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封建专制两千余年,专制思想不断强化的同时,反专制思想也随之萌芽、发育、成熟。从先秦诸子各家的论述开始萌芽;到董仲舒的“挟天威以令天子”理论将其逐步发展;再到朱熹及黄宗羲,使这一理论起于成熟。尤其黄宗羲批判封建的一家之法,并提出新型“法治”的改革蓝图,对今天的民主法制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宗羲十分重视"法治",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主张,其在批判君主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要求,同时提出了君臣共治、地方分权和学校议政等建立"天下之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20年来法治之法在中国法学中的生长有三个维度。一是价值层面,由于权利视角的引入,导致了向“权利本位”的转向,在法学中完成了权利启蒙;二是在制度层面,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一起,更新了法律规范的结构,“活法”又与法律规范一起,推动了法律制度的升级;三是在谱系层面,由于“地方性知识”的价值发现,一方面通过解构法治的普世性,落实本土资源的想象,预设了法治文化模式的多元性,另一方面建立起民间法的合法性,终结了国家法的垄断从而丰富了法治之法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环境中,文明秩序的重建无疑是儒者致思的焦点。在黄宗羲那里,政治维度的思考构成了秩序重建的中心议题。黄宗羲的思考包含了三个层面:以道德事功为主轴的精神秩序的重建、以天下公义为旨归的法原重构、以混合政体为中心的政制更革。其思想体现了宋明儒学政治思维在数百年时势变迁中保有的相对连续性。同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又使黄宗羲能够以更加透彻的批判眼光提出某些极具突破性的洞见。黄宗羲的思想史地位,正在于以一种批判吸收的双重视角将近世儒家政治思维予以充分展开,从而在儒家传统的同一性、延续性中展现出时代的鲜活感。  相似文献   

5.
书法家在创作中能有“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这种下意识的直觉下的技法境界是由有意识转化而来的 ,还有书家性情、才情与修养的作用。这种妙手偶得实际上常常做到了“无法之法”,二者联系密切。“无法之法”也是从“有法”之中走过来的 ,是积学累功后灵感的悟得 ,其实质就是艺术的创新。“有法”与“无法之法”共同推动了中国书法的前进。要创新既要广泛继承 ,又要善于变法。“入我神”使“古化为我”是走向“无法之法”的重要途径 ,“无意于佳乃佳”之作亦由此求得。  相似文献   

6.
苏轼书法审美追求“适意”与“无法之法”,追求创新,并把深层“意”推向高峰,强调了书法的文化本位。苏轼批判地继承了前人业绩并超越前人的窠臼,是宋尚“意”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而苏轼所追求的书法审美“适意”、对深层“意”的强调,正是当代书坛所欠缺的。当代书坛应在“法”和深层“意”上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7.
“古人智慧之土圭之法”是“综合与实践”新增的主题活动内容。通过学科融合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数”说二十四节气,发现数学规律;品味经典古文,探究土圭之法;制作简易圭表,感受土圭奥妙;课后拓展延伸,理解古人智慧。  相似文献   

8.
历代都有不少学者认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待访”对象是清朝统治者,并据此认为其有失士人气节。其实,黄宗羲于明清鼎革之际,潜心著就《明夷待访录》一书,其目的是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阐明封建帝王制度的弊端,设计出理想的政治制度。黄宗羲在书中自道“如箕子之见访”,其真实意图是要寻找与他志同道合、追求“天下为公”理想的仁人志士。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时所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习称“见知之法”。对“见知之法”的罪名、内涵、制定时间及其历史沿革等,历来持不同看法。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考述,认为“见知之法”是封建吏治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0.
黄宗羲法律思想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时期有先进法律思想的一个代表人物。黄宗羲对明代法律制度的弊病进行了批判,并对理想的法律制度有诸多设想。黄宗羲的法律思想有时代进步性,但也体现了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