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简论仿拟格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巧妙灵活的仿拟格在网络语言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方式中颇具特色。对网络语言中仿拟格运用情况的探讨,分析其基本类型、主要特点以及利弊,将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网络语言这一新兴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2.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外在形式,有其特殊之处。通过对网络文化具有的大众文化特征及结合网络语言中常用的三种修辞手法——仿拟、比喻、借代的分析,得出:网络语言是E时代的产物,作为新生事物,有其不规范的一面,但作为修辞,它有其创新之处,且可视为大众对精英文化的抗争,应予以宽容并加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在网络语言中,语言符号被空前地"视觉化".网络语言特有的语言环境给形貌修辞提供广阔的天地.重点浅析网络语言的图符修辞、字形修辞、标点修辞及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4.
仿拟作为一种修辞行为,也是一种认知手段。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展开仿拟研究,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清仿拟修辞的认知规律,加深对仿拟现象的认识,为人们在更合理地运用仿拟手段提高言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做到语言形式与表现内容完美和谐的统一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仿拟就是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为了表达的需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模拟已有的语言形式而临时新创的一种语言形式的修辞格。它可以使语言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根据仿拟的语言对象的不同,它大致可分为四种。仿词、仿句、仿篇和仿调。一、仿词仿词一般是以上文的某个词为基础,临时替换其中的某个词素而仿造出一个新词的修辞方式。它是仿拟中使用得最多最广的一种形式,因此,不少的修辞学著作干脆把仿拟称为仿词。  相似文献   

6.
仿拟是言语活动中进行语言创新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仿拟辞格具有溯源性、语境依赖性和可及性认知特征,同时它还有使语言表达新颖、生动、幽默以及突显新信息的修辞功能。根据仿文的语言形式,仿拟分为仿词、仿句、仿篇和仿体。  相似文献   

7.
广告是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的一种艺术形式,广告语言又是广告的核心。为着同一目的,中外广告语言中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来宣传自己的商品,仿拟是众多的修辞之一,在广告语言中同样起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对比了英汉广告语言中仿拟修辞的几种表现形式,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外广告语的仿拟手法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它们的表现形式,坚持的原则以及取得的效果是相同的,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的价值观,语言的学习和欣赏。  相似文献   

8.
甄嬛体是网络语言的一种变异形式,具有比网络语体较强的旨趣特征,又具备自己独有的古语特征,句式方面以长句为主。甄嬛体的修辞表达效果主要通过仿拟辞格和婉转辞格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范畴化的语言认知观是剖析语言特质的基本思路。仿拟修辞作为英汉语言基本的修辞手段之一在英汉语言的应用与翻译中有独到之处。从范畴语义的视角就英汉仿拟修辞进行对比,探索英汉仿拟修辞的分类及运用技巧,同时考察英汉仿拟修辞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短信息语言的仿拟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短信息采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方式,仿拟修辞格就是常用的一种。仿拟是仿照现成的词语或别人的话语,造出类似的词语或话语。短信息常用的仿拟类型有词句仿拟和文体仿拟。这种修辞方式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新颖时尚、讽刺尖锐。  相似文献   

11.
仿拟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还是一种认知模式。联想是仿拟生成的心理基础,仿拟的表现特征是在联想的作用下形成的。求新求异、求美求雅、求简求便是仿拟生成和接受过程中的心理倾向。概念合成理论为深入认识仿拟意义构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认知的角度观察、分析仿拟将有助于揭示其言语修辞行为的内在规律,深化修辞教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青少年的交往方式和生活心态的变化,当代青少年的追求新奇的心理也在网络交流中充分体现出来,不拘泥于传统习惯以及打破传统使用文字规范的作风,是当前网络流行文化独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主要探讨网络流行文化视野中的中专生思想政治教学.  相似文献   

13.
标题语境为开发和应用潜性语言提供了条件,并能使标题产生陌生化新奇感的审美效应。开发手段有仿拟、反典、构造新词、开发潜义等。应用潜性语言要把握好分寸,注意感情色彩,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标题语境为开发和应用潜性语言提供了条件,并能使标题产生陌生化新奇感的审美效应。开发手段有仿拟、反典、构造新词、开发潜义等。应用潜性语言要把握好分寸,注意感情色彩,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黄敏慧 《海外英语》2012,(3):123-125
小说《红楼梦》人物对话中存在着大量仿拟修辞。但是仿拟的翻译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因为有的词句在汉语中能够制造出仿拟效果,但英语中不一定存在着与它们对等的词句。该文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仿拟辞格的翻译,归纳出两位译者在处理仿拟时使用的翻译方法,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巧妙之处。  相似文献   

16.
网络流行体中的戏拟包括单语码戏拟和多语码戏拟两种类型。单语码戏拟的网络流行体主要由“古典诗词拼盘“古典诗词+台词”古典诗词十新创语句”三种形式构成;多语码戏拟的网络流行体则主要由“古典诗词+英语语句”的形式构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体中戏拟的形成机制与概念整合有关,作者通过概念整合创作出新文本。受众解读时,则经历了从最大关联到最佳关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Just as language reflects one’s thoughts, the text of science textbooks reflect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ought. Therefore, students’ learning of scientific language leads to their acquisi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ough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tract scientific semantic network from science textbooks as the ideal model of using scientific language, and to examine how well science teachers are implementing scientific semantic networks in science classes by comparing and analysing their spoken language. Through a recursive method, science textbooks were searched for keyword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consequently a scientific semantic network was presented. As a result of the comparison with science teachers’ spoken language, it was found that the teachers were not able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semantic network exactly and efficiently in class, and the focus of the contents of their instruction was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textbook. Science textbook was focused on qualitative aspects of the concept such as meaning, element, characteristic etc, on the other hand science teachers’ language was focused on quantitative aspect of the concept such as calculation, graph etc.  相似文献   

18.
以《静静的下野地》为例,阐述了董立勃小说的特点:既注重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深刻性——通过好看的故事讲述人性的复杂;又讲究叙述方式的新颖性、多样性——利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诗意的叙述。从董立勃小说的章节标题、开头、正文及结尾语言特点四个方面介绍了董立勃小说的雅俗共赏性。  相似文献   

19.
仿拟是英汉广告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文章主要对英汉广告中仿拟特点和局限性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在翻译含有仿拟辞格的广告时,译者需要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广告的风格。因此,了解广告语言中仿拟辞格的特点并能有效地进行语言间的相互转换将有助于原语广告产品的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