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2007年高考招生工作刚刚落下帷幕,高考复读的序幕就迫不及待地拉开了,特别是有些学校为了争取生源,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展开了一场生源大战。有统计资料表明,现在复读现象有增无减,三年前还不足10%,近三年来,在突破10%以后,一年比一年高。其实,高考成绩不理想,复读一年以利再战,本也是正常现象。可有的高考生"非名校不读",甚至"非北大和清华不读",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质疑,也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储朝晖 《教育》2009,(6):31-31
火爆背后的根源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有两个复读的高峰。1985年以前复读的比例较大,那时候高考是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大学录取方式比较单一,导致连续复读8年的“朱八届(猪八戒)”大有人在;1986年到1999年出现了“委培生”,考生还可以通过缴纳一定费用上大学,使得复读现象因此减少。在这两个阶段的“复读”,动机主要是想解决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第三阶段是1999年至今,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校招生》2005,(4):47-48
复读,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都是迫不得忆的选择,选择了复读,无奈,无助总是写在每个“高四生”的脸上,面对再搏高考,“高四生”似乎有更多的感慨。我们虽然不希望看到“高四”现象的存在,但是这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当又一年的高考来临,我们来听听“高四生”自己的心声,听听朋友对他们的鼓励,希望所有的考生能从中得到鼓励,以良好的心态和振奋的士所去面对高考。  相似文献   

4.
张小武 《教育》2009,(6):28-29
在教育部三令五申公办高中不.得举办高考复读班的大背景下,显然没有哪个公办高中愿意公开承认和高考复读有干系。“现在提复读的事不合适嘛,你应该高考结束了再来,那时候复读才是个热门话题。”5月6日下午,《教育》旬刊记者在北京海淀区某中学采访时,该校一位负责人如是说。“高考结束了再来”是个推托辞,但这个托辞可以理解。据记者的调查,公办高中“暗渡陈仓”举办高考复读班甚至以“插班生”的方式接收高考复读生的现象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5.
教育瞭望     
《教育》2006,(8):6-6
“复读产业”崛起之忧 高考分数刚刚公布,高考复读又成一大热门。虽然一些教育部门表示不提倡学生盲目复读,但“复读大军”仍然不断壮大。有关人士预测,今年北京复读人数将增至2万人左右,高分复读的考生也会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复读生大量涌现,复读生已成为重要的高考人群,全国高考复读人数已约占当年考生人数15%的比例。复读现象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研究旨在剖析当前愈演愈烈的复读现象,探究复读生群体数量不断上升的深层原因,查找复读生群体所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复读培训机构举办策略和复读行为的“生存空间”,为教育行政领导部门提供适宜的改革思路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7.
1977年高考匆忙恢复,当年超过50%的考生不是应届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高考考生才以应届为主。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复读便逐渐成为一种“气候”,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早在2002年教育部便发布通知叫停公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在江西、海南、广东、福建等省公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已被叫停,但事实上,“复读”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复读生已成为重要的高考人群。  相似文献   

8.
2012年高考,我校一学生的数学得150分,是19年150分制的丰都县唯一的满分.殊不知,去年高考她和其他10名同学刚过二本线,在我班(文科)复读一年,就有10人考上重点,其中2人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人为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1人上重庆大学等.“同贫县”的农村高中的这样生源,出了这好的成绩,被人们誉为“奇迹”.一路走来,深感高考数学成功有路.  相似文献   

9.
2002年我首次参加高考,分数为436分,我觉得我的失败在于未发挥好。于是,我抱着希望参加了复读班。一年来,我时常感到孤独,压力也特别大。2003年高考时,我才考了412分,比第一次低了24分。我真的很想不通,300多天的复读,换来的分数竞然是“倒退”,我是那样努力,为什么高考却总考得不理想?现在我第二次复读了,说实话,我真担心2004年高考会不会考得更差?河南赵宝亮  相似文献   

