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DIS实验)两个方面进行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实验探究。提供活性炭吸附不同气体的相关实验数据,启发学生比较相关因素、分析吸附规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醋酸浓度与其还原电流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为基础,将此关系运用于活性炭对醋酸的吸附,设计出适合于本科教学的循环伏安法测定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吸附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理论,且从饱和吸附量计算所得活性炭比表面积与酸碱滴定法所得结果近似相等。教学实践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固体表面吸附理论和循环伏安法的理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选用市售的2种活性炭纤维样品作为吸附剂,在模拟甲苯废气环境中进行了甲苯吸附实验。结果表明:4.998 8g活性炭纤维1#在甲苯的进气质量浓度为6 079mg/m3时,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40min,甲苯吸附容量为41.85mg/g;1.703 5g活性炭纤维2#在甲苯的进气质量浓度为2 718mg/m3时,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为20min,甲苯吸附容量为30.90mg/g。该实验涉及到实验装置的调校、气相色谱仪的使用和表面吸附理论,而且针对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可作为环境类专业的综合实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以生活固体废弃物制备活性炭及吸附性能测定实验,实验原理简单、操作简便,适合作为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尝试。实践表明,通过对活性炭的碳源选择、制备条件、形貌和吸附性能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实验对象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5.
为加深学生对碳排放、碳中和在化学工程与能源利用领域的理解,设计了一个完全基于生物质资源的活性炭制备与吸附性能探究综合性实验.以生物质热解液替代常规化学品(如磷酸、氢氧化钾或氯化锌等)作为活化剂,以玉米芯或核桃壳为原料制备活性炭,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浸渍时间对活性炭吸附量影响不大,浸渍比对玉米芯基活性炭吸附...  相似文献   

6.
将以核桃壳为原料制备活性炭的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该实验涵盖活性炭的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测试等知识点;重点考察了活化剂种类、活化剂KOH与炭化料质量比及活化时间对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能力的影响。该实验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的培养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活性炭的吸附性,笔者根据温度升高,活性炭的吸附性会减弱,甚至会出现解吸附这一性质,设计了这个实验.该实验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完成,并可以循环进行实验,减少污染.  相似文献   

8.
以笋壳为原料,采用氯化锌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通过正交实验研究各影响因素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ZnCl_2活化笋壳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并从动力学角度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制备活性炭主要影响因素为活化温度,其次是ZnCl_2浓度,活化时间影响最小。制备活性炭的最佳条件是:ZnCl_2浓度为3 mol/L,活化温度控制在400℃,活化时间2 h。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吸附速率控制步骤主要为膜扩散控制。等温吸附曲线与Langmuir型和Freundlich型均拟合较好,吸附过程是优惠吸附。  相似文献   

9.
花生壳活性炭吸附苯酚及对硝基苯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花生壳为原料所制备的活性炭对酚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实验测定了苯酚、对硝基苯酚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两种酚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或Langmuir等温式分析,吸附动力学曲线可用假一级或假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在苯酚与对硝基苯酚的混合溶液中,当活性炭投加量不足时,两种酚之间存在竞争吸附机制,对硝基苯酚的吸附平衡常数大,因而优先吸附,混合酚的总吸附量与总平衡浓度、吸附时间的关系与单一酚溶液中的吸附类似.  相似文献   

10.
以笋壳为原料,采用氯化锌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通过正交实验研究各影响因素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ZnCl2活化笋壳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并从动力学角度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制备活性炭主要影响因素为活化温度,其次是ZnCl2浓度,活化时间影响最小。制备活性炭的最佳条件是:ZnCl2浓度为3 mol/L,活化温度控制在400 ℃,活化时间2 h。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吸附速率控制步骤主要为膜扩散控制。等温吸附曲线与Langmuir型和Freundlich型均拟合较好,吸附过程是优惠吸附。  相似文献   

11.
对活性炭处理含酚废水实验中把溶液褪色现象简单归因为吸附苯酚的做法提出质疑,并通过实验探讨证明活性炭对苯酚、Fe3+等都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进而提出了活性炭处理含酚废水实验的改进方案,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棒棒冰塑料管"的可视性、安全性、易加工等优点,制作出一支活性炭吸附实验演示管,把课堂实验拓展成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常压制备的工艺,制备出菱角壳活性炭,对其进行磷吸附动力学及等温线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过程速率主要由孔隙内扩散控制,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分别较好地描述了菱角壳活性炭对磷的吸附过程和菱角壳活性炭对磷吸附等温曲线,菱角壳活性炭对磷饱和吸附量拟合值达26.67 mg/g,能有效吸附富营养化水体中95%以上的磷,吸附能力良好。菱角壳活性炭作为一种易得、廉价、高效的吸附剂,在合理回收和解决富营养水体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别通过模拟实验舱和实际装修房子,研究了块状竹炭和粒状竹炭、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和活性炭对甲醛吸附性能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粒状竹炭对甲醛的吸附性能大于块状竹炭,归功于粒状竹炭比表面积大,与甲醛的接触面积大,更有利于对甲醛的吸附。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表面含有大量的MnO2,而MnO2对甲醛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因此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比未负载锰氧化物活性炭对甲醛具有更强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5.
活性炭吸附VOC苯系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研究VOC苯系物的浓度、物化性质及气流量对活性炭吸附的影响.为对应不同的条件,采用相应的吸附操作,提高活性炭的利用率,节约能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棒棒冰塑料管”的可视性、安全性、易加工等优点,制作出一支活性炭吸附实验演示管,把课堂实验拓展成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粉末活性炭对β-萘磺酸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298K时,粉末活性炭对β-萘磺酸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其静态饱和附容量可达到115.48 mg/g.粉末活性炭对β-萘磺酸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且属优惠型吸附.吸附过程的ΔG<0,ΔH<0,表明此反应过程是放热自发进行的,温度低于298 K时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反应的发生.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粉末活性炭对β-萘磺酸的吸附过程遵循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8.
以木屑为原料,以ZnCl2为活化剂,在500℃下进行炭化活化处理,制备出超大孔容中孔活性炭。分别使用比表面积测定仪、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超过1 600m2/g,孔体积达到3.0~4.0cm3/g,平均孔径在2.4~9.9nm范围内可控;ZnCl2的作用是创造微孔,而且能扩大微孔、形成中孔,适当增加ZnCl2的用量,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对木屑的造孔和扩孔效应,从而得到超大孔容中孔活性炭。考察了超大孔容活性炭对有机大分子维生素B12的吸附。结果表明,活性炭的孔体积越大,吸附速率越快,吸附量越大,吸附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也越短。该研究也可作为大学物理化学开放性实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物理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使学生深入了解吸附性材料的研究方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操作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活性炭吸附水中酸性红B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酸性红B为对象 ,进行了粒状活性炭对酸性红B吸附扩散过程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对 2 0 0至5 0 0mg·L- 1 浓度的酸性红B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 ,吸附反应速率主要受酸性红B往活性炭表面的迁移速度的影响 ,吸附动力学过程为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20.
一、实验目的 苯和液溴在有催化剂存在条件下易发生取代反应。 二、改进的方面 (1)控制反应混合液的加入量,使反应物连续与Fe粉接触,减弱反应的剧烈程度,降低药品的挥发量,减小对环境的污染。 (2)在导管上部装入活性炭吸附管,用以吸附挥发出来的少量液溴。既防止了对环境的污染,又加深学生对易液化气体易被活性炭吸附概念的理解。 (3)反应器部分的改进,除了观察原实验装置所有现象外,同时可在实验过程中直接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