗时,五年二班的班主任张老师急匆匆地在校园走过。全体学生疑惑的目光,张老师一点也没觉察到。值周学生干部有想法,反映给大队辅导员,搞得大队辅导员左右为难i只好搪塞了几句,不了了之。事后,学生干部对其他学生解释说:“升旗时只管学生,不管教师。”真是叫人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2.
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 :每一位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不仅有一个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 ,而且还应有一个学习方式如何调适的问题 ,数学学科尤其如此 .但我们却常常听到高中数学老师埋怨 :初中数学内容就那么一点点 ,炒来炒去把学生的大脑都搞僵化了 ,这样的学生到高中一点也不适应 ,叫我们怎么教 ?而家长却一头雾水 :孩子在初中时 ,数学那么优秀 ,到了高中怎么就不行呢 ?教师的直觉与责任感告诉我们 :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而教育界在此方面的研究还不够 ,同时每个学段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的问题 ,如许多高考尖子进入高校后 ,他们的成绩远没有他们早…  相似文献   

13.
有人曾经说过:人之抛弃机会,多于机会抛弃人,难道不是吗?许多人面对一次次的机会,却没有把握住它,而使机会与他们擦肩而过,之后又去服后悔药。 我就有这样的一次经历: 初一后半学期时,轮到我班升国旗了,于是便在班里选出三位同学升旗。幸运的我也成为我班的一名升旗手。 升旗后是要在国旗下讲话的,为此,我们必须预先  相似文献   

14.
他,14岁;她,50岁;他们是师生,确切地说,如今,他们是生死相对的师生。为什么老师视如正常的批评,学生却为之轻生,为什么同一件事情,老师和学生却有大相径庭的看法?是哪一点,刺破了生命的底线? 几滴墨水,一条生命,是什么使这原本毫不相干的二者成为因果?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师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相似文献   

15.
一席对话     
后进学生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他们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们又是怎么变成后进生的?为了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访问了一位后进学生。他是本市××中学高二年级学生,性别:男,年龄:十七岁。下面是我们访问时的对话记录。问:大家都非常关心后进生的进步问题,要帮助他们进步,就要首先了解他们的情  相似文献   

16.
“初二X班有两名男生受到两名女生的邀请在女生宿舍中睡了一夜。”“办事了吗?”“不知道,可能没有。”“哦……”这是早饭后发生在初一办公室的一幕。参与对话的都是老师。在他们看来好像只要不“办事”就没有事。我为他们这样的态度感到难为情。还记得去年我在讲生殖系统一章时,加了一个大标题:光明正大地谈性。学生听得很好。但不久前,一位老师用怪异的眼光看着我问:“你给学生讲生殖器官了?”我说:“是的。”“你怎么好意思?”我说:  相似文献   

17.
施银燕 《福建教育》2005,(4A):37-39
学生们怎么看待课堂出错?他们愿意暴露错误吗?出错后他们的体验是什么?他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己的错误?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教师,作为一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更是因为他们对每一位学生如太阳般的关爱和谆谆教导。我们常常这样责备学生: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家长挣钱供你上学容易吗?别人的作业都能写完,你的作业为什么写不完?你怎么又迟到了?别人能考好,你怎么就考不好?现在不好好学习,明天怎么生存?我以前以为这就是爱。这里面包含了老师们的含辛茹苦和谆谆教诲。但透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和感受到学生内心的痛  相似文献   

19.
“初二X班有两名男生受到两名女生的邀请在女生宿舍中睡了一夜。”“办事了吗?”“不知道,可能没有。”“哦……”这是早饭后发生在初一办公室的一幕。参与对话的都是老师。在他们看来好像只要不“办事”就没有事。我为他们这样的态度感到难为情。还记得去年我在讲生殖系统一章时,加了一个大标题:光明正大地谈性。学生听得很好。但不久前,一位老师用怪异的眼光看着我问:“你给学生讲生殖器官了?”我说:“是的。”“你怎么好意思?”我说:  相似文献   

20.
您还家访吗?家访过程中难免碰到性格脾气不一样的家长,您如何和他们交往?您了解自己学生除了家访还会通过其他哪些有效的途径?有过刻骨铭心的家访故事吗?有没有学生的家长对您的工作不支持或者不理解?您是怎么处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