10.
对高考复读人群,有一种说法很普遍,那就是“高四”,也有的称之为“高中本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王兴忠 《教书育人》2007,(10):22-23
权威数据显示,在全国,选择复读的学生正在增加。近年来,非北大、清华不上的高考落榜生和上线考生复读的越来越多。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取消了高考年龄和婚否的限制,对大学生退学再次高考也不予限制,导致大学生回流复读、再次高考的现象。为此,有人惊呼:复读生正在加剧高考竞争!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07,(26)
所谓"考霸"张非再度被清华录取,关于大学生"回流"参加高考的话题又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据了解,在北京的复读群体中,此类现象并不罕见,而且由于这些考生通常是比较优质的生源,往往还能得到复读机构的垂青和照顾,因此造成了大学生放弃学业再复习参加高考的现象近年来有增无减。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回流"。  相似文献   

13.
麦加 《阳光搜索》2006,(1):16-16
我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年被一所不起眼的学校录取,发誓要去北京读名校的我毫不迟疑地选择了放弃,回到高中复读。第二年高考,我是学校文科班唯一超过重点大学录取线的考生。但我成了班上极少数上录取线的幸运儿中最不幸的一个,我的录取通知单竞来自于一所中专学校。母亲哭着说:“家里再没钱送你复读了。”  相似文献   

14.
复读,这一现象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经常出现,主要是由于考生成绩不理想,为提高成绩所采取的一种方法。但是近年来,这一现象更加普遍了。甚至于许多高分的考生在上线甚至是收到通知单的情况下选择了复读。以往考上大学就被人称为天之骄子,就会心满意足,但是现在却是非名校不上,不喜欢的专业不上。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复读已不再是“争上线”而是“冲名校”了。.  相似文献   

15.
仲文 《教育文汇》2004,(7):13-13
近一两年来,“高考移民”现象以及因“高考移民”而引发的各种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随之而来的高考分数线要不要统一的讨论,也愈来愈热。今年“两会”期间,这个问题曾引起过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少代表和委员认为,高考分数线不统一,甚至相差很大,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不公平。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明确表态,从2008年起,全国所有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复读班问题再次“热”起来。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复读现象便一直相伴随。长期以来,复读作为高中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并未引起人们多大的关注。近年来,尤其是在高校扩招之后,复读生人数快速增长,而且“高分复读”现象也变得较为突出,复读现象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媒体不时刊载有关复读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高考复读,是勇敢者的智慧选择!高考复读,是忠于内心、执著理想的有志者的凤凰涅槃、化茧成蝶般的历炼!复读,非勇者不敢踏上此途,非智慧者不能作出此英明决断!——谨以此文献给令人敬佩的高考复读生一、从补习生到复读生高考成绩无论高低,每年都有一部分同学选择复读,于是人们习惯称这类学生为复读生。  相似文献   

18.
参加过高考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进行复读,大多是考试分数不理想,未能被大学录取,不得已而返校复读。也有许多考生已经被大学录取,却因为所录取的大学并非他的“最爱”,所以宁愿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而返回学校进行复读。这部分学生多是具有“名校情结”,他们的心态都是“不是名牌我不爱”、“咬定名校不放松”。据调查分析,这类学生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自信型。这些考生在自愿复读的学生中占多数,他们一般自小就是成绩优秀,平时各种考试势如破竹,但由于某种原因,却在考场上失利,以微弱劣势被名校拒之门外,他们不委屈求全,非名校不走;…  相似文献   

19.
在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高考复读生,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其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本文以高考复读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复读生的社会支持,关注高考复读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分析得出应从三个不同的阶段给予高考复读生以社会支持:一是高考复读前的决策支持,二是高考复读中的过程支持,三是高考复读后的价值支持。这三种支持无一例外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在心理上给予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20.
高考复读是我国由来已久的现象。近几年,这一现象向着"高分复读"演化并呈逐年升温的趋势,其根源在于高考政策偏差、社会人才观念狭隘、学校利益拉动和考生博弈心理驱使四个方面,为促成"高分复读"向常态回归,应加快我国招生和考试政策改革,提高对高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监管,矫正社会人才观念、考生的职业观以及高中生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