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梁漱溟和他的乡村学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改造旧文化 ,创造新文化”是梁漱溟赋予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 ,乡村学校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具体机关 ;分析邹平的乡学和村学的办学目的、学校组织、教学概况 ,并总结其政教合一、注重人生行宜教育、知识分子与乡民打并一起的办学特色 ;对当代农村教育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对儿童的道德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学校的道德文化、学校的精神气质直接作用于儿童的道德精神的形成。因此,学校整体上必须是一个道德结构,必须是道德性的机构。学校教育中的各种不道德性是道德教育失去实效的根本原因之一。塑造学校的道德文化就是对学校进行道德改造,就是形成一种促进教师、学生的道德人格以及组织本身的道德性不断向优秀发展的文化,让道德价值和道德追求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把学校建设成具有道德性的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主要贡献和实践】 满怀文化救国的理想和为理想而奋斗不息的无限热情,1931年6月,梁漱溟来到山东邹平,办起了乡村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试验,力图用这“一点一滴的教育”,去完成文化上“一点一滴的建设”,最终实现他的“改造旧文化、创造新文化”,从而建设一个新国家的宏伟理想。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育问题是我们这样一个"以农立国"的特殊国度的特殊问题.乡村教育始终存在着城市取向与本土取向两种的博弈.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精英倡导与亲身践行了乡村教育运动,追求乡村教育的真谛;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后,在政府主导下,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出现了乡村教育的激进式发展;改革开放后,乡村成了逃离之乡,乡村教育成为城市模式的翻版.乡村教育有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要挖掘、激发乡村教育内在的精神与教育因素,这样城市取向的乡村教育才得以超越.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先生乡村教育主张主要包括:乡村建设是改良中国社会的必由之路,而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根本手段;乡村教育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注重道德精神的改造和人格陶冶及普设乡农学校,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实现乡村自救等。重温梁漱溟先生的乡村教育思想,能给我国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包括学校文化的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价值观念形态,是一种群体文化,具有隐形的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具有直接的影响力。一、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突出精神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传承和连接的过程,任何一所学校文化都有一个积淀过程,这种积淀过程越长内容就  相似文献   

7.
宋晔 《上海教育》2007,(7B):51-52
所谓校园伦理,就是对校园建设及其文化的道德性追问,强调学校对学生的成长所肩负的“教育责任”,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德性发展为目标。校园伦理就是对校园文化进行伦理的审视,它是一种维度,是一种衡量学校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尺度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段俊霞 《教育导刊》2010,(12):27-30
乡村教育的发展与文化变迁有着密切关系,乡村从贫穷走向逐步富裕的文化变迁背景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若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要促进乡村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创新多元教师配置机制,提供合宜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加强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发挥学校文化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开展的乡村教育实验拥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其学校式教育实验包括成人部、妇女部和儿童部,为所有村民提供课堂教育;其社会式教育实验涉及经济建设、乡村自卫、社会风俗、公共卫生,寓教育于其中。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当今的农村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琳 《成人教育》2018,(5):31-36
中国当代社区教育与上个世纪初社会教育同根同源.上个世纪30年代,面对社会失序导致的国家内忧外患,梁漱溟先生通过在乡村中建立乡农学校,在学校中对民众养成礼俗、培养自力、精神教化,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秩序化的个体,进而推进乡村建设,试探着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社会的道路.以建设为经、教育为纬,通过社会教育推进乡村建设、重建社会秩序,取得的成绩享誉中外.其对于当代社区教育具有以下借鉴意义:社区建设应以社区教育为基本路径;社区教育以社区建设为依归;加强社区学校建设,构筑推进社区治理的平台;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培养秩序化的个体.  相似文献   

11.
随着梁漱溟人生经历的变化和思想的成熟,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也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前期是对东西文化和教育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后来从个人经验和现实出发,对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进行批判性反思;最后是构建极具个性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和实践,以教育促进乡村建设。通过梁漱溟教育思想的梳理和评析,我们从中可体悟最后一代儒家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民族和教育的思考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宇文利 《中国德育》2007,2(11):22-25
韩国具有重视国民精神教育的传统,政府从文化传统、现实政治两方面构建起牢固的国民精神教育维系体系。韩国学校侧重从历史文化、道德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构建国民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依托强势的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推行理实结合、知行并举的教育模式。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做法对我国开展学校国民精神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教育思想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梁漱溟人生经历的变化和思想的成熟,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也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前期是对东西文化和教育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后来从个人经验和现实出发,对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进行批判性反思;最后是构建极具个性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和实践,以教育促进乡村建设。通过梁漱溟教育思想的梳理和评析,我们从中可体悟最后一代儒家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民族和教育的思考与追求。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教育问题的破解需要关注乡村教育本身,要在乡村教育"在场"以及"乡土空间""乡村文化"脉络中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在地化教育能够为分析乡村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基于在地化视角,当前,乡村教育面临乡村教育文化价值观念"失魂"、乡村学校建设与乡村生态脱节、乡村...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邹平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育家的梁漱溟,对其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完整的实验,是在邹平实现的,那就是1931年到1937年在邹平县搞的、轰动一时的乡村建设运动。三十年代,梁等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苦苦探求救国救民、使中华民族现代化的道路,这就是他们倡导的以乡村为本位,以社会化的大教育为主渠道,改造中国社会的乡村建设运动。从这七年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政治、经济、教育三者  相似文献   

16.
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是我国乡村教育运动的杰出代表。乡村教育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实施的一种具体形式。三位教育家在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专业设置、教育形式、教育目标等宝贵经验对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即知识分子广泛系统地组织农村职业教育,重视精神培养,围绕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设置专业。  相似文献   

17.
乡村学校、乡村教育与乡村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嵌入关系.乡村学校对乡村而言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嵌入,而实质却逃离于乡村精神之外;乡村教育的内容与乡村生活更是格格不入,其传递是完全脱离乡村经验的外来价值;乡村学校与乡村教育对农民而言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价值,缺少促进人才流动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重塑乡村教师文化自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教师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乡村教师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一种重要表征,是乡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需要,是乡村振兴的要求。但是,乡村教师文化存在诸如乡村文化的落后等方面的困境。因此,需要对乡村教师文化自信重视和关注,推进乡村文化的建设,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教师文化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9.
<正> 梁漱溟先生30年代与其同仁来到山东,在邹平县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先后任研究部主任、副院长、院长,曾兼任邹平实验县县长。在邹平期间,梁漱溟对其创立、并努力奋斗实现的乡村建设理论进行了一次完整、全面、系统的实验,直至1937年日寇入侵山东为止。梁漱溟是一位认真探求中国的真理并致力于实践的人,乡村建设亦即乡村教育就是他这种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内容。梁漱溟在邹平七年的实验中,社会成人教育是其基本的内容并有惊人的创举,这是其乡村教育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是由其通过乡村教育改造农村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现代社会中的市场化行为特别是消费主义在乡村中日益盛行,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缺失问题日益突出.乡村文化是整个社会特别是城市文化的精神基础,其保留和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乡村建设的最终成效.因此,乡村文化的重建迫在眉睫.乡村教育也要关注乡村文化重建中的教育可能,担负起乡村文化改造和文化传承的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